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词语札记(一)

    时间:2021-02-25 07:59: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以《汉语大词典》等为参照物,对《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中若干词语进行训释,既有助于读者解读此书,又可以为相关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 词语 训释 辞书 补遗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全十册,李豫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以下简称《集成》)是国内出版的首部影印百年前上海地区书局刊行说唱鼓词小说的大型丛书。《集成》保存了大量清代口语成分,是研究清代汉语的重要原始资料。本文选取书中8条词语进行训释,希望有助于该书的解读和研究,同时能补苴相关辞书的一些疏漏。为了便于复核,例句后均用括号注明册数和页码。

    1.钗裙

    《新刻绣像牤牛阵鼓词》第二回:“佘太君恨骂昏君不住口,又想起天波府内众钗裙。”(1/21)《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十五回:“起身来到楼窗口,开了楼门见钗裙,开言便把贤妹叫,有何事情见小生。”(1/169)又第二十一回:“只因五月端阳节,开楼得见二钗裙。”(1/187)

    “钗裙”,“妇女”的代称。《集成》例多不备举,明清小说也多有其例,如《欢喜冤家》第十八回:“今日洋洋初得意,未知还念旧钗裙。”《水浒传》(容与堂本)第四十五回:“眉眼传情意不分,秃奴绻恋女钗裙。”《小五义》第一百十七回:“本是沙家女钗裙,巧把兰娘眼混。”

    “钗裙”即“裙钗”之倒。《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裙钗”条:“妇女着裙插钗,因用为妇女的代称。”“裙钗”用作妇女的代称,《集成》也有用例,如《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十五回:“美貌裙钗没福受,万贯家财送别人。”(1/169)又第二十九回:“正面花毡站立一位裙钗,月貌花容,美的真美,俏的更俏。”(1/207)

    “钗裙”一词有关近代汉语词典均未收,只有《大词典》收了,解释为“首饰与衣裙”,举清黄六鸿《福惠全书》一例。义项不全,可据以补充。

    2.斩衣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四十三回:“邵能道:‘大爷要去叫裁缝做一身凉冠斩衣,穿起来就往他家中去了。’……童朗道:‘我又不是他亲生儿子,只般重孝,你且说我到他家去怎去说法。’”(1/248)

    “斩衣”犹“斩衰”。据文意,“凉冠”和“斩衣”均为丧服,查《大词典》等均不收这两个词。“凉冠”当同“梁冠”,《近代汉语大词典》“梁冠”条:“古时一种顶端成横脊的帽子。《西游记》第十一回:‘储君脚软,难扶丧杖尽哀仪;侍长魂飞,怎戴梁冠遵孝礼?’”可见“梁冠”是丧冠。

    “斩衣”同“斩衰(缞)”,是旧时五种丧服中最重的一种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左右和下边不缝。《广雅·释诂二》:“斩,裁也。”《仪礼·丧服》:“斩者何?不缉也。”“斩”本指剪裁,特指丧服不缝衣旁和下边。《歧路灯》第六十三回:“两个家人,搀定一个麻冠斩衣的孝子,直如拉面筋一般,拖出街心,朝门跪着,仰天拍地的痛哭。”“凉冠斩衣”与“麻冠斩衣”义同。

    3.坊子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五十九回:“话言徐耀见双凤问他:‘此刻未当午日,为何就下坊子。’”(1/294)第九十六回:“主仆二人进了坊子,店小二洁净了一所客房,安了主仆二人。”(1/410)

    “坊子”,旅店。清代小说例多,如《补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一日,到了平安州,离家只有三百多里,时已昏黑,便投在坊子里住了。”《粉妆楼》第六十一回:“(沈廷芳)吩咐众家人:‘不可惊动地方官,惟恐又要耽误工夫,迎迎送送甚是不便。只与我寻一个好坊子,歇宿一宵,明日赶路要紧。’”(本例“坊子”上海古籍1995年版作“房子”,误)“坊子”旅店义现代方言仍有保存,《汉语方言大词典》“坊子”条:“旅店;旅馆。①胶辽官话。山东平度。②中原官话。山东郯城。”

    “坊”古有“店铺”义,《正字通·土部》:“坊,商贾贸易之所亦曰坊。”故“坊子”也可指商店,多指粮行。《歧路灯》第三十四回:“原来刘守斋祖上是个开封府衙书办,父亲在曹门上开了个粮食坊子。”又第四十回:“我在正阳关开了大米、糯米坊子,生意扯捞住,也没得来瞧瞧姐夫姐姐。”《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坊子”条:“洛阳。旧时的粮行。”

    《大词典》“坊子”条只收一义,释为“窑子,妓院”,《近代汉语大词典》《白话小说语言词典》释义基本相同。可补“旅店”“店铺,粮行”二义。

    4.断根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七十回:“咽喉断了三寸气,呜呼哀哉断了根。”(1/333)又第八十二回:“丫环老妈俱丧命,鸨儿乌龟总断根。”(1/363)

    “断根”,丧命,了结性命。《照世杯》卷三:“惹了别个还可,这胡衙内是个活太岁,在他头上动了土,重则断根绝命,轻则也要荡产倾家。”义同。

    此词一般辞书未见收录,只有《大词典》和《西游记辞典》收了,但解释不够准确。《大词典》“断根”条义项①:“全部灭绝;彻底消灭。《西游记》第八六回:‘打又费功夫,不若寻些柴,教他(众小妖怪)断根罢。’”《西游记辞典》“断根”条:“断绝。(例)闯祸的泼猴子,无知的弼马温!该死的泼猴子,油烹的弼马温!猴儿了账,马温断根!(四十六)”《西游记》两例“断根”,均是“丧命、了结性命”义,而不是指“全部灭绝;彻底消灭”或“断绝”。“教他断根罢”中的“断根”没有“全部”“彻底”等附加义,而“马温断根”的“断根”与“了账”对举,也非一般的“断绝”。

