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让灵魂转向的力量

    时间:2021-02-25 07:5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教育不是在向灵魂中灌输知识,而是促使灵魂转向,因为它不能把灵魂中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

    ——柏拉图

    先哲在他的著作《理性国》中的这句话启蒙着我的教育理想。如果教育真能产生一种力量,让每一个灵魂的“眼睛”向上、向善、向美,那么教育者就是这世间最美的天使。在读师范的时候,我就憧憬这样的“理想国”。甚至想象有那么一天,我是一名校长,让菁菁校园成为我的“理想国”——

    用游戏给灵魂松绑

    师范毕业后十年,我一直在南通市城中小学教书,很快就成为小有成绩与名气的教师,可一纸调令却改变了我的路向。我被调往郭里园小学任教导主任,这实在不是一个我所期盼的、令我惬意的美差。

    这是一所初创的新村配套小学,嫩生生、怯生生。第一批学生只有一个年级、四个班;全校教师,算上“领导”也才“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新建的校园虽然很美,不少教室却被名校借用;施教区内生源大量流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为主要生源……

    但无论如何,骄傲的青春不能认输。于是,在时任校长凌旭东的带领下,我与师弟、师妹开始了创校的光荣历程。我们确立“让教师强起来,让学生活起来”的办学策略,我们追求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成长,力求以创新和奋斗,打造一个鲜亮的未来。

    我带领老师让孩子们跑起来、唱起来、想起来、做起来,在活动中,体验快乐、锻炼能力、提升品位。三年后,校长升任他职,我被任命为副校长,主持工作。然而,当上学校实际上“一把手”时,我却忽然感到了巨大的迷茫。

    如果校长是学校的灵魂,那么,校长的灵魂在哪里?学校的前途在哪里?我能带领教师和学生们走向远方吗?一方面我向行家们请教,汇集百家之长;一方面自己读书思考。我又翻开《理想国》,有一段话启人深思:教育不是在向灵魂中灌输知识,而是促使灵魂转向,因为它不能把灵魂中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一天,看到央视白岩松主持的一档节目,他说:“中国人不会玩是被逼的。”对,玩!——“游戏”,就这样进入我的视野。

    游戏,被普遍认为是人的天性。席勒认为:“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游戏精神与游戏文化,应该成为教育对儿童生命需求的有力应答。教育的一个重要甚至核心的功能就是:让儿童学会游戏,让生命享受游戏!而不是功利地让儿童提前拥有一些“知识”,甚至“催熟”他们本应稚嫩的生命。

    但是,现实与理想总有差距。当我们尝试着让孩子们游戏的时候,有的孩子不想玩,有的家长不让孩子玩。我和同事们设想,通过更多游戏活动、更多游戏主题公开课,把孩子们重新送到自然天地和游戏空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却发现这种“涟漪效应”远远不足以冲淡人们唯分是瞻的内在焦渴。

    实践证明,如果游戏仅仅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生存,是无法构建游戏精神乌托邦的。这就要求校长要尽力构建一座硕大的城堡,来保护孩子的天性,并“攻城略地”,对外拓展,扩大孩子“自由、自在、自然”的生长空间。由此,“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构想应运而生。我们以转变新时期的儿童观、教育观为突破口,以回归传统游戏文化为媒介,引导儿童感受自然、亲近自然,守望童心、呵护童趣,培育智慧、锻炼能力,建起一座游戏文化特色的欢乐园,不断发展和完善儿童精神世界。——这成为我们坚定的教育追求。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五大块:

    其一,“游戏文化大乐园”。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启迪童年、放飞童年”为基本设计理念,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让学校成为游戏文化的大乐园,让学生学在玩中、玩在学中、乐在其中。

    其二,“游戏精神进课堂”。将游戏精神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在游戏精神召唤下,将学科知识与游戏资源进行有效统整: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游戏文化元素——设计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习游戏——确立游戏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地位。

    其三,“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以主题大单元活动形式,围绕游戏主题,整合课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组成“相似块”,以多姿多彩的活动形式展开一系列的特色教育。学校每年都举办规模盛大、参与率超过100%的游戏节活动(除了全体师生,许多家长也前来助阵)。各学科轮流唱主角,如英语游戏节、科学游戏节、音乐游戏节……每次校园游戏文化节都由“环境、读本、活动、教研”四大板块组成:“美化环境、优化读本、强化活动、活化教研”。主题单元活动历时一个多月,周周有异样精彩,天天有诱人游戏。

