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族群边缘地带的清水江文书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1-03-25 07:53: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以清水江流域一个“族群边缘地带”的苗埂村落作为考察对象,在田野调查中收集到了338份清水江文书,并以这些重要的田野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整理与汇编。在剖析其特点和价值时,还试图对“族群边缘地带”的区域社会中所表现的某些社会关系做一点初步探讨,拟展示出边缘族群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期求丰富清水江学的研究。

    关键词:清水江文书;锦屏文书;苗埂;族群边缘地带;特点;价值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037-12

    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主要是指如实地记录了清水江流域(扩及都柳江流域和氵舞阳河流域部分地区)苗、侗、汉等民族长期从事以混农林生产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历史面貌的活态史料与原始记录。在这个区域内集中地保存了明代中叶以降的50余万件弥足珍贵的民间文献[1]。其内容涉及土地制度、林贸方式、商业运输、租佃关系、借贷关系、典当关系、族群定位、民族认同、宗法制度、赋役制度、官方文告、司法诉讼、民间协调、文化教育、风土民俗、地方习惯法、少数民族的信仰与崇拜等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以来,国内外的先学们已经从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林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多视角进行了富有深度且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试图勾勒出一幅混农林生产模式下清水江文明的世界。这其中不乏诸多学者不畏艰辛劳苦的田野调查,缜密而逻辑严谨的科学认证,因此,一批又一批较高质量的成果不断公诸于世,出现了清水江文书研究“热”。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一个方面,就当前研究的侧重点来说,主要侧重于山林契约文书的研究,土地契约文书及其他文书研究还比较薄弱,刚刚起步。当然,其他类型契约或文书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小视的,是反映当时乡民社会生活的主要依据之一。另一方面,从研究的地域上看,学术界从宏观的视阈对清水江流域的“文书社会”整体性的考察做出了较有影响的成果,① ①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杨有赓先生执笔《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该书为清水江文书研究的较早之作,对于林业生产与林业贸易的初步研究,林业契约文书、清江“四案”、“山客水客与木行排工”等问题首先做了介绍;张应强教授《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市场、权力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该文是在多次田野调查上对清水江流域乡民社会生活的历史素描,从中梳理出清水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状况及乡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徐晓光教授《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法制的历史回溯》(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此书是性从法制的视角出发对清代民国时期出现的清水江流域林业经济问题进行回顾与评析,并探讨了清水江流域国家法与习惯法的互动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运转。但对于微观个案的探讨尚局限于“内外三江”、② ②“内外三江”是“内三江”和“外三江”的合称,其中“内三江”包括锦屏县卦治、王寨、茅坪等三地,而“外三江”为天柱县岔处、远口、三门塘等三地,以上六处均是清水江流域木材交易的重要场所。文斗、平鳌、加池、魁胆等较大的中心聚落。正如有学者云,清水江文书的研究要大力开展微观个案的探讨和积极从事宏观架构的分析[2],二者同时并举。然而,对于一些边圉之地的研究很少,关乎族群边缘地带的研究也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边缘的乡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清水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揭示清水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处于边缘地带的区域很容易被中心地带的辐射所同化,或表现出独树一帜,自强不息,形成新的中心地带。毋庸置疑,这种时空结构的地域也常常是处于一种极为不稳定的状态。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整合过程中这样的地域空间里保留下来的资料相对甚少,笔者在考察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埂村落时,发现庋藏着清代中叶以降的许多清水江文书,我们以这些重要的田野资料为基础,进行简单分类整理,试图对“族群边缘地带”的区域社会中所表现的某些社会关系做一点初步探讨,拟展示出边缘族群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期求丰富清水江学的研究。

    一、田野调查点概况

    “苗埂”是周边侗族同胞对该地的称呼,即为苗族人居住的地方。现今行政意义上的苗埂村包括苗埂、扣黑、鄙几、乌友、亚黄等5个自然寨,每寨相距2公里左右,习惯上这一区域通常都叫苗埂。地处贵州省锦屏县的西部山地,清水江下游的重要支流乌下江从村境西南侧缓缓淌过。它同中国大多数村落一样历经沧桑,却一直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关于苗埂是何时何人始建的,目前已很难考证。只是在现已收集到的一份契约文书中提到:“……苗埂寨……先年祖太张欧叔早已于乾隆十八年五月”① ①该契约文书现存放在苗埂村苗埂寨张明彬家。这份所涉时间最早的文书,其内容大致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苗埂寨张起才弟兄因祖太张欧叔于乾隆五十八年(1753年)遗留下的契约文书存在不清之处,请中人与买卖双方的另一后裔交涉,其后立下的清白字文书”,若张氏从张欧叔算起,在此地繁衍生息已经有第十五代人。与他人发生了林业方面的权属转让关系,据此可以推算苗埂先民在此安家立业至少有3个世纪的时间。根据民间文献和口碑材料显示,在历史上,苗埂境内曾经先后居住过十多个不同姓氏、不同民族的人群,现在还有张、杨、蒲、龙、王等5个姓氏居住于此。在民族认定中除张姓是苗族外,其他姓氏均为侗族。只有苗埂寨是多个姓氏的民族杂居状况,扣黑、鄙几、乌友三寨均是侗族,而亚黄寨为2个不同的民族。如今村内不少年长者尚能言苗、侗、汉3种语言。现在的苗埂村有居民121户,共计597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5730亩,其中耕地面积有272亩,十分有限,而林地面积占据了36945亩,森林覆盖率为6432%[3]147。在崇山峻岭和溪流纵横之间零星点缀了一些山间小平地,实为“九山半水半分田”之地。一直以小农经济(稻作农耕)为主,林业生产伴随着村民的一生,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混农林的生产模式依然还在延续。村民们当前的经济生活状况仍然十分困难,大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以维持生计,是国家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地势陡峭,道路交通极不便利,直至2007年才修通村级公路,实属周边最后一个通车的村级单位。文化教育发展滞后,20世纪中期在苗埂寨设有教学点,70年代改为完全小学,村民的学历普遍很低,文盲甚多。在这种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区域内折射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与截然迥异的社会秩序。

    相关热词搜索: 族群 边缘 地带 调查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