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现场直击(上)

    时间:2021-03-26 08:20: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策划]

    杭州市第九中学 金瑞奇 本刊编辑部

    2006年6月7日上午,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出炉。三天后,35万份考生的答卷汇集到浙江大学,经过电脑扫描,来自全省各地的教师代表进场阅卷。

    今年是浙江省第三年自主命题,继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2005年“一枝一叶一世界”之后,2006年浙江省依然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由于话题本身来自于人教版语文第五册《人是什么》一文,且提供了非常多的辅助性理解材料,大大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9天阅卷之后,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浙江省全省高考作文的平均分接近42分,比2005年提高了1分多。

    尽管如此,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部分作文暴露出的一些严重的问题,值得2007年甚至2008年毕业的考生们参考,在此,让我们一起听听来自阅卷现场的声音。

    “审题”偏差

    今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话题既可以写“生有所息”,也可以写“生无所息”,写两者之间的关系亦可。“生有所息”关注平常生活的层次,“生无所息”则包含哲理的生命的层次,两者并不对立,在审题上无高下之分,一般来说,不容易走题。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是经常看到走题的作文,其中一种是偏题,一种是完全离题。

    出现偏题的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

    一、对话题中的“息”字理解有误。话题中“息”应当作“休息”、“停止”等理解,有的考生却将其理解成“有出息”。显然与话题中“息”字的本意背道而驰。请看下面的例子:

    “生当有所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无处不体现出‘出人头地’的愿望,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功成名就,可见有出息是每个人的梦想。……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为‘生有所息’指明了方向,相信‘生有所息’也不再是什么难事。为了祖国人民,也为了自身,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份力吧!”

    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就是把“息”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出人头地”、“功成名就”等联系在了一起,足可见作者对话题中的“息”字的理解偏颇。

    还有的考生把这个“息”理解成“生存空间”、“栖息地”,误把动词作名词。例如:

    “我们应生而有息,千万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变得生而无息……我仿佛觉得海的蓝色已悄悄褪去,变得灰色暗淡,海风吹在我的脸上,我的脸好烫。我不停地思索着老伯伯的话,我们应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空间,让他们与他们的后代生生有息,这是蓝色的启示,这也是生命的真理。”

    这篇文章中的“息”就是指的“生存空间”。这样,整篇文章的立意当然就偏离话题了。

    二、对话题断章取义。这次的话题是“生有所息/生无所息”,这里的关键词是“生”和“息”,可是有些考生把“生”丢在一边,只抓住一个“息”字做文章,导致偏题。请看《站着坐车》一文中写道:

    “道德不可息,责任不可息,传承五千年的精神不可息,华夏儿女的民族魂魄不可息,是它们引领我们的先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它们引领我们的国家走向繁荣与昌盛……”

    在这里作者一叶障目,任意发挥,以致离话题越来越远。

    但是,像上述这两种偏题的作文不是很多,大量走题的答卷是完全离题,不少阅卷老师相互交流的时候都觉得很奇怪,今年这么不容易走题的话题,怎么还是有这么多文章的立意与话题毫无联系呢?

    有一篇作文的题目是《让朴素打开心灵之窗》,显而易见,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的论点与话题岂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吗?果然,文章的开头就说:“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认为人就是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我认为人的生活应该过得朴素充实有意义”。接着,作者就开始以“朴素”为中心,列出三个分论点:“朴素就是光明磊落,朴素就是正气善良,朴素就是艰苦奋斗”。看,这篇文章在立意上与话题哪能沾上一点边呢?

    如果说上面这位考生是因为理解能力差根本就没有看懂作文话题的内涵所致,那么,我们在阅卷中则看到为数不少的离题文,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文句非常流畅,如果不考虑话题,完全可以说是能得高分的好文章,但是放到今年特定的话题中,文章的立意与话题允许的立意就显得南辕北辙了,全文没有话题的影子,只字不提话题。据阅卷教师分析,这些都是宿构或背诵(抄袭)的文章,这又怎么能得高分呢?

    看来认真审题,克服投机心理,对于防止走题,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浙江省衢州教研室 邵作彦)

    “材料”庸俗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就今年考生所涉及的话题材料,大致进行了以下归类:

    一、著名人物类

    中国古代名家:屈原、司马迁、李白、陶渊明、苏轼、李清照……其中,前四位的出镜率是今年所有考卷中最高的。

    外国艺术家、科学家,我国时代英雄:贝多芬、梵高,居里夫人、门捷列夫,史铁生、张海迪,任长霞、丛飞,姚明、刘翔……其中,“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今年的出镜率仅次于陶渊明等古人。

    二、神话故事类

    “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龟兔赛跑”、“秉烛而学”等,成为考生论述“生无所息”的有力佐证!其中,“夸父逐日”的引用率最高!

