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文学运作模式概论

    时间:2021-03-21 08:10: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当下,文学发展的趋势,造成了文学概念的抽象化与外延意义的泛化。文学越来越成了包括创造语言艺术形式在内的,由多种现象、多种运动方式、多个环节共同参与的动态过程,或者说流程。研究文学流程,把握文学流程,影响文学流程,营运文学,以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这就是“文学运作论”的任务。

    “运作”是一个新出现的词汇,属管理学范畴。指有目的、可预测、可操控的一系列动作和措施。从心理学上看,运作具有全理性特征,比如,商业营运、资本运作、生产运作、运作管理等等。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如从哲学角度分析,“运作”的意义则复杂得多。它包括了运动、认识、实践三道工序。体现为从自然到自发的发展趋势。从无意识到意识的心理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循环往复。需要强调的是,对运作一词的借用,没有狭隘的经济企图,拒绝单纯的经济理解。而是为了在新时代下,构筑一种适应新环境,新发展趋势的文学的基础理论,发展、繁荣文学事业,增强文学的站位感和自信心。

    模式“是对现实事件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模式具有结构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它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多种功能。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件的整体形象和明确信息”①。一般来说,一定时期内,运动着的事物都有相应的运作模式。马克思曾经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为螺旋型上升,结构主义者简化文学模式为元素组合,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则指出心理发展的完型趋势,中国传统解释宇宙万物运转有阴阳五行之说。其发现都说明了模式的实在性和可认识性。当然,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发生变异。文学运作深受社会、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并表现出差异性和具体性,但一定时期内,其内部依然有规律可循。当然,这些规律或者也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异和调节一般不会影响到规律本身的自足特征。文学运作规律的表现之一,即文学运作模式。文学运作模式,指在一般情况下,文学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标准形式。一般来说,文学运作有五种基本模式。

    一、场内运作

    指存在于文学场内部的,不同范围的文学圈的运作。布尔迪厄提出的“场域”理论,虽然从社会学角度,为各学科划分了活动范围 ②。但对于专门学科内部是否还存在“场中场”的问题,没有进行进一步的界定性研究。然而,“场中场”现象是存在的,布尔迪厄所提到的文学沙龙,就是一种“场中场”,然而他没有作进一步的界定性分析。

    在“文学场”内,所谓的“场中场”,主要体现为一个个的“文学圈”。换句话说,“场内”运作就是不同文学圈的“圈内运作”。按照“文学圈”范围的大小差异,又分为四个级别。内运作——私运作——外运作——公共运作。

    内运作:指纯个体化的文学运作方式。一般来说,有文学能力的个人就是一个文学世界,文学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运行,从而形成内运作。内运作有三种情况:1. 文学创作者在创作、修改自己的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既是作者,也充当读者。身分不断变换,过程多次循环,从而形成内运作。2. 所谓的“抽屉文学”现象。即作家创作出作品后,由于种种原因,搁置了起来,其作品没有付与两个以上的人进行交流,成了一种孤芳自赏的东西,是为内运作。3. 文学藏家在处理自己藏书的过程中,成为单纯的读者、欣赏者或研究者,同样属于内运作现象。内运作是文学人际运作的原始单位,是实现文学人际运作的基础。

    私运作:指文学在单个的人群内部的运作现象。具体而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从事文学活动的人通过某种协议,按照一定规则,组成文学群落,从事文学活动。有四点需要解释:1. 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人参与,群的参与者可以无限扩展。当然,这是一种理论设定,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全体参与的效果。比如中国文革时出现的手抄本文学运作现象。这种文学可以私下创作、传抄、阅读、或者评价等,但其范围有限,很难达到社会全体参与的程度。2. 通过协议的方式。协议者在有意或无意状态下,心照不宣地或清晰明确地,达成成文或不成文的,跟文学过程相关的行动协议。3. 存在文学活动迹象。即独立流程中存在有目的的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阅读、文学赏鉴、文学研究、文学编辑、文学发行等现象或行为。4. 国家法或国际法之外的运作。运作过程以自足、自然的文学法为依据。尽可能排除了国家法或国际法的过滤性介入,将相关法封闭于运作之外。5. 文学群落有综合功能型群落,包括了创作、发行、阅读及研究等多项功能;有的则属于缺项功能型群落,比如,单纯的阅读、研究型群落,创作、交流型群落,或者发行流传型群落等。私运作是文学人际交流的最初形式,在人际范围上大于内运作。