    其四,“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熟悉、掌握10种儿童游戏;大力开发课始游戏、课中游戏、课尾游戏和大课间游戏资源;学校建立游戏资源库,对游戏资源进行整理、优化、利用。

    其五,“游戏文化校本课程”。学校依凭游戏节和学科研究,成功策划、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譬如,《童心在游戏中放飞》《我的奥运,我的舞台》等。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成为较有影响的教育模式:以多彩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生命人格为导向,以发展儿童精神家园为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目标,全面提高儿童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

    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李吉林、成尚荣、李庆明等省内外知名专家通过调研、视察,对“游戏文化”予以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在合适时间、合适地点,以合适方式玩出自己的最大快乐,自由自主、自得其乐,孩子们的小学生活充满了欢笑,充满了灵性和智慧,这就是一种理想教育!”

    “游戏文化特色建设的实践与研究”2006年被批准为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在此后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几年后,蔡雪梅老师主持的“校本游戏文化“微型课程”建构的实践研究”成为江苏省教科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后来,在我的继任者何晓梅、孙建英两位校长带领下,郭里园小学在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与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对此,我为之鼓舞,也激励自己:曾经,我为那些活泼泼的小溪流掘开了河渠,让他们欢快地奔向自由自在的大海……

    用情趣为灵魂着色

    2008年,我从郭里园小学调任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校长。在这儿工作的几年间,我精心设计并实施了“情趣教育”。所谓“情趣教育”,就是有情有趣、情趣结合,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教育:以富有情趣的方式,塑造富有情趣的教师,培养富有情趣的学生。我提出了“三有”“三趣”的目标:教师——工作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做人有情有义;学生——学习有兴趣、生活有情趣、人生有志趣。

    老子《道德经》有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受此启发,我撰写了有关“无痕德育”的文章,在《中国德育》发表。此后,我又将“无痕德育”的理念逐步迁移到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建设层面:

    ——在教师层面,我着力以情感为依托,打造一个“价值认同、积淀深厚、自我实现”的教师文化共同体,建构一个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成长空间。

    一是给制度加上“润滑剂”。

    学校管理仅有制度是不够的,我们尽量注意实现角色转换,从“管理者”变为“合作者”、“服务者”,加强对教师的“情感投资”,使情感成为制度的润滑剂。我们力图让沟通彰显温馨。我们将家校平台的短信通知设计成诙谐、幽默的话语,让师生用一种快乐的心情接受任务;我们制定了学期电影播放计划,一部部富有人文情怀、教育思想的电影在业务学习中间适时插播,让教师在有情有趣的电影艺术享受中品悟内蕴的教育哲理。我们为家中有中高考子女、直系家属得重病的老师设有弹性工作假;年满55周岁的男教工和年满50周岁的女教工每月照顾一天病假;按照不同年龄层次提出不同备课要求,留给老师更大空间;教师生病或遇上难事,领导和同事会及时送去关爱;教师有了喜事,会及时捎去祝福、分享喜悦,让制度包孕关爱。我们尝试让奖励充溢情趣。对奖励名称进行情趣化设计,比如“温馨处室”评比,有绿荫片片奖、农家小院奖、丽人闺房奖等;对奖励形式进行创新,不拘泥于现金发放,如“辞旧迎新”会上,我们给新教师发个“大碗”,给本命年的老师发双红袜子,给新婚的老师发双筷子……

    二是用趣味滋养灵性。

    我们为教师确定了这样的培训原则:“少训练、多体验”“轻听讲、重鉴赏”“请进来、走出去”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尊重教师的自由选择。

    培养教师的生活情趣。我们聘请在美学、哲学、社会学、儿童文学、琴棋书画,甚至是茶道等方面的专家讲学,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广阔深远的经验“背景”;我们根据教师意向组织了兴趣组:游泳、羽毛球、太极拳、插花、十字绣、裁剪、朗读等,让教师切实掌握一项终身受用的运动技能,养成一种怡情冶性的个人爱好。

    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西方有句名言:“人只有在异域文化中才能发展自己。”我们大力推进阅读中外文化经典:在诗歌的海洋、科学的迷宫、哲学的神殿、艺术的山峰,领略情趣之美、感悟人性之美、体验人生之美,从而拥有更广远的精神原野。我们倡导欣赏文艺大片,在《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等一大批中外电影中,净化灵魂,坚定信念,拓宽灵性与德性的亮度。

    延伸教师的情趣空间。学校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关注百姓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反响,调整、优化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让教师争做受社会、家长、学生喜爱的教育工作者;积极鼓励教师们“走出去”,揣着情思看“世界”,感受缤纷生活,拓展思维空间。

