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谈张悦然《十爱》中的死亡主题

    时间:2021-02-27 08:02: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意在介绍张悦然短篇小说集《十爱》。并分析此部小说集中的死亡意象出现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十爱》;死亡主题;张悦然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007-01

    《十爱》一本中短篇小说集,里面收录了十个关于爱的故事故命名为十爱。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十象征着完美、和谐。可在张悦然的这部小说集中处处充满了死亡的阴霾。

    一、十份爱与死亡

    在第一个故事《跳舞的人们都已长眠山下》中准新娘小夕在婚礼的当天被初恋男友纠缠,男孩说他来带他走。起初女孩不停拒绝男孩的邀请,因为她已承诺了别人,因为男孩已在六年前死于自杀。但后来女孩被说服同意和男孩离开。从她答应离开的那一刻起她眼前开始模糊一片“她的眼前其实已经是一片模糊,像是被隔在一面吹满了水哈气的玻璃窗后面,什么也看不清”。在她与男孩手拉着手逃离婚礼现场的路上,小夕死于车祸。

    第二个故事《竖琴,白骨精》,写把自己的37根骨头献给她的乐师丈夫做他心爱的竖琴, 她在献出最后的骨头的时候,难过得患了忧郁症,最后以拿自己的骨头刺死自己的方式,解脱了自己,成全了丈夫,结果这带血的骨头还是没有派上用场。

    第三个故事《吉诺的跳马》讲的是生活在粗俗与平庸中的女孩吉诺在上体育课邂逅了一个有故事的沧桑男子,从他的叙述里知道了多年前发生在这个学校的的爱情故事。自己为这个故事所打动,从而由一个旁听者幻想成了女主角,靠在多年前爱情故事中那个以跳马的方式死去的女孩跳过的跳马上,她仿佛听到了女孩的低语与召唤,“其实在跳马助跑的时候,能听到呼啸的风声,很大很大,涨满了整个耳朵,让你再也听不到别的声音,于是不会有那些总也放不下的烦忧,你只是跑,像是穿过风去了别的世界一样的疾跑着,然后在腾空的一刻,你就会以为你飞起来了,就好比一只翅膀结结实实的鸟儿那样,离开了地面,你就会感慨,终于离开了,终于自由了,那一瞬间的感觉,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解脱,很轻很轻,像是一支洁白的羽毛。美妙极了。”于是吉诺自己也纵身越过了跳马……

    第四个故事《二进制》结构最为精巧。作家“我”是一个作家为了给小说找到一个结尾回到了B城,在B城里遇到了本以为早就去世的小蔻,邂逅了一直念念不忘的男友三戈,身骑白马想去丝绸之路的骑士。故事的最后,“我”准备和骑士一起动身去传说中的丝绸之路时,骑士说,在这条路上死去的人是被束缚无法离开这条路的。这句话使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个故事是鬼话。“我”、小蔻、三戈、骑士都是已经死去的人。

    第五个故事《小染》中,女孩总是反复杀死水仙花,并且在一个狂躁的早上杀死了虐打母亲的画家爸爸。第六个故事《昼若夜房间》故事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个意象叫杀死阳光。女孩的姐姐对她有过度的保护欲总是把她反锁在房间里。第七个故事《鼻子上的珍妮花》是对童话故事《匹诺曹》的续写和改编。匹诺曹离开家乡后童年的玩伴珍妮四处寻找他,并最终两人相拥着死于洪水之中。第八个故事《船》通篇是一个父亲对爱女的独白。父带着女儿为妻子送葬,他把妻子放在白色的船上。从父亲的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妻子是一个红杏出墙的不贞女性,唯有在她死亡之后丈夫才能守住妻子。从而猜测出是丈夫杀死了妻子。第九个故事《谁杀死了五月》中死掉的是一段在错误的事件萌发的爱情。第十个故事《宿水城的鬼事》中女鬼两世为爱人欺骗从此阴魂不散。

