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与创新

    时间:2021-03-07 07:57: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至今共经历了初创、成长和高潮三个发展阶段,在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减轻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定位不够明确、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和动机过于功利化、投融资渠道不畅等突出问题,应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准确定位,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企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并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社会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7)02—0074—05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高校都十分重视解决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密切结合问题,这反映了大学的功能正在发生意义深刻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将顺应时代潮流,以服务社会、研究和解决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在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中显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强调:“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使大学科技园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托高等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不仅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需要,而且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产业和经济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但大学建立科技园以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一体化,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大学科技园的发源地在西方,又称科学园、科学公园、科学园地、科学园区,多是高等学校以其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依托,在校园或环绕校园建立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科学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当时,大学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等教育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直接,各国政府也更多地关注、介入高等教育,大学开始走出“象牙塔”,成为经济、社会的中心。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费雷德里克·特曼教授创建的斯坦福研究园,标志着现代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新模式——“大学科技园”的问世。随后,大学科技园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如斯坦福工业园很快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硅谷”;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创办了波士顿128号公路两侧高科技产业区内70%的科技企业;剑桥大学与邻近城市彼得伯格连接成长达48公里的“高技术走廊”,被誉为“剑桥现象”等,从而使世界一流大学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并直接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大学科技园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为适应新技术迅速发展,在改革高校科研体制。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大学科技园一般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至今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3~1992年,为大学科技园的初创阶段。1983年,中关村一条街的发展经验引起了全国的关注,随后,以东南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为首的一批大学开始先后以不同形式参与创办了科学园;1984年国务院制定了“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实施对策”;1985年3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做出了兴办“新兴产业开发区”的决定,许多大学开始引进科学园或科技园的概念。1988年8月,我国开始实施旨在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火炬”计划,并把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火炬”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1988年东南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大学为主体的科学园,当时名曰科学工业园。1989年,东北大学才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此后数年,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科学园在我国发展并不快,而且是设在高科技开发区内,并不在校区或其周围。这一阶段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绝大多数的大学科技园有名无实,成效和影响都不大,在高校中也未得到普遍的认同。

    第二个阶段是1992~1999年,这是大学科技园的成长阶段。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我国又有部分大学开始谋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如1992年北大科技园开始创建,时称北大科学园;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创建清华科技园的构想,1994年,组建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正式开始建设科技园。1995年9月,科技工业园第四届世界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大学与政府在科技工业园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大会主要议题之一,备受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关注。1995年11月由原国家科委火炬办与原国家教委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在北京召开的我国大学科技园诞生以来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大学科技园工作座谈会提出,今后要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和指导,正式认定并重点支持一批大学科技园,并从1996年开始将大学科技园纳入火炬计划正式统计序列。1996~1998年,随着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对科技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发展集团公司、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使中国大学科技园处于调整、巩固的成长期。在此期间一些大学科技园出现了一批标志性的高技术企业集团公司,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同济科技、东大阿尔派等备受社会关注。到1999年,中国各种形式的大学科技园已有40多个。

    第三个阶段是1999年至今,也是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高潮阶段。为了落实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提出要“进一步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区,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这次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前两个阶段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学科技园建设不再是个别高校的行为,而是一种出于国家发展需要的政府行为。1999年科技部与教育部决定联合在国家层面上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把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工作纳入火炬计划、攻关计划、技术创新计划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为此,大学科技园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随着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在我国研究开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十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5.7%;国家技术发明奖64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64.4%;国家科技进步奖433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3.57%。

    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兴办大学科技园,是国内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和有效途径。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势头强劲。1999年12月,国家批准了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2002年5月,首批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22个;2003年10月,认定第二批国家大学科技园14个。到2005年12月底,由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建成和在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有52个,依托高等学校116所,此外还有一大批由地方政府认定或高等学校自主建设的大学科技园。

    2005年,国家大学科技园金融、商务、中介和风险投资等各类服务机构数达到了595家,入园企业总数达到了6075家;园内企业总收入为271.9亿元;培养的创业企业达298家;创业企业创造的营业总收入达260.5亿元,工业总产值204.3亿元;大学科技园企业获得支持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项,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获得最多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共有103个项目,占项目总量的5l%:研发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084家,成果转化数量达到了5716件;入驻企业共申请专利达到3213项,比上年多729项,年增29.4%。

