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论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时间:2021-03-11 08:16: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陌生化通过赋予人们熟悉的事物以陌生感,打破日常语言中已经成为自动化的东西,让人们得到一种不同寻常,惊奇的感觉。诗歌语言具有“陌生化”特点,诗人追求独特的言语表达,因此陌生化不仅运用于诗歌的创作,也适用于诗歌的翻译。陌生化手法在译文中的运用不仅能够重现原文的韵味,而且可给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本文通过《满江红》的三种译文比较,从修辞,审美以及读者的感受来探讨陌生化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关键词:陌生化;汉诗英译;修辞;审美价值;读者感受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6-0006-02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重要理论,他在《词语的复活》(1914)中首次提出了这个思想,而在《艺术作为手法》art as technique中则更详尽地阐释了“陌生化”概念。在《艺术作为手法》中,他谈到,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趋于麻木,感知世界的习惯成为定式,而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自动化(automation)。他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使人感受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defamiliarized),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陌生化的创作语言是在平常的语言下产生的涟漪,拨动人的心弦,让人回味无穷。因此“陌生化”手法常被用于诗歌创作中,同时在诗歌的翻译中,译者也需要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审美价值。许多学者就陌生化撰写文章,提出自己的主张,比如张冰的《陌生化诗学》里提到在什克诺夫斯基看来,诗歌中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将“已知”“未知化”,强化诗歌的审美效果; 陈琳定义陌生化翻译策略这个概念;孙艺风主张在目的语中保留原文中的陌生化表达;金兵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详述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等等。陌生化手法常被运用到诗歌及诗歌的翻译之中,本文以陌生化手法为基础,以岳飞的《满江红》英译为实例分析,研究探讨陌生化手法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旨在让译语读者能体悟到该诗译文中的审美情趣和新奇感。

    一、陌生化与诗歌翻译

    陌生化是一种著名的文艺理论。它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该术语已被运用到翻译领域,旨在让译语读者在理解的时候,延长他们的理解感知时间,让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去体验不同寻常的快乐。这种理解过程可以借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来表达。原语读者体会的三重境界,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通过这些微妙的意境让译语读者感知同样的境界,那么理解就是一个“迷茫---执着---通透”的过程,采用陌生化手法翻译文学作品就是通过这三重境界,让译语读者去感受。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用于这种方式,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离的较远”。我国的古典诗词的创作很有讲究,注重平仄、对仗、句式和节奏,用词也需要再三推敲。诗歌创作中采用各种如比喻、借代、通感、互文等修辞手法,语言凝练而形象,往往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效果。在国外的诗歌创作中,泰戈尔的诗歌《新月集》,其中大部分诗篇是从儿童的视角来写的,诗人化身为天真烂漫的孩子,用童稚的笔调写出如新月般的诗歌,营造了一种奇幻陌生的氛围。在诗歌翻译中,运用相应手法,能够表达出原作的“奇”。郑海凌认为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往往使译文同原作的语言形式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突出译者再创造的艺术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是必然的。

    二、陌生化手法在《满江红》英译中的运用

    本文选用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本文通过许渊冲,Tommy W.K. Tao以及王知还三位译者的译本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满江红.怒发冲冠》中作者的多种创作手法与陌生化手法有较多契合之处。通过原文和译文,译文与译文的比较,读者也能领悟到这一点。请看原作: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修辞意象与意境:怒发冲冠,凭栏处, 潇潇雨歇

    许 渊冲: Wrath sets on end my hair,

    I lean on railings where

    I see the drizzling rain has ceased.

    Tommy W.K. Tao: Rage bristling under the cap,

    I lean against the railing;

    The rushing rain has ceased.

    王知还: Hair on end and shoving my hat,

    In wrath I lean on th’ balustrade,

    While th’ rain leaves off its itter-pat.

    修辞意象运用各种修辞手段所塑造的意象,使形象更生动,更容易被感知,有助于激活读者的感官和情感经验。意境,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怒发冲冠,指的是愤怒得头发竖起来顶起帽子,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上充冠。”“冲冠凭栏”尽显豪迈洒脱之态,慷慨悲凉之气,荡气回肠,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而“潇潇雨”透露愁绪。这里词人独自在高楼,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时内心的感受。“怒发冲冠”表示一种动态,三句译文皆是动态表达;而“潇潇雨”用“rushing rain”表达更贴切描述疾风骤雨的状况。上述三种译文均试图通过修辞意象描述来展示诗歌的意境。

    (二)形式功能与美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许渊冲: To dust is gone the fame achieved at thirty years;

    Like cloud-veiled moon the thousand- mile land disappears.

