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新世纪军旅短篇小说回望

    时间:2021-02-27 07:54: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新世纪以后,虽然军旅短篇小说的个别篇什像零星流行般从文学的夜空中划过,甚至还戴着某种奖项的光环,引起的注意却再也不能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同日而语。然而,新生代作家群的崛起和作品数量、质量上的不断攀升成为新世纪后短篇小说的新景观,说明落寞之余,新鲜的血液正在蜕变中涌动,军旅文学短篇小说在沉寂多年后爆发出新的活力,一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以群体面貌出现,并逐渐走向专业岗位。因此,新世纪后的短篇小说写作队伍大概出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部分老作家和较为成熟的作家(研究文本既包括军旅作家的军旅题材小说和重要地方题材小说,也包括非军旅作家的重要军旅小说①),他们虽然所作不多,但艺术水准较高,部分作品获得诸如鲁迅文学奖等主流文学大奖的认可,如徐怀中、阎连科、裘山山、温亚军、马晓丽、陆颖墨、李浩、龙一等。这些作家在日渐凋敝的短篇小说写作环境中,摒除聒噪之音与浮躁之气,坚守在短篇阵地上。

    另一方面,由于成熟短篇小说家队伍的流散,也恰恰给了一部分年轻作家崭露头角的机会。以李亚、王凯、西元、裴指海、朱旻鸢、王棵、卢一萍、王甜、曾皓、曾剑、李骏、刘跃清等为代表的一批70后“新生代”开始崛起,这个群体的短篇小说也成为支撑新世纪军旅短篇小说主干的“重头戏”,所作之文和新世纪以前的军旅短篇小说相比,更具有传承性,共同支撑了军旅短篇小说的新格局。

    一、徐怀中、裘山山、阎连科等

    成熟作家树立标高

    军旅文学的权威叙事在新世纪伊始便受到挑战和质疑,短篇小说更是首当其冲。短篇小说要求作家更为高超的艺术水准,更精妙讲究的文章布局。优秀的小说家通常不愿放弃对短篇小说的经营,老作家徐怀中在新世纪仍笔耕不辍,从几篇颇为精妙的短篇小说新作便可见出他仍然葆有创作活力。

    临近2000年之时,七十岁的徐怀中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民文学》1999年第1期)。讲的是一个赤裸的神秘女人漂流到连队驻扎的小岛,后又投海自杀神秘失踪的故事。女人来去匆匆,文章也是以一个又一个悬而不解的迷局铺陈了现代人无法索解的绝望。小说风格奇诡,若说是先锋,但语词地道,简约凝练,一派现实主义作风。一年之后,徐怀中又在《人民文学》第一期发表了短篇《或许你曾见到过日出》(《人民文学》2000年第1期),全文围绕女孩脸上“一抹极淡极淡”的微笑,以“妙园日出”为喻,写了一个军事学博士不期然间遇到却再难割舍的一段诗化情感。文章自然平淡到极点,直接使用谈话口吻,流畅朴实。不但与他以前的风格迥异,就是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相比,也是大相径庭②。

    裘山山是一位在短篇小说上颇有成就的女作家,也是军队少见的在短篇领域持续掘进的高产作家。她在2001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白罂粟》(长江文艺出版社),西藏军人形象是她的主要描写对象。新世纪以来,她陆续收获了《勒师傅的太阳光》《天不知道地知道》《事出有因》《我讲最后一个故事》《周末音乐会》等一系列短篇小说,可谓成果斐然。她的作品取材广泛,语言节奏明快、生动、潇洒。她注重小說的故事性,将情节编织得“好看”,能够用故事本身吸引人、打动人。

    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新意,并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敏感,去捕捉生活最动人的侧面是裘山山短篇小说的重要特点。在书写军人生活的同时,裘山山的地方题材作品多选取社会中的边缘人物作为主角,挖掘他们身上富有人性美感的一面。如《周末音乐会》(《文学报》2000年8月1151期)讲一个票贩子丁小力因卖票剩下一张,偶然进入音乐厅听了一场音乐会,却被音乐的魅力所感染和震撼,流下热泪。音乐会完毕,恍若南柯一梦,丁小力又回到现实世界的卑微身份当中。一个普通人最为动人的一个时间点,被作者捕捉住并呈现在读者面前。《致爱丽丝》(《作家》2009年第10期)把乡下的一位小保姆九香作为主人公,讲她如何圆音乐梦的故事。九香的女雇主自小就有的钢琴梦一直未能实现,便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奈何女儿对练琴丝毫不感兴趣,便与九香约定,练琴的时间女儿练舞蹈,九香练琴,几年下来,九香竟成为一个优秀的业余演奏家。女主人知道这个结果后,愤怒而懊恼。九香辞退了保姆的工作,做了音乐教师。而一日,她竟回到女雇主的家里,主动教这个早已脱离了音乐启蒙年龄段的女人弹奏钢琴,两人之间的嫌隙也由此弥合。在这个故事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与温情的。另外,裘山山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及时迅速地关注当下社会的新鲜话题,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阎连科在新世纪十年中的军旅短篇小说并不多见,《1949年的门和房》(《长城》2000年第1期)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故事背景是置于军营当中的,但小说本身却以似真非真的梦境为主线展开。故事开端,十五岁的少年张旺泉在姐姐失踪后,被当连长的叔叔带到海岛上,做了一个梦。之后的情节便都与这个梦有关,从他发现了布满弹药的神秘小屋,到他撺掇叔叔去小屋中查看却导致叔叔被捕,再到旅长勒令张旺泉枪决亲叔叔,可中枪的却是失踪已久的姐姐……故事穿插了大量的场景切换,读者始终也无法参透这些场景是真实出现的,还是只是主人公梦境和幻觉的延伸。作品延续了阎连科的超现实写作手法,脱离了生活真实,也许如雷达所说,作者把“真实推向一种陌生而警醒的程度,以至大大超越了表相的真实性,进入到人性的和灵魂的深邃真实”③。

    多年来,温亚军执着地在军旅短篇小说领域默默耕耘,他将自己创作的精神根系扎入平实而富有意味的生活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注重细节,意境开阔,故事处理得去留随意、收放自如。他的短篇小说《驮水的日子》斩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是新世纪军旅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驮水的日子》(《天涯》2002年第3期)是一个扎实、精致的小说,同时不乏空灵的味道。小说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新疆地区的某个连队,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有吃用的水都必须借助牲畜从离连队八公里远的盖孜河驮运过来。司务长买回了一头不肯老老实实驮水的驴子,连长把任务交给了一位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但性格倔强的上等兵,于是便有了一段上等兵与驴子相伴的日子。驴在上等兵的驯服下,渐渐接受了驼水的任务,并逐渐和上等兵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心意相通的关系,衍生出一种相依为命的亲人般的情感。最后,上等兵考取了军校,要与朝夕相伴的驴分开了,作家对分离场景的感人描述细致入微,那种情感剥离之时的细腻笔力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故事的主线十分简单,作家在淡泊朴实的叙事风格中给读者留有一种汪曾祺般“化外之境”的美感。温亚军的小说风格不是热烈的,他的故事多半具备内省式的思考,善于探究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如《火墙》《划过秋天的声音》《游牧部族》《病中逃亡》等),有些作品运用象征性的隐喻(如《万克是一条鱼》等),具有“言外之意”。

    相关热词搜索: 新世纪 军旅 短篇小说 回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