    教育情趣触发灵性。教师不是导演和演员,却把本职工作演绎成一段精彩的“教育叙事”。2010年,学校有6位青年教师代表崇川区参加南通市语文、思品、美术、科学和音乐等5个学科的比赛,结果全部捧回一等奖,这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在学生层面,我希望淡化教育痕迹,深化精神轨迹,通过四大策略,实现“教育与情趣同在,成长与快乐同行”的育人目标。

    一是融情入境,让文化氛围有形。虹桥二小“每一个角落都能让孩子静思,每一条小路都能让孩子流连,每一处景点都能让孩子陶醉”。“成长林”里一整面墙上画着葱茏的绿树,无数片树叶原来是全体师生“亲自”按下的手印。那些有大有小的手印,那些或正或“狂”的签名,成了全校师生最具个性色彩的“生命印记”。

    二是激趣养德,让主题活动有“道”。我们统合各种显性和隐形资源中的“相似块”,在广度、深度、密度上下功夫,让活动“有意思,够味道”。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动物狂欢节”和“生态文化节”,并将德育熔铸到主题文化活动中,情发而趣生,趣浓而德正。孩子们活动了,快乐了,也领悟了。

    三是润物无声,让课堂教学有效。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创设文化情境,进行道德渗透。如,美术课讲图案设计时,老师以黄巢的菊花为切入点,从菊花的不畏严寒过渡到菊花的图形之美,进而欣赏蕴含人类大智大善大美的太极图,回想自然景观中美丽的图案。这是智育,是德育,也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情感教育。上科学课《雁南飞》,讲候鸟知识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意境高远的古诗句导入,然后在悠远的《大雁南飞》的歌曲中,娓娓叙说“鸿雁传书”的美丽故事,引出有关大雁的常识,接着探寻鸟类迁徙的原因与意义,研究大雁飞行不迷失方向的原理,并从大雁的团队精神表现中,领悟合作、互助、奉献的真正内涵。整节课,科学与人文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四是教育延伸,让多维联动有爱。“家长课堂”是家校共建的一个教育品牌。许多家长主动来做“班级义工”,有的做电脑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科学上网;有的做法律知识讲座,教导学生知法守法;有的带学生到现代化的农村去看一看、住一住,体验经济社会发展;有的带领学生进行篮球比赛,感受体育文化魅力……一群尽心尽力的家长,让学生的生活一下子变得绚丽多彩。

    我们开展了“阅读推广进社区”“健康教育社区行”“世博小报”社区展等一系列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关注了“新村里的铁皮棚”现象,开展调查研究、走访测量、网上搜寻、计算统计等活动,最终想出了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并给区长写信反映情况,结果,铁皮棚问题被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之一。

    用心灵为生活着色,生活会用色彩把心灵照得更亮。

    用文化使灵魂向上

    2011年,我又迎来了一次意外的调动,担任南通市实验小学校长。这是一座创办于1904的百年名校,是老牌的江苏省实验小学。学校的前任校长大多才华横溢、卓然超群。悠久的历史积淀、前任的成功实践,既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沉重的压力。我既不想也不该“宝山空回”,重打锣鼓另开张,也不甘且不应因循守旧,得过且过虚度日。如何“接过来、传下去、创新路”,就成了我最现实的问题、最严峻的挑战。

    郭里园小学、虹桥第二小学的管理实践,让我收获了让灵魂轻松而快乐转向的力量,这一力量足以让我坚持自己的守望;那么,在实验小学百年文脉的传承与发扬上,又如何作出时代性的表达呢?《人民教育》今年第五期上刊有作家、学者王开岭的文章《遥远的校歌》。他写道,他很推崇张謇先生亲自写的一首校歌,其中有一句:“大家爱国先爱乡。”家乡伟大的教育家、实业家这句歌词也同样启迪了我。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履职实小的“攻略”:创最有时代感的文化,办最有南通味的学校。

    南通市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伴书院、依名刹、邻寺街,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书院的“圣”,风声、雨声、读书声;古刹的“善”,静穆、虔诚、重仪规;老街的“真”,古雅、厚重、育英才……实小一切教育行为都可以在这个独一无二的文化场域中运作,在这方诗意盎然的文化舞台上“展演”。