    Tommy W.K. Tao: Thirty years: rank and honour, just so much dust;

    Eight hundred leagues: travelling with the moon and clouds.

    王知还: At thirsty , nothing achieved, unknown,

    ---but these to me are light as dust---

    I’ve fought through eight-thousand li

    Holding the field, under cloud and moon.

    汉语古代诗词为传达意境和抒发感情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从美学角度来看,节奏感强(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诗歌形式的独特性审美上给人以视觉和阅读的美感。 该句是一组对偶句,孔子说人“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应该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词人此时正是这个年纪,也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把功名视为尘土,南征北战,“八千里”形容转战之艰苦。原文对仗工整,富有美感,那么译文应该以陌生译陌生,第一个译文和第二个译文句式整齐,形象鲜明,表达出了原作动态之美,特别是许的译文审美感更强。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许渊冲: Lost our capitals,What a burning shame!

    How can we generals Quench our vengeful flame!

    Tommy W.K. Tao: The national insult Is yet to be avenged;

    Your servants’ shame: When will it be erased?

    王知还: With the JingKang Humiliation(2)yet Unavenged, uedressed ,

    How can a subject’s grievance be Ever effaced from memory?

    形式上,三字一顿,一锤一声,给人一种裂石崩云的感觉,有音美,形美之感。词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胸怀,令人扼腕。“靖康耻”---JingKang Humiliation 加以注释的译法以陌生译陌生,第一、二种译文还原了原文的形美和音美,句式简短,铿锵有力,尤其是许的译文更是贴切,审美感更强。

    (三)译文读者的感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许渊冲: Valiantly we’d cut off each head;

    Laughing, we’d drink the blood they shed.

    Tommy W.K. Tao: Glorious quest: to feast on the flesh of the invaders.

    We laugh and chat and quench our thirst with Tartar blood.

    王知还: To quench my thirst, I’d drink the blood

    Of Huns , while laugh and chat I can;

    Heroic minded, to satiate hunger,

    I would make Tartars’ flesh my fare.

    从陌生化的角度来说,让读者感到陌生就是译文在被读者感知和理解的时候,延长他们的感知时间,让读者去发现和思考,体会到其中的新奇感,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该句运用对仗,借代以及互文等修辞手法。“胡虏”“匈奴”代指金兵这些侵略者,而“饥餐”、“渴饮”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了诗人足以震慑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这两句用互文的手法体现词人的忠诚愤怒与英雄气概气概。在译文中,这些在原文给读者的感受也应该被译语读者体会到。第一、二种译文运用了夸张手法,而且句式大体相当,第一个译文句式更简短,音韵美更强;第二个译文还原了原文的借代,“胡虏”和“匈奴”用Tartars 来表达。乍看译文,传达的意思可能让译语读者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当读者去思考去发现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有忽然通透的感觉,进而领略中国诗词的魅力和审美艺术。

    三、结语

    通过译文比较,可以看出诗歌创作使用陌生化手法,产生的新奇效果,给读者特别的审美感受;在诗歌的翻译中,也需要让译语读者产生同样感受。《满江红》采用夸张,典故,对偶,互文等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陌生感,而且增强了形象美,含蓄美和意境美,所以译者有必要在诗歌翻译中使用陌生化手法,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深层次理解,感受到这些美。还原诗歌本性,不仅是为了本国文化的传播,更是为了文化的深层次交流和理解。当然陌生化翻译策略手法的运用必须适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

    参考文献:

    [1]陈琳.论陌生化翻译[J].中国翻译,2010(01).

    [2]戴郁莲.论陌生化手法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以晏殊的《蝶恋花》英译本为例[J].语文学刊,2011(09).

    [3]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洛阳: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

    [4]林蔚,许渊冲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2).

    [5]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6.

    [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05).

    [7]王羽西.陌生化与陌生化翻译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2015(02).

    [8]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02).

    [9]伍蠡甫,蒋孔阳(译).亚里士多德修辞学[A].西方文论选(上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0]郑海凌.陌生化与文学翻译[J].中国俄语教学,2003(05).

    [1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热词搜索: 陌生化 手法 诗歌 翻译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