•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石头的言说与审美

    时间:2021-02-21 07:52: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主题歌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拜阅了西畴县文联主编的《畴阳新声》之后,第一感觉就是:雄奇质朴的石头在言说。

    西畴,是一个地处滇东南边疆地区的小县,北回归线过县城横贯县境,人口仅20余万,面积1506平方公里,75.4%以上为喀斯特溶岩地貌,满眼望去,尽是石的山、石的路、石的天、石的地、从石缝而生的树木、依石势而建的人家、沿山体而列的村落,可谓石头的王国。石多山大自然少土缺水,少土缺水自然生存不易,曾有一外国专家来到西畴县蚌谷乡,摸着山梁上的嶙峋之石说:“西畴县大部分地区已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但西畴人对这片顽石之地,不弃不离,钟情有加,并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奇迹和精神高地:几万年前。一个原始的部落“西畴人”扎根于此,从此开始了顽石之地的文明旅程;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伟大领袖,眉头舒展,赋笔《按语》;90年代中期,一个贫困乡镇“石旮旮里造台地,青石板上种庄稼”,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西畴精神”,成了全省扶贫攻坚的先进典型;更有一群以文学为人生支点、以人文为精神信仰、用文字编织着希望和理想的文化人,自甘寂寞、淡泊名利,执着地进行着神圣的文化苦旅。《畴阳新声》便是他们代石头立言的文化思考和审美诉说。

    从一九九九年创刊到现在,十年来,《畴阳新声》所刊载的作品中,最精彩的言说方式是散文。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抒情最动人,意境也最深远而有韵味。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展示西畴自然风光和民俗景观特色的两组作品——方贤云为代表的鸡街河流域风光系列和王立能为代表的畴阳河流域风光系列。方贤云的《那磨有道河弯》和《三进岔河》,以鸡街河岔河河湾和鸡街坝达河那磨河湾两个景点为视点,用浓墨重彩、铺叙风物的大赋手法,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了鸡街河两岸壮族聚居区“绿树掩映着农舍,花香鸟语缠着田园,庄稼果木怀抱着热土,流水潺潺,鱼翔浅底”,的田园诗情,风霜雨雾蕴灵变、春夏秋冬景不同的神奇景象,天蓝空白碧、风轻云自闲、花落水自流的清纯品质和春潮激荡冬流无声、悲喜无言从容不迫的自然本性以及“绿柳深处,妇女在明朗的河边专注地洗衣,牧童在清澈的河水里尽情地戏水,老翁在树下悠闲地垂钓,还不时有情侣在柳树河湾里出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作者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时而叙议结合,时而景情交融,行文游走自由,酣畅淋漓,所行于所当行,所止于不可不止,像一幅张大干的泼墨画,最后归旨到“人生不正像这河流,旺也流,衰也流;喜也流,悲也流。人生没有太多的激动,也没有太多的无奈,回归了自然的朴实风景,蓦然回首,人生的真谛就是平凡”。有了这点睛之笔,岔河还仅仅是自然的风光吗?那磨还仅仅是实有的河湾吗?“岔河静悄悄的流淌着,闪动着粼粼的波光,就像是千万明亮的眼眸,凝视着暮春的花艳翠绿。岔河的河谷锁住了梯田、坡地,给了他们灵性”,这样节奏流畅、描写细腻、比喻新奇、拟人传情的语句,难道仅仅就只是语言技巧吗?那“明亮”的波光、“静悄悄”的流水、“锁住”的缠绵灵性,又何尝不是居住在河两岸的壮族、花倮同胞的情性呢?又何尝不是被这山水灵性和民族情性打动了的作者的主体心性的折射呢?这究竟是以我观物之得,还是以物观我之果,谁分辨得清楚呢?又何必要分清呢?这样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境界,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优化而诗意的生态文化吗?如此三而合一的河流景观,是自然之流(自然景观),人性之流(精神景观),审美之流(作者创造的艺术景观)。再有陆仕慧《魅力鸡街》、李光聪《欢乐的鸡街河畔》对鸡街“四宝”(即壮族童谣《水母鸡》、壮族《渔鼓说唱》、壮族《梓桐戏》、花倮《葫芦笙舞》)这些光彩夺目的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梳理,陈宁《情住鸡街河》对壮族“那”文化的张扬,苏文林《花倮人与“荞菜节”(外一篇)》对曼龙村花倮人旧俗新风的描述和对花族服饰制作艺人宗天珍虽人工却巧妙、循自然而艺成的精湛技艺的展现、慧子《河谷柳林情思》对洋溢着生命活力和优美姿态的鸡街河谷柳林的点染,更是让鸡街河锦上添花,美不胜收!我相信,这条丰富多彩的河流,最终的流向是读者的心灵河床,这样的文本。一定会在广大读者的河床里掀起审美的风暴。