    外运作: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群落间的文学运作。以“外”名之的原因在于,在一些情况下,这种运作很大程度上是以承认国家法律的普遍权威性为前提的。虽然群落之间有来源于惯性的文学内规则、甚或潜规则起协调作用。但国家法发挥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一个法治国家或国际环境中。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群落之间的文学运作无视国家法的存在,单纯依靠惯性规则与精神体系运行。这种现象常出现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的环境中。文学运作发生在功能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侧重点不同。创作、交流型群落与发行流传型群落间的文学运作偏重创作发行,而如果与研究性群落间的运作则重在创作研究。但是,这种简单的群落间的运作一般不多见,多群落综合性的文学运作,才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公共运作:这种运作以文学的惯性规则和国家法、国际法为依据,文学的创作、流传、阅读和研究都以公众领域为基本目的,完全在公众领域进行。因为在公众领域活动,所以深受政治法律、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公众层次和需求状况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虽然制约更多,禁忌更大,自由性更小,垄断性更强。但公共运作依然是文学的最主要运作模式。因为在公共领域里,表现在知名度、广泛性、持久度、影响力和权威性等方面的运作效果,更直接、更明显地决定了文学的社会价值。甚至,有人据此简单地把这种运作的实际效果,当作文学生死存亡的唯一标尺。虽然,这种论调不足谋,但至少说明了公共运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公共运作便成为大多数文学人不惜代价、积极参与的终极愿望。

    四种运作模式的关系,并非相互隔绝,而是相互联通,互为参照的。内运作是更大范围运作的基础;大范围运作,也是内运作的可能的和必要的发展方向。但是,一般情况下,随着运作范围的扩大,运作中的限制相对增多,运作自由度逐渐减少。所以,往往影响越大的文学,其所经受的考验也越多。对限制的抗力也就越大,拥有的文学引力也越强。换句话说,有影响的文学,其影响,与跨越限制的能力和自身的吸引能力成正比。能力越强,影响越大。③

    二、链式运作

    从结构上看,文学运作带有锁链特征。每个链都可分为链环与链接两部分。链环为链的基本元素,而链接则是元素间的连接方式和节点。

    艾伯拉姆斯认为艺术活动是一个流动的整体,并将这种活动简化为艺术品——加工者——宇宙——观赏者。四元素间的链接,就是一种链式运作。至于元素间关系问题,已经被论述得很细致很清楚了,这里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1. 在这个链中,世界并非是一个独立于其它元素之外的集合。世界,既然至少包含了作为精神体代表的人,那么世界就不是纯物质的,而是物质与精神的混沌。类似于读者、作者、作品,不管它是意识体,还是非意识体,都属于世界,属于混沌。所以世界因素应该被排除出链接之外。结果,四要素链成为三要素链。三要素之间的链接核心,是人与作品。人与作品,代表意识世界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神形与物性……的两极,如易之两仪,阴阳互动,生生不息④。失去了人与作品的动态链接,或者说这种链接发生断裂,文学也丧失意义,严重的会造成文学的休克或死亡,文学世界便不复存在。艾伯拉姆斯的观点,忽视了作者与读者,意识体与世界关系的混沌特征。将作者、读者,或者意识体与世界的关系强行分割,这虽然有助于对文学现象的进一步分析,甚至可以分得更细致。但在实际效果上,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整体的、动态的眼光,所以造成了文学内各要素关系的紧张性。比如,围绕作品,出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类似于三角关系的紧张性。同样,作家、作品、读者与世界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于是,文学内部失去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感、自由感、丰富感,因而充满焦虑。艾伯拉姆斯的认识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代表性。应该说,现代文论自其出现以来,就是沿着焦虑的精神路线跑下来的。从这一角度说,如果文学真会死亡,那么技术与商业并非决定性因素。根本问题,这是文学在断裂性思维的引导下,被不断瓜分、割裂后,内在空白增多,裂痕加大;运动发展感、整体感锐减;文学要素间紧张性增加,文学人焦虑意识不断强化的结果。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死亡。这是文学的真正危机所在。