    二、死亡意象的成因

    爱应该是个温暖美好的字眼。而这个词在张悦然的笔下却时时散发着死亡的颓废腐败气息。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首先,当代文学走到现在时时充斥着对暴力美学的崇尚。酷刑不再是被谴责的对象,反倒成了被赏玩的对象。当暴力和酷刑被很多作家毫不节制地加以审美化之后,其美学范示便获得了一种坚硬的历史合理性,甚至成为大加推广的时尚性写作内容。比如《小染》中有这样的描写“阳台有六棵水仙。我时常用一把剪刀,插进水仙花的根里。凿,凿。露出白色汁液,露出它们生鲜的血肉。我把剪刀缓缓地压下去,汁液慢慢渗出来,溅到我的手上。这把剪刀一定是非常好的铁,它这么冷。我一直握着它,可是它吸走了我的所有元气之后还是冰冷。最后我把切下来的小小鳞片状的根聚在一起。像马铃薯皮一样的亲切的,像小蚱蜢的翅膀一样轻巧。我把它们轻轻吹下去,然后把手并排伸出去,冬天的干燥阳光晒干了汁液,我有了一双植物香气的手。”这样残忍的行为出自一个花季少女,而她对自己谋杀水仙花的行为不但毫不愧疚反而沾沾自喜,充满了自我欣赏的感觉。

    第二,作者本身的创作倾向所致。在一篇访谈中张悦然谈到:“我觉得我的人物性格比较极端是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导致一种震撼力,我是指大喜大悲的那种震撼,不是那种内心的微妙的震撼。有的时候你在写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胆怯。可能一个小说你需要想很多年,对于整个故事非常熟悉,了然于胸的那种,但是可能不适合发现一个闪光点然后非常自然地写下去的那种小说。 我觉得前者肯定要难度更高, 但是后者也非常有意思。”作者为了寻求震撼力而使笔下人物有着极端的性格这使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死亡或者残杀的道路。

    第三,用死亡呼唤爱与美好。当代文学受存在主义影响甚深海德格尔大声呼喊出了“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他说:“愈是使当地从现象上把握死者的不再此在,就愈清楚地显现出这样共死者同在恰恰精力不到死者本真的临终到头。死诚然崭露出一种丧失,但却更甚于遗留下来的人经历到的那种丧失。”死亡是对生的关爱与呼唤。张悦然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童话式的旋律与情节。在《鼻子上的珍妮花》、《竖琴,白骨精》、《宿水城的鬼事》中女主角为了自己所爱的男子自虐般地默默奉献一切,而对方冷漠自私地享受着一切奉献。

    第四,死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弗洛伊德指出“人性之根本就是由生物能转换而来的心理能的发泄和反发泄。”进而提出人最根本的本能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及由这两者各自派生出的诸本能两大类”那么作为把关心人和人性当作首要任务的文学自然也是无法回避生和死这两类问题的。

    第五,极度面向内心的写作。在以往的创作事实中,作者本身的人生经验人生阅历占重要地位。如鲁镇为鲁迅带来了浓厚的乡土情节,北京的四合院培养了老舍的京味小说。而张悦然只是个还未踏出校园的学生,并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支持她的创作。在她的故事中她把幻想放在首位,她也曾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卖梦的人。于是有评论家这样指出“不可否认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代人对于自我存在的高度关注,然而过于沉湎于内心宣泄,进行私人叙事,夸大青春的另一面,永远使它笼罩在晦暗、抑郁、阴沉的氛围中。”

    三、小结

    荣格在他的《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把艺术创作分为两种类型,“心理的”与“创作的”,创作“荣格反复申说艺术幻觉是一种深不可测的原始意象的曲折反应,伟大的艺术作品是一个人类的梦”。这类作品的幻觉经验来自人类心灵最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所谓的原型进行创作。每一个作家都有两面性,或者说都是两个矛盾方面的综合体。也就是说这既可作为两种创作类型存在,各有特点而相异,分属两类不同的作家,又可以由同一作家体现出来,在一个作家身上构成两种创作要素,并将其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景观。在张悦然的《十爱》中,死亡既是心理的又是幻觉的,作为两种创作的动力力,都了相当充分的体现。她的死亡意境是这两种交融的产物

    参考文献:

    [1]张悦然,七月人.〈十爱〉一爱.那么红,青春作家的自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死亡 主题 张悦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