    二、中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在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减轻就业压力方面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与市场的结合紧密程度,还是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运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和新的实践当中,更多的深层次矛盾将日渐显露出来,需要我们积极推动解决当前大学科技园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大学科技园在我国渐成热点,但至今在认识上并不一致。由于体制等原因,目前很多大学科技园定位尚不明确,众说纷纭。如有人认为,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要纳入高新区的管理,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也有的认为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产物,是高校的一部分,提出将大学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产业的一个大规模生产基地。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错位。

    大学科技园与一般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同。大学科技园是孵化器,而高新区是产业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注重技术的研究与成果的转化,并不完全追求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是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吸引投资商和开发商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它的服务对象往往是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企业。

    大学科技园及其所属科技企业和依托大学密切相关,但并不是大学的一部分,不能按大学的机制和办法来管理和运行,也不能按大学的传统观念去评价。它是一种特殊的高科技产业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群,具有企业的特征,要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向社会上的企业开放。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只是教学、科研职能的合理延伸,并不是由大学去开办企业,高校与科技园只是资产的关系,高校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二)大学科技园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大学科技园起源于大学。从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看,不少大学科技园的前身就是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至少与该中心有着密切联系。对于高校而言,教学和科研是其基本职能,科研成果是否需要产业化,产业化的职能是由校办企业还是由科技园来承担,科技园完全独立还是半校办性质,如成立股份公司其股权应如何安排,这些问题都涉及到相关制度安排的深层次问题;而讨论的结果必将影响和决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方向。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政府、大学与科技园之间的体制不顺、关系不清,大学科技园一方面受到地方政府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牵制,受到传统高校校办企业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缺乏能统揽全局的具有较高权威的管理体制和机构。一些地方政府和大学对大学科技园的性质和功能还缺乏应有的认识,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经费也不落实。大学科技园普遍存在着校企不分、事企不分的现象,大学与科技园甚至与园区内的企业资产关系混乱、产权关系不清,容易造成行政干预、权益纠纷和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各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相同,其管理模式主要根据主办者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政府主办的即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大学开办的即由大学设立机构管理;有的是由各级政府和大学实行多头管理;个别大学科技园则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由董事会进行管理。当然,大多数都属于前三种情形,在政府推动下建立,功能比较单一,未能按照有限责任建立企业(公司)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管理方面也未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因而大大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三)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动机过于功利化。投融资渠道不畅

    我国各级政府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初衷往往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尽快拉动区域经济,或者是把建立大学科技园作为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很多地方在兴办大学科技园时只重形式而不顾实际,将能够获得大学科技园建设资格作为一种荣耀,而没有充分考虑所在地区和依托大学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一哄而上,将大学科技园作为招商引资的工具。如目前在我国大学科技园中制造型产业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有些科技园建设甚至片面强调眼前的经济业绩,缺乏自身发展的战略思考,盲目地攀比、追求诸如生产总值等数量指标,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做吸引企业入园的工作,重入园、轻服务。

    当前,国内大学科技园发展很不平衡,一些大学科技园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但也有一些面临较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融资渠道不畅严重制约了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在我国,兴办大学科技园的启动资金主要由国家提供,许多地方政府无偿或低偿为大学科技园提供土地使用权。但中国大学科技园总体上还没有达到盈利水平,谋求生存仍是部分大学科技园的第一要务。后续资金的供给不足使得房租仍是我国大学科技园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方式,因此有些地方存在跑马圈地、将大学科技园建设等同于房地产开发的倾向,认为发展大学科技园只是简单的建房租房。正是因为盈利能力的不足,私人资本还没有大规模地进人大学科技园的投融资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相当困难。而国外科技园的运营方式已经是彻底的市场化运作,如在英国科技园中研发机构和科技开发型小企业已占主导地位,咨询和服务收入已占其总收入的25%。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应软、硬环境并重,很多科技园对此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

    三、创新中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

    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一流大学应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特别要抓好科技的源头创新,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继续新建30个左右功能定位准确、服务功能健全、管理运行规范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科技园的公共服务能力和高技术企业孵化能力建设。“十一五”末,国家大学科技园总量将达到80个。