    2. 文学链式运作中的链式效应。是能够保证文学运作畅通无阻,不断发展的效应。链式效应首先是一种多米诺效应。即运作效果的动态特征和反应的连锁性。无论在何种运作模式下,文学元素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内运作中如此,比如同一作者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文学行为就存在差异。在公共运作中的效果性往往体现得更明显,所谓文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所指的便是这种情况。其次是链接效应。保证锁链的可连接性,可延展性。锁链可以进行具体的环节分析,但分析目的应控制在更好地实现文学锁链的链接上。而不在有意无意地抛弃、阻断锁链的可延展性,可连接性。现代文论虽然有时认识到文学的整体性、链接性和运动性,但由于其思维方式的影响,造成文学研究的视野有限,出现心理的、形式的、环境的、作者的、读者的……割裂性、静态的甚至是排斥性研究(如读者反映批评就推崇作品,排斥原作者)。弗雷的“文学模式”和“原型”理论,就有这种特征。弗莱曾经注意到文学的“循环”现象,但在他那里,循环只不过是一种文学样式的简单重复。“原型”理论也是如此,他把“原型”最终归结为神话原型的闭锁循环。而“循环”,虽然被注意到了,却被封闭在几个极其狭小的位置上,失去了流动性。其结果是造成文学锁链的人为切割。⑤ 文学也在不断被肢解的过程中,变得四分五裂。可以说,链式效应既是链式运作的特征,也是链式运作的要求。再次是链接模式。链接效应落实为不同形式的链接,如单纯链接和复合链接,强迫链接和协商链接,变形连接和原形链接。表现为不同链环间的关系,如强势关系与对等关系,单一关系与多角关系,场内关系与场外关系等。

    三、双螺旋模式

    将链式运作切出一个截面,再加以立体化,会发现,整体结构呈双螺旋形状。构成双螺旋结构的基础是双链,双链之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存,围绕同一公共轴有规律的盘旋。双链的关系,如DNA双螺旋结构,或者用索绪尔的话说,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其意义和特征,表现了不同的规定性。而公共轴,就是文学之为文学的东西。那么这些规定有哪些?这里试列两种。

    (一)隐性与显性。指文学运作的现象或规律,在意识体感知能力或感知范围内外徘徊,从而出现隐性、显性运作现象。

    1. 就认识过程而言,运作规律具有从隐性到显性发展的特征。文学运作过程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不可否认,其表现也是丰富多样的,有很多偶然性因素,而且,规律性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相反,规律性可能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发生变异。因此,对规律性的认识不仅需要过程,还要有发展与变通的眼光。在人类辨识一种运作规律之前,这种规律在人类的感知力外运动,这就是隐性运作。而当发现它之后,它便处于显性状态。人类经过较长时间,才逐渐认识了文学在创作、流传、欣赏和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运作的一些规律,其原因就在这里。

    2. 文学表层活动。文学表层活动也存在隐性与显性之分。比如,作家身份与作品身份就有一个隐显运作的问题。文学史中有这样一类现象,作家生前默默无闻,一文不名,死后某时却突然声名显赫,作品一时洛阳纸贵,成了文界新宠。这种情况下,作家的身份实际是隐性的。与显性的作品相比,只扮演了一种有意义的作品代号的角色,而这种意义就在于它的现实性作用。作品本身有时也以隐性、显性运作模式出现。一些非典籍性,或非名著类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戏剧、甚至电脑游戏时,多数时候作品就以底本身份被隐性处理了。而一旦改编作品获得大众认可,并引起注意时,作品便有可能走出隐性状态,以正本的形式显示出来。这种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显示了运作模式的变化。

    3. 权力表现的隐与显。文学权力有势权与力权之分。势权是一种无形状态,著作、文学人、文学群落或者文学地域等,其知名度、受关注度都属于势权存在的方式。力权表现为具体的动作形式,文学活动中的控制、联系、反对等多种行为,都属力权。在运作中,势权常常是隐性的。强势文学在名的作用下,对弱势文学造成的挤压。这在很多时候无法一目了然。影响文学的意识形态或者道德权力也具有隐蔽性。力权则表现为显性。与文学相关的组织、行政、法,及其执行者和代表人物,或者混合权力及权力者,其动作过程就是显性的。