    如果说方贤云们的鸡街河系列视点重在自然景观,书写天地精神与宇宙豪情,那么王立能们的畴阳河系列则重在人文景观,揭示其悠久的文化积淀和社会变迁与时代进步的节奏。因为畴阳河畔自古就是交通便利之处、商贾云集之市、文化荟萃之地,最早人文道德教化,最先感知历史动向与时代风云。王立能的《畴阳河忆事》、《回忆深处的根》、《故乡情思》和《畴阳的述说》,前两篇通过描写故乡自然风貌、现代景观和叙述几件成长过程的趣事,表达人与自然相亲相谐的温馨、现实中人与自然相分相离的焦虑和历史与道德相悖的痛苦,更表达了畴阳人炸石开山修路的壮举、移石造地保水的艰辛以及大年初二“农家乐”主人好客劝留意,醇酒一杯话桑麻的淳朴民风,后两篇通过母校读书时的生活剪影、榕树下的露天电影、古桥沧桑的变迁和默默的承担、畴阳政治建制的沿革轮廓和文化教育的历史渊源、突出了畴阳河文化的厚重底蕴。叙述不急不徐,娓娓道来,客观婉转,清雅有致,就像夜晚围坐在火塘边品尝烤茶,说者越说越来劲,听者越听越入迷,品者越品越有味。同样娓娓道来又别具趣味的是刘禹耕的《兴街河边小鸟乖》,从一只小鸟当道写起,中经与鸟亲密接触、轻抓小鸟在手、鸟惊恐中冲破手笼飞到“我”戴的越南斗笠上,几经试探沟通,人鸟相亲、放鸟归林又牵挂守候、待见小鸟安全方才放心释怀。整个叙述描写,小心轻放,细腻宛转,妇孺心肠,菩萨慈悲,胜过无数华丽空洞的“保护环境”、“爱护生灵”口号,呼唤一种尊重自然生命,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理念;仅标题中的一个“小”字和一个“乖”字,就显出了可爱之状、亲切之感、幽默之趣、关爱之心、呵护之深;尤其是人鸟互探互动以至相亲相悦的一段,细致入微而又传神写意,简直就是一首诙谐幽默又感人肺腑的田园交响曲。也再次证明细节作为“活性细胞”的审美穿透力量。好的作品尤其是叙述性的散文作品,无须多激昂的抒情、多深刻的议论,有一好的细节描写足矣!我要大声疾呼:细节万岁!当然,没有细心的观察、没有一双善于从平凡平淡中发现美的眼睛,尤其没有一颗贾宝玉式的“情不情”的泛爱之心,要想写好细节也非易事。禹耕是我的学友和师弟,生前清贫守道,自甘寂寞,不以汲汲于功名利禄为荣,常以俯仰宇宙精神、体察天地灵枢、谛听天籁之音为乐,闲情垂钓、忧乐天下。这篇小小的散文,就是他人格的写照。奈何天不常予善人,英年早逝,这实在是我州文学界的一大损失!其他如苏文林的《畴阳绣品》、林文云的《兴街游记三则》、王寿宁的《小河

    源头的林》、舟哲的《透过畴阳河的炊烟》,袁微的《兴街车站小记》,或从对刺绣能人巧夺天工技艺的惊叹和绣品文化特点与价值的阐释以表达地灵而人杰的意旨、或从对绣品制作工艺的介绍以渲染绣品人审美心态与绣品形式的对接、或从对畴阳河畔一个林场的兴衰见证生态观念的转变、或从畴阳河畔炊烟的变化浓缩生活方式的更新,或从一个小站的热闹景观特写感悟聚散人生的哲理,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时代文化与历史变迁对畴阳河畔物质形态和精神心理的巨大影响。