    (一)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准确定位

    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经济结合的载体,是体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其功能定位事关我国大学科技园的生存和发展。大学科技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职能的延伸和拓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有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作后盾。根据大学自身的职能、特点和优势,大学科技园的主要功能应当是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类人才、技术、资金、管理和服务等创新要素汇聚的平台,形成比较优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可以说是大学科技园的本质,也是其最核心、最重要的功能定位。如果偏离了这个功能定位,大学科技园就会失去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存在价值。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大学知识创新源的优势,着眼于大学科技一产业链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孵化部分,从策划项目开始,形成培植技术、培育企业、最后退出的链式发展模式。从应用研究开始,经过小试、中试,直到产品化这一技术创新的过程,起到一个孵化器的作用,实现研发高新技术的产品化。至于产业化的过程则应由下游的高科技企业来实现。有人甚至形象地说,大学科技园在本质上是一种“孵化器”,而不是“养鸡场”。

    因此,中国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积极发展,准确定位,紧紧抓住大学这个科技创新的源头,不断凝练依托高校的学科特色,依靠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把大学的科技成果通过孵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成为各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是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同济大学科技园就是以土木工程、城市规划等学科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在同济科技园中聚集了数十家建筑设计、咨询、规划、软件类的科技企业,形成了同济建筑设计产业一条街;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则依托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子产品,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企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

    大学科技园既不完全归属于政府,也不完全隶属于高校,而应与政府、高校保持良性互动关系。对其建设和发展,政府及大学都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市场化是其最好的发展方向。科技园及其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应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体制和机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科技园和大学的关系,按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科技园的管理体制,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科技园建设,这是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的前提。

    在政府及大学的支持下,中国部分大学科技园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利用自身优势,联合社会资本,抛弃以政府某个机构或大学自身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的现有管理模式,以投资各方为股东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科技园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了以往大学校办企业发展的一般思路,这是我国大学科技园的一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充分肯定并继续坚持。例如武汉大学科技园成立的武大科技园有限公司、东南大学科技园注册成立的东大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在适当时候,还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按程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予以政策优惠,抓好大学科技园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和现代产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校资本市场撤出机制,以投资关系明确管理层次,以资产关系明确管理职责。根据投资各方的产权份额来划分大学科技园的经营权、管理权和决策权,以保证大学科技园健康、有序发展。

    大学的高新技术成果经过大学科技园的培育和孵化,形成新的高技术产业生长点,还要通过产业化,形成规模,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技术转让的机制、高技术产业的产权交易机制、风险投融资机制和资本重组机制,使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社会上的管理、营销和资本运作等资源结合,对应用技术成果进行产业化开发,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三)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方向

    大学科技园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和地域形态,为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找到了一条好的途径。以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是大学科技园的一大特点,它与高新产业园区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科技园依托的是大学,是大学功能的延伸。大学的人才、技术成果是科技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是大学科技园不竭的生命源泉,并决定了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大学科技园只有依托大学的优势,才能孵化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因此,建设大学科技园应从依托大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传统优势,因校制宜,不求大、不求全,求实效,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大学科技园也因其所在区域不同而各具特色。要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与所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地方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大学科技园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创业基金、民营资本、风险投资等都成为大学科技园的资金来源,国内外股票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也成为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的投融资渠道,表现为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二是大学科技园向全社会开放,既为大学师生创业提供支持,也要为来自社会上和来自国外的创业者提供服务,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多元化;三是因地因校制宜,探索多种办园模式。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有“一校一园”、“一校多园”,也有“一园多校”、“一园多区”,呈现出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四)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一是大学科技园与依托大学的关系。大学与大学科技园主要是一种经济关系,而不是行政关系,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应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对两者关系进行规范,双方按资产关系承担义务、行使权利,实现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的良性互动,使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合力。

    二是大学科技园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科技园要深入研究所在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特点,积极主动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把服务地方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重点在地方,地方各级政府要有战略眼光,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通过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风险资本并使之有机融合。

    三是大学科技园与地方高新区及工业园区的关系。大学科技园与地方高新区及工业园区都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但两者定位不同。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功能是孵化,这是区别两者的标志。大学科技园通过孵化高新技术及其企业,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提供重要创新源泉,而产品的产业化则是由高新区及工业园区来完成。大学科技园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软、硬环境,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通过两者资源条件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四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服务社会,三足鼎立,且并不矛盾。高等学校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重要位置,通过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直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创造,积极向社会开放人才、技术、实验设施等创新资源,使教学、科研和产业化三方面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四、结语

    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核心作用,指导、推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化为目标、以营造环境为重点,不断强化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整合、带动和辐射效应,把大学科技园真正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支持、依托大学、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重要实践基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园 中国大学 创新 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