    4. 心理体系的隐与显。文学人在创作、流传、编辑发行、阅读以及研究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内容等因素,以隐性方式存在。然而当它们被承载、流传的工具所加载时,就处于显性状态。比如,作家创作、荐投文学作品过程时的心理。读者、研究者、编辑发行者等在欣赏、品评、衡量文学作品时的心理等。在没有通过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时,以隐性的方式运行。一旦被表诸语言,就有可能转为显性运作模式。

    隐性与显性一般不单独出现,而是以结合方式体现出来。其结合方式较为复杂,基本分为三种:一为递转式。文学现象、规律由隐到显,从显到隐的过程。如上所述,人类对文学规律的认识便经历了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二为复合式,指文学现象或规律内部同时含有隐性和显性成分。文学心理在文学作品或相关的研究性著作中,同时复合了显隐两种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彰显变得困难起来,因而出现文学的多义性现象。三为背离式。指显性与隐性模式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掣肘。在一种确定环境中,法定的文学组织,和被明确规定的文学法则,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有时就存在显性技术制约文学内部隐性法则的可能性。这时候,显性与隐性模式之间就存在背离现象。

    (二)神性与物性。神性,是人类沿形而上的精神之路,塑造文学神殿的过程。俗性则相反,以形而下的方式,随时将文学拉回到物质世界中。有三种相对的表现方式:

    1. 扩展的承载、流传形式与延伸的意识世界。文学的承载、流传方式是物质化的。没有文字的时候,以声音的方式流传。文字产生后,便刻录在一些特殊的物品上。随着承载、流传技术的演进,文学的扩展能力迅速增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更是出现了立体扩张的可能性。可见,文学必须依赖器具,才能够存在并发展,失去器具,也无所谓文学,这是文学之俗。然而文学也是人类意识世界伸向现实世界的触角。意识以文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通过意识来感受、领悟、欣赏、品评衍生、完善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学世界。人类通过这根触角,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信息传递。而意识对意识的把握,也促使意识不断地向深度空间掘进。在文学世界中,人类产生出神秘、激动、愉悦和自豪等多种复杂感情,这是人类蜕出后的精神提升,属神性。

    2. 官能刺激与精神超越。从心理学角度讲,文学有官能刺激的特征,因为不通过刺激官能,一般无法达到意识领域。而且,有些文学过程常常简单化为纯粹的官能刺激。应该说纯粹的官能刺激,也是意识过程,因为它经过了意识的转换。然而,这种意识的作用只在于中转,而非深加工。诸如一些纯“性”描写作品的纯“性表现”冲动。而精神超越的意义在于,文学作品在意识领域处于深度滞留状态。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这种情况下,官能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文学通过官能,进入意识的领地。而意识,这时,也变成了一个超级工厂,文学在这里获得了最大的发挥余地。自由狂欢中,忘却了官能的束缚,超越了器具的限制。

    3. 器具特征与克里斯玛心像的营造。文学,不仅仅在借重器具,它也是一种能实现某种目的的器具。它可以成为游戏,使游戏者退回到儿童时代。还能够被某些读书人踩在脚下,当作实现功名的铺路石。可以被当作封建帝王的渔网,为自己的统治网罗人才。它还是“兴观群怨”的道具,“布经讲道”的手段。另一方面,文学也经常享受着至高无上的礼遇。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下,文学被完全纯洁化、独立化,这种特征被升华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蹈程度,以致出现对文学的类宗教情怀。在“布经讲道”的过程中,文学成为各种“道”的传播工具,文学因“道”的崇高化而具有了崇高的地位。古代社会,语言文字具有权威特征,掌握语言文字者,其社会地位具有权威性、崇高性、独特性。再加上文学本身的意识形态特征。文学有时更被提高到无与伦比的权威化地步。

    神性与物性的缠绕,一方面指出文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学在社会中的特征、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既是物性的,也是神性的。应该说,文学属于一种复合现象,不能简单对待。而对文学的认识,历史上曾经流于简单,也对文学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些观点直到现在还在发生作用。比如,唯美主义思想,呼吁回归文学本体的过程中,进一步刺激文学逐步撤出已有阵地,缩在艺术象牙塔中,与世隔绝,以至逐步丧失发展动力,以至有人据此得出“文学死亡”的结论。当然,文学也不单纯是器具。但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文学受商品化影响,出现粗鄙物化、低俗物化现象,也是文学的一种畸形发展现象。

