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诗歌、散文教学与中国画技法——语文教学美育探索

    时间:2021-02-21 07:52: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即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情景。苏东坡云:“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因而诗与国画可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绝代双骄”。因此,诗歌、散文表现手法与中国画的技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诗歌、散文教学中,运用国画表现技法分析课文,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形象思维,体会课文意境,挖掘课文思想意蕴,使学生获得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千百年来,艺术家创造、积累了数不胜数的国画技法,浩如烟海。在此采撷几种与中学语文课文密切相关的表现技法,奉献给大家。

    点染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修饰画面,丰富内容。运用此法可使画面更丰富、生动,我们也用“点染”修饰文字。

    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冬日郊外图”:“雪白的桕子,可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更有“芦花到冬至而不败,红叶可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讲究设辞着色,以彩绘的笔融传达出清丽的观感。讲授此课时,笔者用红、绿、黄等各色粉笔在黑板上随意点染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冬日郊外所蕴涵的生命力量。用点染法分析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景色,让学生仿佛身临江南绚丽的春景,有一种美不胜收之感。这样,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对艺术形象中蕴藏的知识、情感、形象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语文课堂也因此焕发艺术魅力。

    留白作画时根据表现需要特意在画面上留下的“空白”。

    诗文讲究“言已尽,意无穷”。那种一看就让人彻底明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上乘之作,人们往往对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和富有大量感悟与想象空间的作品欣赏不已。《陌上桑》极力铺陈描写了众人为罗敷的容貌所倾倒的神态,却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可我们却能想象到罗敷那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般的美貌,这就是给读者留有思索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罗敷形象。

    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首句是写实,阳光照耀下的湖面色彩跃然纸上。次句的雨中山色虽然也可置于眉睫前,但那空蒙中隐藏的无尽神秘已有虚的成分,令人有想象的余地了。末句“淡妆浓抹总相宜”,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可以想象西湖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的美丽姿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让“空白”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图画。“空白”也可能就是教学的突破点,“空白”越来越明晰,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就越得以增强。

    水墨纯用水墨而不着色的图画,那浅浅深深、浓浓淡淡的墨色,素淡雅致,虚实相生,极富层次感。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绘了月光下的荷塘,“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乳白;“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更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树色一例阴阴的”,这是深浅不同的墨色;“树梢上那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这是几不成墨的背景;只有一点亮色,天上那蒙着一层淡淡的云的满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是怎样一富素淡朦胧、清幽美妙的水墨风景画。

    《江南的冬景》勾勒了一幅“寒雨冬村图”。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间以树枝槎丫的杂树林,再洒上一层细如粉末似的白雨。正是一幅空朦灵动,悠闲自然的水墨山水画。大自然那超逸的美、深遂的意境,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因此获得了美的熏陶、美的感染、美的教育。

    工笔用工整的笔法,精心勾勒,注重细部的描绘。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全文紧扣“雨”字写了层峦叠嶂,流瀑飞泉、奇松异石、文化古迹,使人如临其境。其中对姿态各异的泰山松作了细心的描绘:“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有的松树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精致的群松图。细加品味,苍松那顽强的生命力,乐观的斗争精神,正代表着那种坚贞不屈、“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生存状态。这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让我们感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的震撼之美。

    《孔雀东南飞》,作者调动各种叙事文学手段,精雕细琢,刘兰芝被驱逐,临行细细打扮,“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质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简直就是一幅精工描绘的古代仕女图。这种铺层描写反映了刘兰芝自尊自爱的坚韧品质。

    工笔画与文章的繁笔颇有相似之处,描摹细处,能穷形尽相,细致入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分析力,由细致之处把握整体,以小见大。由形象思维近而到抽象思维,二者结合,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写意注重神态的表现和作者情趣的一种国画技法。“大象无菜”“形神兼备”等观点充分表现中国画的审美追求,故而写意画最能体现物象的本质之美与画家的主观情思。而注重抒情也是中国文学最显著的特征,写意最能体现国画与诗文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关系。

    唐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无数佳作都是意气风发的大写意作品。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崔嵬,“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描写了瑰奇的梦境,“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诗人个性改造和理想化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以此做到感兴泼墨写意。

    苏轼《前赤壁赋》描绘了一幅清妙空灵的秋江月夜图,他用行云流水般的笔法,以胸中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却始终以意为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光水色,扁舟仿佛飘荡在天际,那飘逸如仙的意境,让学生仿佛身心已受净化,思绪已随作者羽化而登仙了,而耳中却回旋着那袅袅的箫声。这种美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深深陶醉?

    用写意法分析文章,能让学生重视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思,体会那种物我交融的“无我之境”。在这里,景物已不是客观景物,而是作家性灵的外化,而作家那巨大的情感力量,拨动学生心弦,让他们不能不为之激动,为之共鸣。

    艺术创造离不开造化的启迪,客观世界对于诗人与画家同样慷慨。在诗歌、散文教学中,适当引用国画知识,充分发挥国画的视觉魅力,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深深体味文章的情状意趣,体会那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200000)

    相关热词搜索: 美育 中国画 技法 语文教学 诗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