    其次,还有一类散文作品做到了形象与哲理的融合,充满理趣,给人生光明的启示,给思想迷雾以航标,对现实深刻见血地针砭。如李万辉的《镜与灯》和《内心的泉流》,前者以小类大,借物写志,借“镜”以美容美心,观物观己;借灯以消除障碍和愚昧、传递温情和自信。写法上类比联想,心游万仞而又由浅人深,层层深入,越转越深,越深越见哲理境界和审美趣味。后者以“泉流”象征一种来源于故乡的田园诗情,一种充满自然之性、自由之心、生命之灵、人性之善的生命精神,通过对故乡田园诗情的形象描写和动情“回想”,揭示了在一个金钱泛滥、人欲横流的市场时代,只有让“泉流”永驻内心,“沐浴我们生长的岁月和天空”,才能坚守灵魂的高贵,才能到达生命的理想彼岸。再如舟一的《脚根及乡村》,由脚根对人生的重要隐喻草根社会、底层乡村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批判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短视眼光,指出这种短视眼光“是伤害整个社会,是伤害自己的命脉“,进而把落脚点放在当下,呼唤“任何一种政治都必须学会行走乡村、体谅乡村、关心乡村、滋润乡村,因为乡村就是根,就是足”。笔墨洗练,取比类物,立意深远,绵里藏针,忧患警醒。尤其是作者构思这篇作品的时间2000年与后来主流社会“新农村建设”伟大构想的前后呼应,再次证明了“作家是时代敏感器”的确论。再如李舟的《夜读玉鼓茶》,见微知著,从一杯小小的玉鼓茶水中,品出了劳动的艰辛、工艺的精湛、历史的厚重、民俗的韵味、人性的温情、人心的洁净。那一声声重章叠句的“夜读玉鼓茶”,是一声声深情的咏叹,既不断深化了感情的浓郁,茶思的层次,又一唱三叹,流转回旋,具有音乐的美感和生命的气势。茶味更浓,茶思更深。在作者品茶的同时,茶也品人,品出作者对故乡风物的真爱。品出作者知识视野的广博,品出作者构思的巧妙、结构的文理、审美的高雅。再如慧子《生命的感动》,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两棵叶榕树劫后余生、顽强生存的生命奇迹,揭示了这种“从窄窄的石头缝中挺拔而出,从陡峭的悬崖上栖息出自己生命领地”植物的“坚毅品格”和“顽强精神”,其实,叶榕树这种顽强地生长于石缝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正是“西畴精神”的形象写照吗?他如高星《标本架上的大雕》、周家鸿的《“娱乐”调侃》、曾建兰的《品尝孤独》、沙平的《走近淡泊》和《人生随笔三题》、许文舟的《汽油咏叹》、左先勋的《人生如文》、《人比人得幸福》等等,无不是“我思故我在”的审美文本。如果说第一类写景抒情为主的散文主要展现了畴阳大地物性的美丽,那么这一类理趣散文则主要揭示了畴阳大地思性的美丽。

