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收入分配调整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时间:2021-03-20 08:20: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经济转轨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也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市场机制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在解决社会公平方面的失灵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分配的失衡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将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率。可见,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是转轨时期公共政策的题中之义。通过对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关键词:收入分配;需求约束;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0-0020-04

    

    一、对中国收入分配现状的一个简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理念上已经实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经济发展又快又好转变。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开始,国家在改善民生、调节收入分配方面采取的措施逐步深入,从转移支付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到对劳动者权益实行直接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从对策性和运动性的保护性执法,到长效性的制度性构建,制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在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不会引起非议的,但随着制度化程度的提高,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直接后果和间接后果必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体现,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乃至就业政策都和这个方针的转变密切相关。

    当前,尽管在财富总量提高的条件下,工资总量也在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在2000年之后,工资增长率也有了更快的增长。但是,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一直偏低。按照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开放条件下,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所有者能获取比封闭条件下更多的好处。但是,这个结论有个前提条件的,即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同要素所有者的行为能力无差异,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现实中,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在收入分配中却更具有话语权。转轨时期,我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裕,企业处于一种相对的买方垄断地位,劳动工资自然要被压低到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之下,资本在社会产品增加值的分配中的份额自然就会更多。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中消费的贡献率一直不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

    二、从需求的角度看收入分配调整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一般来说,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应该是工资。工资,是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易时,雇主支付的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对工资定义的两个内容需要我们注意:第一,工资是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是由新加到不变资本部分即商品生产资料上的劳动所物化成的全部价值的一部分[1]。 即工资的增加幅度不能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第二,工资在这个由劳动所物化成的全部价值中的比例有一个刚性要求,最低限度要能够满足劳动力再生产的要求。即以工人能维持他及其家庭生活所需的费用来决定,并且,因为社会生产不会只发生在一代人身上,只有下一代也能健康成长并拥有一定技能,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劳动力的再生产不仅是一个数量上的再生产,也包括内涵质量的再生产。

    居民收入增长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内需的扩大有助于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减少国家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经典作家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凯恩斯对此都有认识。不同在于,一个是从批判的角度,另一个是从维护的角度。

    回顾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结论,可以看到,马克思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长期中的不可持续性,也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要求按照社会需要的比例把社会总劳动和经济资源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经济危机可以这样来表述: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在市场价格和竞争的引导和支配下,市场的自发作用会导致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生产的供给与需求发生脱节,表现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不断扩大的产出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是产生经济危机深层次的和根本的原因。在制度环境不变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只能解决表现出来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研究的正是如何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促进生产发展,即社会产品的增加部分如何实现的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中,剩余价值可以理解为社会财富的增加额,如果剩余价值这部分能够得到及时的完全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那么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就会持续下去,经济危机或波动就不会发生。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相对于需要实现的社会财富的增加额的不足,最终会导致社会产品实现问题的出现,这个时候政府就要介入,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向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注入了有效需求。

    社会财富增加额和工资的比例关系——由新加到不变资本部分即商品生产资料上的劳动所物化成的全部价值的划分,对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有着重要意义。这个划分的结果取决于不同要素的稀缺程度和要素所有者的公共选择力量。这其中,劳动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量是最小的,原因有二:首先,劳动要素的稀缺程度通常要弱于资本,所以,在一个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劳动要素的价格就会相对较低。其次,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数量要大于资本要素所有者的数量,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高,在价格谈判中不利于形成合力。于是,在对这部分价值的划分过程中,剩余产品所占的比例就会出现向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倾斜。但是,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也就是资本要完成G—G' 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消费需求是不行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意识地降低资本要素所有者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的比例,相对提高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比例,从短期看,这有可能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但从长期看,则有利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顺利实现,改善和优化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实现经济长期平稳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供给的角度看收入分配调整的可持续发展含义