    螺旋运作模式,是一种深微分析,是对文学各种深层结构关系的总结与研究。双螺旋运作的内结构,是复杂而多样的,以上只列举分析了两种较为常见的双螺旋运作现象。除了作为一种分析例证,还要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是文学运作的深微结构层,也有着动态、整体特征。

    四、轮辐式运作

    轮辐式运作构成了一种由中心到四方,四方到中心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⑥ 其前提:第一,存在一个有着相当能量和交换能力的文学核心,这一核心可以是单个的文学人,也可以是文学群落、文学组织、文学作品、文学刊物或者地域。第二,有企图跨越自身运动范围的倾向和动作。理论上,这一核心能够保证以无限衍生的活力维持文学运作和向外扩张的能量。第三,架设呈辐射状的信息交换之路,包括中路的交换站。第四,有着较强的突破社会禁忌,尤其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限制的能力。这一方面说明权威、经典、刊物、集团或地域能力强大,另一方面也昭示出社会管制力量的薄弱。第五,社会有“核心”崇拜的思想传统。以文学权威的运作为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权威。他具有很大的文学活动、文学创造能力。曾被文化界誉为“民族魂”和“导师”。以鲁迅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轮辐状的权威运作体系。处在核心位置的是具有巨大文学能力,思想能力的鲁迅本人,在鲁迅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文学人,诸如瞿秋白、冯雪峰、胡风、周扬、茅盾、萧军等人,甚至包括一些外国友人。机构如左联。刊物更是多种多样。而与此相对应的,当时政府虽有独裁特征,但由于对传媒体系管理的控制力不足,以及传媒权力的散化,导致文学核心突破社会政治禁忌的可能性变大。文学核心的生存力变强。

    轮辐式运作是一种核心体系运作,失去核心这种运作将会土崩瓦解。核心的表现多种多样,能力大小有别,核心间的关系不同,影响与作用也存在差异。便如不断与外界交换信息、能量、技术、权力的星体。于是,社会上不同权威的存在,也就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星系结构图。有的权威虽然也是星体,却扮演了卫星的角色;有的星体间互相独立,各有空间。因而形成不同的轮辐关系图。有拱卫关系图。在一定范围内,若干小核心的轮辐体系围绕绝对核心运转,从而形成更大的轮辐体系;不同轮辐间地位对等,互相保持着独立、对立、游离、影响、扶持等状态竞争发展,则形成对等关系图,轮辐式运作表现为空间特征。比如,作家从创作,到使作品多方流传;直至出现跨地区、跨国界的文学影响、文学传播等运作现象。作品也是如此,一部作品被经典化过程中,其影响也逐步扩展。这种运作有单方向进行的,也有以互动方式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的一大任务,就是考查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立体展开也是扩展运作,指文学在扩展过程中,借助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网络等手段,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影响人,刺激人,对人的大脑形成感知觉的立体包围,造成全方位影响效果。最典型的例子,世界性的经典作品通过在电视、电影、电脑、纸版印刷品等多方面影响人类,认证自身,就属于立体扩展现象。扩展运作保证了跨领域、跨类别、跨地区,或者跨人际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是文学的核反应。一定程度上,促发了文学的内在变革,自我丰富,以及外向扩张。

    虽然文学核心有强烈的扩张倾向,但按照运作空间的变化状况,轮辐式运作有扩展与收缩之分。文学现象、文学人,或者作品等,也许在某一个特定时代寂寞无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显示出它的社会价值。而另一类情况则相反,或许当时风光无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影响范围递减。甚至可能最终龟缩于博物馆一角,或私人抽屉里,朽化成灰。轮辐式运作与圈内运作乍看有相似之处,但二者的差别也很明显。二者的运作方向不同。轮辐式运作呈辐射状,而圈内运作只是集合内部的行为循环。比如“内运作”,只是封闭的个体内部的文学运作,如果转化成轮辐式运作,情况便不同,属辐射型。