    《畴阳新声》中还有一类散文也很精彩,那就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本。如张鸿鑫回忆录性质的《岁月有痕》和《畴阳:火炬游行》。前者通过上世纪40年代在者保小学和老街畴阳中学初中部读书生活的深情回忆,展现了校风严谨、学风勤苦,友谊如金、古风犹存的教化环境及对“我”成长的影响,后者描写了一个旧时代的业余滇剧艺人的“又苦又涩”的悲剧人生及抗战胜利“我”参加火炬游行的场景和激动心情,沧桑看云,笔法老到,语虽冲淡平和,意却淳厚有味,在认识历史文化的同时感受作者平和散淡、俯仰人生处处通的人格魅力。李恒泰口述的《带路(外一章)》写了解放前后“我”经历的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对人生的影响,虽艰苦卓绝,刀光剑影,却也充满传奇色彩、浪漫情怀和英雄主义,纯洁而崇高,最打动人的依然是细节的真实穿透和叙事的客观朴实。郭明进《一个永生的共产党员》对一位黎明前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献身的烈士的追忆,也写得慷慨大气!当然,历史也不尽然是古风犹存,如诗如画,慷慨大气,也有苦涩、尴尬和荒诞,周家鸿《雨水淋过的历史》就讲了一个沉重而值得深思的成长过程中的往事:一个叫“老鸹”的前生产队长生前的荣耀和死时的冷落构成强烈的反差与反讽:荣耀因“假语”(“出身”论的荒谬)而生,感知“真事”(真情)却已走向死亡,人性的雨水可以冲走历史的恩怨,但冲不掉历史的痕迹。当然,对历史的回忆,不是为了曾经的仇恨睚眦必报,而是为了未来人性的公平、正义和美好。“老鸹”是一个人格化的历史或历史的一个标本,作者解剖这个标本,是警醒我们今天不要重蹈历史覆辙,只有不断蓦然回首,才能不断走向美好的未来,所谓“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是也!这是作者的初衷,也是作品的意义所在。遗憾的是在熙熙皆为利来,攘攘皆为禄往的当下,我们仿佛都得了遗忘症或忌讳病,很多不该忘掉的历史已变得面目不清,这样何以走出历史的阴影?何以走成正常、健康的人格?何以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作者的诉说绝不是杞人忧天,无病呻吟。也许是作者觉得仅仅这一份孤篇还不足于唤醒人们的共鸣,也许是一种强烈的历史忧患和神圣使命感的驱使,在仅隔一期之后,作者又在2006年的冬季版上又推出了《六米街的伙伴》,依然是历史场景的回忆,依然是成长过程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往事,依然是冷静峻峭的风格,但更看中立意的高远、构思的艺术和语言的提炼:通过一道门、一间房,来窥探、了解和描写“我”童年伙伴憨三、憨四这一个家庭的变迁,通过这一个家庭的变迁反映时代的变迁。那道神秘的门、神秘的房间,那个神秘的男人(伙伴的父亲)的描写,极富象征意味,暗喻着命运的神秘与人被命运主宰的无常,在神秘中思考历史,忧患人生。这神秘感,既符合童年成长的心理,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更构成一种叙事的基调,加之房屋(历史的隐喻)的绵长与人生短暂的映衬,憨四与他母亲的写实与憨三与他父亲的写意的张力,构成了极模糊不定又极具宽阔弹性的审美空间,让不同的读者都走得进去,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再加之几分调侃、几许沧桑、几缕伤感、几多缠绵的对童年眷恋的叙述语言,有一种“卡夫卡”式的诱惑人的深度与趣味。表层的写实与深层的写意水乳交融,幽默、峻峭而深沉的风格特色,标志着作者散文创作的里程碑,我为作者艺境的成熟与创新的个性击节叫好,祝愿在今后的创作生涯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然,历史的发展永远不会止步不前,时代的进步永远日新月异,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作者永远会感知时代的脉搏跳动,体察社会的细微变化,透视历史发展的变化之因。周祖平《从露天电影到家庭影院》、杨永平《“从黑白”视界“到超宽屏液晶”》、曹建清《老王的帽子》、刘光祥的《硬币》等作品都透过一事一物来感知时代的变迁;而“光明的记忆”“栽水吃的故事”、“求学路上借钱”等故事,告诉我们生存的种种困境和在困境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奋斗精神,王秀芬等“畴阳十佳青年“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的行动,更展现一种开拓进取,追求理想的时代精神,这正是推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真正动力。从历史回忆,到现实困境,再到超越困境的精神和未来美好的展望,记人叙事散文,为我们形象而完整地勾勒了畴阳大地人生的生存过程、生存模式、生存精神和生存诗意。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刚健光辉。

    有这样的厚重历史垫底、有这样丰富多彩的诗性景观、有这样深刻忧患的思性智慧,有这样开拓进取的人性光辉,又何尝不能在石头上再创新的人生辉煌和审美辉煌呢?!

    我们期待着……

    相关热词搜索: 言说 审美 石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