    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惟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2]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为公众所熟知的公共物品,如何构建这种竞争力才是问题所在。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是国家生产力的核心,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是产业竞争力的所在。“厂商可以利用创新来弥补基础设施、材料或人工形态等方面的劣势。创新对产业的影响,不但有提高资源利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创新会使产业摆脱初级生产要素的限制,往升级之路发展。当厂商解除不利的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威胁时,会努力寻求更精致的优势(如科技授权、以自动化设备发展规模经济等)。而使竞争力更持久、更有可能抬高产品价格;与此同时,升级和专业化的压力也会使企业加速培养高级人力资源和发展基础设施。”[2]在当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依赖于新技术的应用,研发费用应该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这是创新的必需投入,毕竟产品低于社会平均价值才能够实现价值并获取超额利润。从资本的技术构成来看,技术进步(TFP)和研发能力的提高可以表现为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资本的比例的不断提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价值按国际价格计算,此时我国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低于国际价格的个别价值,由此获得了国民财富增长、国家竞争力提高的结果。

    从经济史上看,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构成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可以认为,在这些国家,资本的迅速积累和每个工人占用资本水平迅速和持续的增长是实现生产率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当然,这是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马克思是这样表述的: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在这里,这些生产资料起着双重作用: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3]

    但我们要探究这个结果和条件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动力和规则。经济史上的事实证明,可以通过某种政策或措施,在短期内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构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进而获得这个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短期内经济的高速增长正是这种条件和结果统一的体现,比如,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德国和美国在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积聚和集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采取的政策措施不一样,但目的确实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是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认为简单的资本积累或积聚就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增长,那就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这种积累或积聚的资本是不是转化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才是关键所在,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最后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对于这个问题,保罗•克鲁格曼在《东亚奇迹的神话》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伴随着生产要素导向型FDI的全球制造业转移,利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充分发展,低廉的要素投入价格使得企业获取了高额的利润并刺激了投资的高增长。尽管由此扩大了就业,但是劳动要素所有者的所得远远低于边际生产力水平,成本投入的相对低廉使得企业患上了粗放型投资饥渴症,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大量消耗全球范围内能源和矿产品。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克鲁格曼所说的要素投入型的经济增长。当前,全球范围的通货膨胀和矿产品价格的上涨,正在压低我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空间,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上涨的趋势不可改变。

    在马克思讨论的商品经济中,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所有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具有同等的议价能力和行为能力,但这个假设是远离现实的,过于理想。但这不影响马克思的分析结论,而是说在这种前提条件下,劳动者的地位也就是锁链的粗细问题,面对企业买方垄断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地位更是可想而知了。

    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工资内涵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在上升,为了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所需的工资收入必然要增长。因此,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也是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正常化的过程。一部分企业由于只能在主要投入品扭曲的情况下才能生存,成本正常化的过程就是这些企业被自然淘汰的过程。南方血汗工厂的外迁和胶东韩资企业非法撤离反映的正是这个问题。

    迈克尔•波特指出:基于比较优势的发展只能是国家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在实际竞争中,丰富的资源或廉价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资源配置没有效率。人工短缺、资源不足和地理气候环境恶劣等不利因素,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不利的生产条件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升级更能持续。由此看来,狭义的竞争劣势甚至可能成为形成竞争优势的源头。[2]我国的经济发展要保持当前的增长势头,就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由粗放式发展到集约式发展的转变。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积累的量变过程,也是市场制度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质变过程。随着市场基础的完善,企业不可能永远依靠扭曲的要素价格攫取利润,国家也不能永远依靠这种方式促进投资,带动就业。如果说一直依靠这种方式,只能有两种解释: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过度集中于第二产业。其次,就是要素价格扭曲条件下形成的利益集团阻碍这个成本正常化过程,导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

    当然,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企业自身必然要考虑技术进步问题,特别是我国制造业的中下游企业的市场集中度相对不高,竞争比较充分,所以,成本的上升很难向消费者转嫁,单个企业的提价行为往往意味着失去市场,于是,企业的理性选择就是提高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创新。但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的条件下,资本提高技术水平的动力不足,即企业过分依赖于具有先天要素禀赋优势——劳动力优势——来发展。在市场中劳动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资本要素所有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毕竟,企业能够将劳动工资压低到边际生产力之下。这样有两个后果:首先,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也不利于国家长期竞争力的构建。“企业往往以技术发展新产品与新流程,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技术所造成的影响力,如果不是完全淘汰传统生产要素,至少也可以相当程度地减轻这些因素的阴影。”[2]在市场竞争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市场调节,这个过程可以是一种自发的演化过程,但靠市场调节,这个过程太慢了。所以,政府对收入分配公正性的干预就导致了一个发展意义上的经济后果。