    五、延续运作模式

    延续运作按顺时方向进行。中国的诗歌发展历程,便经历了歌——诗歌——诗与歌——诗歌——歌、诗这样一个时间过程。《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为歌,后由国家官员收编成诗,但依然保留了歌的可唱特征,再后,诗与歌逐渐分离,走上了不同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歌明显再次占据有利位置,诗与歌出现了复合迹象。其间虽然分分合合、沧海桑田,但延续性运作的基本轨迹确没有变化。延续运作的存在,保证了文学现象、文学遗产能够代代相传、日日积累,并最终成为人类一种厚重的文化积淀、精神象征。

    因为文学发展状况不同,延续运作可分为递退与跟进两种方向。递退,指一种文学现象在发展中其影响力逐渐衰退的现象。而跟进则相反,其势日渐旺盛。一般情况下,两种现象都不会单独出现,往往盛衰互递,交相辉映。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曾经风光一时,但经过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文言文学逐渐式微,成为一种少数派文学。与之相反,白话文学则经历了由衰而盛的发展之路。同样,在西方,19世纪中叶后,现代派文学曾盛极一时,但时至今日,大多文学流派都成为历史遗迹。应该有这样一种认识,递退与跟进是文学运作波状起伏规律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陈代谢规律。这正如一个作家的生理年龄与创作生命都有一定的限制一样,如果单纯凭借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或者生理生命的变化去判断文学的生死问题,显然是片面而幼稚的。因为,这种做法忽视了文学运作的延续性。20世纪初叶以来,虽然文言文学的隐退趋势不可避免,但经过新的转化,白话文学却是以跟进的姿态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历史舞台。现在,传媒方式立体化,文化结构现代化,白话文学却在逐步走向边缘。现实促使文学再次选择更新之路。作为一个现代文学人,面对文学的递退与跟进现象,其心理应表现得更加成熟,既不能杞人忧天、危言耸听,也不必盲目乐观,自以为是。而需要用一种营运文学的理性姿态和积极精神去面对现实,分析现象,寻找转化,开拓新路,以实现跟进的可能。

    还有一种离-合现象。指文学随时代变化,在其内部,或者与其他学科间发生的分蘖、嫁接和融合现象。文艺的最初形式为三位一体的混沌。后来,逐渐分蘖出诸如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而文学也分蘖出小说、诗歌、散文等形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的艺术形式与新技术条件相结合,出现了新的结合迹象。戏剧、电影、电视剧、电子文学产品等就是艺术与新技术形式融合的结果。而单从文学主体性角度讲,又是文学对其他形式的嫁接。在新的融合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问题,文学如何能能在不丧失自己的传统特性和位置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嫁接,进一步发展自己。现在,文学危机感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商品与技术的双重挤压,另一方面,也是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异。以戏剧为例,戏剧创作者的称谓,从原来的剧作家,变化为现在的编剧。这不仅是称谓变化的问题,还说明了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主体感丧失、崇高感被舍弃,作家沦为电影、电视剧定做台词脚本的剧本编造工人,许多剧作者为了赚钱,为了满足各种影剧客户的需求,将其文学才华日复一日浪费在台词流水线上。走到台前的除了演员、就是导演,剧作者完全被挤到后台,成了幕后工作人员。文学圈不注意他们,影剧界他们被挤在幕后,编剧变为无法归类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脱离了文学场,丧失了自己的站位后,除了为人定制产品,赚取金钱,一无所有。文学之被人轻视便可以理解了。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面对新的聚合现象,文学人首先要以主体的姿态表达,丧失了主体性,便丧失了事业的自尊感,自豪感,从而很可能滑向其反面;其次,应在文学场中站好自己的位置,寻求场的支持;更主要的,在进行商业性写作的同时,进一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并获得公共领域的从文学到文化的逐步肯定。

    六、结语

    延续运作从宏观角度,揭示出文学运作的时间性特征。链式运作则从微观层面分析了这种运作的特征。如果把延续运作看作是一条向上延伸的轴线,那么链式运作就是围绕轴线旋转的螺旋。而双螺旋结构模式则是对链式运作剖面图的深微分析。在延续运作轴线上,切分为四大运作区间:内运作、私运作、外运作和公共运作。从内运作开始,链式运作围绕延续运作轴,盘旋而上。能力较强的内运作,突破区间界限,逐渐向上发展。而能力弱,便只能在一种区间内盘旋了。当内运作突破自身范围后,就有可能转化成轮辐式运作。五种运作模式,涵盖了文学内部与外部,共时与历时,动态与静态多种现象。对文学运作的结构特色,有了较为全面地把握和大致了解。