    ——我们倡导德育的文化濡染。

    一是乡土文化中的道德启迪。寺街的名人文化、革命文化是优质的德育资源,我们通过实地采访、考察,收集名人故事、革命故事,组织讲故事比赛,使学生受到教育,获得道德成长的力量。全国道德模范徐尔铸曾任学校“勤敬志愿服务队”的总指导;“三一八惨案”钱素凡烈士的遗孀孙术老人是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室”的负责人。二是仪式文化中的道德规训。我们在德育活动中增强仪式感,让文化与文明入目、入耳、入心。学校每周一的荣誉时刻、一年级的入队仪式、六年一贯的互动家长会,仪典庄重,井然有序。仪式化管理使学校更富有凝聚力,勤敬精神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三是节日文化中的道德积淀。节日是道德生命欢快拔节的春天。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个传统节日中,我们充分挖掘其间的民族文化内涵,组织缤纷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

    ——我们实施课堂的文化植入

    一是师资培养贴近本地榜样。我们从学习身边的榜样入手,成立了“勤敬教师培训中心”,引导教师将情境教育思想植入课堂,学习本校特级教师的先进理念和教学艺术,并在研究、探索、创新中实现个性解读和二度开发。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在国家级教学竞赛中连夺五个一等奖。二是课程开发彰显地域特色。我们依据学科特点,把以濠河博物馆群为代表的南通地方文化引入课程,让师生在参观过程中,接受启蒙,学会探究,将乡土文化转化为人文素养。我们让学生和蓝印花布、哨口风筝、启东版画、如皋木偶等亲密接触;自编南通话童谣韵律操,吟诵着琅琅童谣,伴随着明快旋律,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我们践行阅读的文化渗透

    一是记录原生态生活。学校为教师搭建了三种平台——“勤敬教师读书会”“午间沙龙”“教师博客”,这三个平台中都辟出空间“谈家乡”:谈谈南通的风俗、名人、景点、生活方式,加深了对家乡的依恋和挚爱。其中“午间沙龙”已经整理出几十万字的实录,这中间又有三分之一是关于南通的畅谈和怀想。二是打造寺街文学社区。学校自编了《小学生“悦读”》,其中不少篇章是以家乡为主题的;实施《实小文化阅读计划》,建立紫琅文化书院,组织南通主题阅读活动;进行公益阅读推广,以课堂、班级、亲子、社区、自主阅读等形式,推广“乡土南通”主题阅读,构筑儿童文化阅读生态圈。

    ——我们倾力个性的文化养成

    一是校友文化唤醒温馨的南通记忆。实小走出了三位名牌大学校长、四位两院院士、五位世界冠军,以及一大批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这是我们独特的优质资源。学校主动邀请校友返校,精心策划欢迎活动。校友的寻根之旅不仅唤醒了他们的南通记忆,更激发了在校学生的名校自豪感。二是社团活动搭建多彩的“个性平台”。我们有传承南通特色的风筝、剪纸社团,聘请寺街中的民间艺人、能人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们调研寺街的民居建筑、民风人情等,让孩子们在社团里发展个性,挚爱家乡。三是素质展示“发育”美好的精神内核。学校一年一度举办艺术节,去年学校举办了“寺街文化艺术节”。在为期一个月时间里,孩子们探访寺街名人、吟唱寺街童谣、记录寺街影像、品尝寺街小吃、走进寺街人家。江苏教育电视台、南通电视台等媒体以“奇趣迸射——一场乡土盛宴”为主题报道了活动盛况。

    时代感、南通味,这是南通市实验小学教育文化的重要指向,也是教育实践的自我认知、自我肯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天宁寺的钟声千年不绝,濠河水的浪涛日日相逐,我们祈望溯源百年文脉,勇立时代潮头,走向融通古今、传承历史、光大文化的教育理想。

    十年来,我先后在三所学校担任校长,管理三所类型、风格、文化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学校,这让我一直处于来不及充分准备,紧张思考、果断行动的生命状态之中;而这恰恰促使我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决断、善于执行的习惯,也砺就了我一路向前、愈挫愈坚的勇气和锐气。回望这十年,它是我从课堂教学走向学校管理的十年,是学校管理走近学校领导的十年,是不断求索、不断攀高的十年,也是我引领师生“日日新,又日新”、努力实现“灵魂转向”的十年。我深知,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管理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自己只是这艺海之滨的拾贝者;我也知道,一颗颗贝壳其实就是一个个灵魂,怀揣这贝壳走向地平线,就是伴着一个个灵魂走向生命的远方……

    (沈蓉,南通市实验小学,226001)

    责任编辑:颜莹

    相关热词搜索: 转向 灵魂 力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