    一般来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导致对劳动就业的挤出,但是,如果认为这将会导致就业问题的恶化,那就是一种静态的分析。因为假设了社会分工不再发展,技术没有进步的余地,要知道,产业的升级会导致新的产业的产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资本对劳动替代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减少,将会由新出现的行业所吸纳,这个时候问题就转化为存量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是否适合新增产业和岗位的需求问题。而政府的任务就是教育和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不使其成为技术性失业的一部分。同时,由于需求的扩大,规模经济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会导致社会收入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促进需求,放松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约束,进一步促进生产,同样也会促进一部分就业。需求的增加会导致供给的提高,生产的扩大,从而导致就业的增加。

    同时,我们要注意,资本不仅仅是逐利的,还要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的去配置资源,资本配置在哪个地区不仅是对这个地区基本要素成本的反应,也是对这个地区其他因素的反应,比如,发达国家的要素成本不可谓不高,但全球大部分的FDI都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这是为什么?劳动要素成本不可谓不高,但因为这些国家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对于FDI来说,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拥有着远远大于要素成本优势的吸引力。南方血汗工厂的关闭和胶东韩资企业的非法撤离恰恰说明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已经开始并正在进行中,不必担心成本正常化给企业带来的经营压力,我们要相信经济主体创新和发现追逐利润的能力。我国制造业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的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

    注:按照马克思的定义,不变资本应该包括生产部门固定资产存量、中间消耗占用的资本金两大类。但是大多数国家在统计国民收入时,没有中间消耗的时间序列数据,但是投入产出研究表明,这部分消耗占社会产出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l%左右,与固定资产存量之间的比例也近似于稳定。因此,在测算资本有机构成时,我们用“以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价值近似代替不变资本价值”作为推算依据,这样做不会影响总的变化趋势,大体上是能够满足我们对资本有机构成动态考察的要求的。

    四、结 论

    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为了提高积累,扩大投资,采取倾向于资本要素所有者的分配政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之后,有必要开始一种回归。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的水平后,经济结构将出现较大的变动,GDP中劳动报酬部分的增长将明显加速,工资水平相应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这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反映。

    当前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方向有进一步向劳动者阶层倾斜的趋势,这对于转轨中的中国来说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放松经济发展的需求约束,尤其是对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劳动者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经济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放松经济发展的需求约束,提高产品的实物和价值的双重实现水平。其次,通过提高劳动者阶层在新增财富分配中的份额比重,间接推动企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鼓励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对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在于让民众分享发展成果,放松需求约束,提高生产的有效供给能力和供给的生产技术水平,更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65

    [2]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6,78,13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82

    [4] 麦迪森•A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5] 保罗•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的神话[J]外交,1994,(12)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wwwstats govcn/ 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djustm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Bases on Chinese Practice

    Hou tiejian1,Chen bench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136,China)

    Abstract: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also means the adjustment of interest Market mechanism failure on solves social fair is significant as well as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instability cased by unbalance of distribution will impact the effici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s certainly included in public policies of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rough analyze the conditio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of china, this paper study the mea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s inclined to laborer 

    Key words:Distribution of income;Demand restrict;Technical progres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65页

    3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6页

    4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5 在本文中,我们假设研发投入占不变资本的比例为一个固定值,这并不脱离现实,在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也会按照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

    6 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82页

    7 麦迪森著;李德伟,盖建玲译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8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消耗的原油占世界的74%,消耗的煤占世界的31%,消耗的铁矿石占世界的30%,消耗的钢材占世界的27%,消耗的氧化铝占世界的25%,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40%……,但中国创造的GDP却不足世界的4%。按照何祚庥院士的修正结果,中国的“有效GDP”占世界GDP的份额应该取折中方案,估算的结果应为145%。可见,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差距。

    9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10 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3页

    11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公开数据中求得,限于数据条件,只有03-06年的数据。但个人认为,足以说明问题了。

    (责任编辑:孟 耀)

    相关热词搜索: 可持续发展 收入分配 含义 调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