    对文学运作模式进行研究,有如下益处:第一,用简洁、形象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文学现象,揭示出文学模式中,不同元素间的关系、次序、结构特征和功能。如:场内运作模式,对文学场内,不同的文学圈的运作状况,运作过程,运作关系进行了初步考查和大致介绍。双螺旋模式,以动态眼光描述了文学中的矛盾现象,指出矛盾存在的实质。第二,可以引起研究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考查文学运作模式,是一种新鲜的研究视角。所研究的问题,多具有现实性。比如,如何解释所谓的“文学危机”的问题,在商品化、技术化的时代,如何进一步发展文学,对一些具体的文学现象该怎样评论等。第三,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合理把握,及时研究,以促进文学的发展。按钱理群等人的说法,20世纪中国文学,一直都在焦虑意识中徘徊。即使进入21世纪,这种状况非但没有减轻,实际上还有加重趋势。这当然有历史的原因,但主要问题在于现代西方文论思维理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模式角度了解文学发展的整体状况,把握文学,形成良好的文学心态,对于文学的发展无疑有积极意义。第四,更为重要的,这还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实验。通过考查文学运作模式,不难发现,文学是一种具有极强立体感、整体性、流动感的存在。应该说,这是文学的特性之一。然而,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后,在偏激情绪、崇洋意识的作用下,中国传统的整体感、流动感极强的思维优势与某些腐朽的东西一并受到质疑,实质上也遭到了弃用。西方偏重分析的传统思维模式逐渐被重视,并逐步强化成为一种新传统和集体无意识。为此,虽然有人深感不安,高呼恢复传统,其实,所谓的恢复,仍然不过是用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重新阐释古典。而无法真正回到中国传统的思维优势中去考查文学。当然,西方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其积极意义,但走到“后”话语体系的西方思想实际也是西方思维方式的必然发展结果,兆示出西方传统思维模式的危机性(类似嚎叫如哲学之死、诗人之死、文学之死、理论之死……五花八门)。如此看来,开启对20世纪中国文论思想,进而对西方现代文论思想进行反思,并重建对中国传统思维优势信心的工作,势在必行。

    注释

    ①丹尼斯·迈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②布尔迪厄指出:“场的位置……每个位置客观上都被它同其他位置的客观关系决定,或者换个说法,都被直接相关的也就是动力的属性系统所决定,这些属性使得这个位置在属性的总体分配结构中与其他一起位置互相关联。”而“文学场是一个依据进入者在场中占据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对他们发生作用的场,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战斗的场,战斗是为了保存或改变这场的力量”。也就是说,文学场由占位、关系和资本三方面决定,失去文学场,就意味着位置、关系和资本因素的全面丧失。布尔迪厄著,刘晖译:《艺术的法则》第二部,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281页。

    ③在哈贝马斯那里,公共领域是一个区别于政治空间的自由场所,能够自由表达。但哈贝马斯却没有注意到一个很显著的现象,往往活动领域越是公开、范围越大,禁忌反而越多。所以,二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这里,笔者对哈贝马斯理论中的疑点进行了相应修正。尤根·哈贝马斯:《公域的结构性变化》,选自J.C.亚历山大编,邓正来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④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而后曰“一阴一阳谓之道”,古人以此来解释自然秩序、万物关系,人与作品亦然。见《易·系辞上》,《十三经注疏》,第82、78页。

    ⑤弗雷指出:“全部文学史……为我们提供了一组套式的复合,这组套式可以通过对原始文化的研究而获得。随后我们又意识到……这类原始的套式在最伟大的经典作品中不断重现,……我们开始想我们是否应该认识到,文学不但随着时间的演进日益复杂化,而且可以找出中心点,批评就可以在这个中心点立足,并由此展开其概念的空间。”弗莱的理论虽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种规律,但由于它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循环论,很大程度上取消了文学发展的可能性。诺斯洛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⑥老庄曾以车轮、车毂、车辐喻宇宙万物运转状况。所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见《老子》第十一章。另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见《庄子集释》卷一下。此处衍化为文学运作模式之一。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概论 运作模式 文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