    5.监票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八十三回:“京详已到卫辉府,忙写监票提犯人。”(1/366)

    “监票”是官府收押或提取犯人的书面命令,供差役执行时作为凭证。下面再举几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一:“说话间,太守升堂。来差投批,带住持到。太守不开言问甚事由,即写监票发下监中去。住持不曾分说得一句话,竟自黑碌碌地吃监了。”《五美缘》第二十八回:“即刻传下三班众役,坐了大堂,标了监票,提出魏临川来。”又第三十四回:“不上数日已到,地方官接了刑部文书,怎敢怠慢,立刻坐堂标了监票,提出钱氏小姐上堂。”又第六十一回:“次日五鼓升了大堂,标了监票,监中提出林旭、姚氏。”(“标监票”即“写监票”,“标”有题写义)

    “监票”一词只有《大词典》收录了,解释说:“①选举时对发放和计算候选人所得选票进行监督,以免舞弊。②对发放和计算选票进行监察的工作人员。”这两个义项都是现代用法。辞书可以补充明清时期这一用法。

    6.条山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九十一回:“不下几天工夫,书写了多少。也有单条,也有横幅,也有条山,也有杭背对联诗卷长篇短论。”(1/395)又第一百三十回:“迎面挂的条山画,上面画的是古人。”(1/527)

    “条山”,长条形的字画(多指画)。其他作品也有用例,如《幻中游》第七回:“买了些纸来,画了几张条山,写了几幅手卷。”《济公全传》第二十五回:“墙上挂着一幅条山,上面是画的半截身子一个美人。”又第六十九回:“东墙上挂着一轴条山,画的是富贵牡丹图。”又第七十五回:“迎面挂着一轴大挑条山,画的是四仙出洞。”《济公全传》例多不赘引。字又作“条扇”,《小五义》第七十七回:“你看那边有一张条扇,是个富贵图。”“条山”此义还可得到方言印证。《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条山”条:“扬州。参见‘立轴’。” 又“立轴”条:“扬州。长条形的字画,高而窄,尺寸比中堂小。这是较文的说法,一般说法是‘条山’。”

    《大词典》“条山”条:“中条山的省称。”义项不全。

    7.包脑

    《绣像彩云球鼓儿词》第一百五回:“大红包脑金扎额,一朵红球按顶门。”“素白包脑银扎额,一朵红婴按顶门。”(1/438)下文:“又见穿(同“蹿”)上一个穿青的大汉,青纱包脑金扎额,一朵红缨,青纱箭衣金挺带,粉底乌靴,身高个大,膀阔三廷。”(1/439)

    “包脑”犹“包头”,头巾。这个词在晚清小说中也频频出现,试举几例:《七剑十三侠》第一百四十五回:“只见公案前立了三个绝色的女子:中间一个头戴玄色湖绣包脑,一朵白绒毯高耸顶门。包脑上按住一排镜光,闪烁烁光耀夺目。”又第一百五十回:“见得他淡黄色面皮,头上系了一块玄色湖绉包脑,两太阳穴贴着两张万应头痛膏。”《施公案》第二百回:“(女贼)生得颇美貌:头扎玄色湖绉包脑,身穿玄色湖绉洒花紧身。”又第二百九十回:“只见曹德彪当先骑在马上,头戴玄缎包脑,当中打了英雄结,颤巍巍高插顶门。”又,《绣像彩云球鼓儿词》也有径作“包头”的,如第一百五回:“想毕把头上钗环除下,取出乌绫包头,齐眉一扎。”

    遍检辞书,均不收“包脑”一词。此外,辞书也不收“扎额”,“扎额”当是束额的布帛。

    8.告条

    《绘图大破孟州全传》卷一:“有帅府胡大老爷的令箭,并衙门李老爷告条,不准下落。”(2/9)下文:“告条上州官姓钱名李正,晓谕那邻近村庄众子民。”(2/13)

    “告条”即告示。他书亦不乏其例:《歧路灯》第一百零四回:“俞总兵闻报,发来‘小心火烛,如违重究’告条。汤镇台也发来‘火药重地,兵丁巡绰’告条。绍闻道:‘元宵烟火架,原是民间赛神小事,不必粘贴告条。’”《风流悟》第一回:“于是,即教儿子写个告条,贴在大门上。”《幻中游》第三回:“(峻峰)特出一告条云:长吏为民父母,兆民皆吾子也。父母育子不闻居功,长吏恤民岂意望报。嗣后媚谀之事,断不可复。”《彭公案》第一百四十四回:“你由此地往南,有两箭地,见有东边的小胡同,路北有座关帝庙,隔壁贴着斗封告条,就是千总衙门。”《施公案》第八十四回:“今有仓平州与房山县老爷告条,贴在寺前,明晨初一开山门。”

    辞书均不收“告条”一词,可据以补充。

    参考文献:

    [1]白维国.白话小说语言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4]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吴小萱 周志锋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相关热词搜索: 石印 清末 札记 说唱 上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