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中的结构意识

    时间:2021-03-09 07:54: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明清通俗小说评点明显表现出结构理论的萌蘖,却因形式上的依附性和散在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挖掘。本文通过梳理通俗小说评点家的结构意识,借以说明传统文学理论自有其价值。

    关键词:通俗小说评点;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013-01

    文学理论研究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缺乏经过专门提炼总结的小说理论,失语症严重。事实上,如果勤于钩沉索隐,就会发现散在于各类序跋评点中的文学批评,并不乏与西方文学理论比肩的真知灼见。

    我国古代小说至明清之际发展到较为完备形态,出现不少独立成书风行宇内的长篇,如《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等成为通俗文化传播的巨流,渐有取代以短篇小说或短小故事结集出书为主的趋势。就明清通俗小说评点而言,也发展成囊括序跋、读法、总评、回评、眉批、旁批以及圈点等评点要素的完整模式,算得上较为成熟的文学批评。但因其强烈依附于小说文本的批评形式以及注重鉴赏、体验、感悟的认知特点,传统小说理论没有得到集中总结,而是散见于文本,因随意性、经验性遭人诟病,没有形成文学理论流派那样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评点虽零散细微,却如沙中藏金闪耀着文学理论应有的理性光辉。

    明清通俗小说与正统文学有别,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从民间流传兴盛起来的,必然显现某些近现代文学特征,这也是郑振铎视之为近代文学的缘由。它的创作积累、评点修订、刊刻传播,出现了消遣文化和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特点,其重视阅读感受和传播效果的功利目的已开启接受理论、传播理论的先机,出现近现代文学的主张和因子,表现得颇为明显的是小说评点中结构意识的萌蘖。

    明清通俗小说评点家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能够在寻常的文字阐释和情感抒发外,对小说的文法结构尤加注意。具体影响或来自多方面,譬如八股文章也注重形式评点。但这类影响毕竟是外部的,形式上的,不能用以说小说内部的即作为叙事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小说评点中结构意识出现的更深层原因与小说自身在明清发展到成熟阶段有关。这个时期,小说质量大幅提升,文本整体性空前强化,明显脱离了那种“宋朝是‘杂记小说’极盛的时代”,且“都是上段不接下段,没有结构布局的” ①状况。评点者由此注意到文本的结构组织问题,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道:“《西游》又太无脚地了,只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处处可住”;《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写道:“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具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厩,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洪秋蕃在《红楼梦抉隐》中盛称:“《红楼》妙处,又莫如穿插之妙。全传百余人,琐事百余件,其中穿插斗笋,如天衣无缝,组织之工,可与《三国演义》并驾。”结构经营成为小说评点者有意识的理论总结和判定优劣的重要依据。关注文本独立性和内在完整性,是评点者在修订完善文本过程中不断强化的一种认识,即视小说为逻辑连贯的独特结构体。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过程中,为追求文本内在结构的高度一致,腰斩120回水浒为70回本,以使主题高度集中,结构更紧凑,故《读第五才子书法》说:“如《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水浒传》第七十回回评进一步阐述:“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

    西方自早期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开始发生向近现代文学理论的转向,文学批评的重心转向艺术形式,提出文学本体论以及“陌生化”和“文学性”等一系列概念范畴。早期结构主义研究从作品的外部联系向探讨文本内部关系转移,认为文学创作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内在结构关系,即“通常说来,文学作品是指较大规模的结构”,②强调作品的内在整体性和超然独立性。明清通俗小说评点的结构意识与西方早期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文本的认识和界定有着内在的契合与共通之处,即肯定文本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地位,对其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特征予以关注,强调文法结构与叙事形式对创作的影响。典型的例子是:明代后期著名通俗小说评点家叶昼托名怀林在《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说:“世上先有水浒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此《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也”; ③俄国早期结构主义的代表欧西·布立克也曾评说:“世上即使从无普希金其人,普希金的《尤金·欧尼根》也必早已问世”。不难发现二者的惊人相似之处:作品本身的逻辑结构是独立于作者而先天存在的,文本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方式。

    小说评点理论的发展使结构经营问题成为通俗小说创作者的自觉,晚清谴责小说代表作家曾朴在《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中着意比较了自己的作品《孽海花》和《儒林外史》结构上的异同:“虽然同是连缀多数短篇或长篇的方式,然组织法彼此截然不同。譬如穿珠:《儒林外史》等是直穿的,拿着一根线,穿一颗算一颗,一直穿到底,是一根珠链;我是蟠曲回旋着穿的,时收时放,东交西错,不离中心,是一朵珠花。”④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文学批评中有不少可资借鉴的理论意识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亟待总结和发现。

    注释:

    ①胡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小说卷):论短篇小说[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②维·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③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94.

    ④魏绍昌.《孽海花》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相关热词搜索: 评点 明清 通俗 意识 结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