    三、自然生物类

    其中“常青树”、“生如夏花”、“高山流水”等较为常见。

    四、人事亲情类

    这类选材主要集中在记叙文或信件的写作中,基本上是通过叙述对父母忙碌行为的规劝,来表现亲情间的浓浓挚爱。

    不得不承认,这些事件材料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提供了不少的方便,但同时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让人觉得十分遗憾:

    一、材料撞车——或许很少有同学下笔前想到这个问题:我想引用的事例,别人是否也会提及?所以,李白、陶渊明,丛飞、洪占辉等,成了众人哄抢的焦点。并不是说这些人物不能写,高手信手拈来,“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而大部分笔力薄弱的同学,为什么不扬长避短——避开散文、议论文,而在能够便于表现自身的生活体验与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体裁上做开拓呢?

    二、堆砌材料——不少考生没有衔接过渡,也没有主次轻重、角度方向,而是大量罗列堆积古今中外人物的事迹,再加上一个模式化的开头结尾,让人读之乏味。

    三、布局失调——一位考生开篇写李白,一写就是大半篇幅;另有考生拿出众人熟烂的事例在主体部分细细咀嚼,但嚼来嚼去却没有嚼出一点新意!其实,老、旧、俗套的东西最好是一笔带过,而新奇重点的事例不妨写深、写透。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采用记叙文表现主题的考生,基本上也是用九成左右的篇幅来细细描绘生活的表面现象,而很少去涉及人物的深层世界,失去了文章的内涵与分量!

    四、背离观点——谈“生有所息”,却引用贝多芬和史铁生的事迹;论“生无所息”,却陈述李白、陶渊明的例子,搞不清是理解有误还是笔下失控!一些考生文笔惊人地优美,却独独因为“有”与“无”倒置而大煞风景,令人生憾!

    (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 张作花)

    “功力”不济

    除了审题和选材方面的失误,面对这样紧张的临场考试,不少考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功底欠缺也令人遗憾:

    一、不会转。高三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使不少考生的思维习惯如旋转的陀螺,惯性极大,几成定势。一般人看来易如反掌的改换,在这些考生看来却如身负泰山那样沉重而不知变通。这种情况反映到今年考生的作文上,就表现在整篇“默写”平时写作练习时自己的得意之作,这些文章往往语言流畅,意境很美,但就是不去和题目要求的“有息”、“无息”联系起来,结果得分往往很低。其实这些同学只要稍微变通一下,想方设法将原文与话题进行勾连,有效、流畅地多次出现“生有所息”,或者“生无所息”的字眼,也许就能得到一个相对可观的分数。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这样不会转弯的文章为数较多。

    二、乱创新。创新是我们提倡的,但创新一定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而且要有功底和内容。那种没有水平、故作惊人状的噱头只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这次阅卷中,我们就发现一些同学不老老实实写文章,却大写说明书、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甚至采用网友聊天记录、诊断书、招生广告、词牌连缀等等形式。如果把这些形式去掉,里面的内容比“鸡肋”还“鸡肋”,这不仅不是创新,而且是在嘲讽语文,更是对这样严肃庄重的人材挑选的高考的亵渎。高考不提倡这种创新。

    三、八股气。我认为文章是有套路的,但套路要在高格、高雅、高致上走,而不是没有生气的“老三段”。几个耳熟能详的名人事例放在文章中间翻来翻去,加个点题的开头和结尾,已经成了我们现在的“新八股”,着实让阅卷老师“倒胃口”。这种“作文新八股”有推翻之必要,而代之以富有生气和张扬个性的好文章。这次阅卷中,不少同学就是因为这样的“新八股”而失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反对“八股”并不是说名人、名言和名料就不能写了,而是说要创造性地写,写出自我的特点,请同学们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四、不完篇。这次考试中很多同学不能完篇,写500字者有之,200字者有之,甚至只写十多个字的也大有人在,所以得分为个位数的也不少,平均分就下降了。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考生功底差,平时作文练习少,在应试的时候也没有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需要提醒接下来2007、2008年参加高考的同学特别注意。

    (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 祝明富)

    “语言”瑕疵

    纵观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我们发现文质相济、优美和谐的文章并不多见,多数作文在语言方面存在着表达与潜在旨意相脱节的状况,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归纳:

    一、起兴失谐,排比生硬。

    这次高考作文中,相当比例的考生以起兴的艺术手法组织的排比句开头,但遗憾的是多有硬伤。例如:“飞累了会停在树枝上休息,跑累了会停下来休息,走累了会坐在地上休息,而也一样。”这里作者显然想以鸟、马、狗作起兴来引出人,道理虽通,但失之不谐,有害行文之雅(尤其是“狗”字起兴的句子,更属添足),且句尾通用“休息”也显得比较呆板,不够灵活。

    而另一篇《别让脚步停下来》为题的作文则这样开头:

    “不断创造的人生是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断雕琢的人生是一个幸福的人生,

    不断探索的人生是一个充满信念的人生。”

    初看不错,但细一琢磨,似乎仍有可修改的地方,如将“美好”换成“幸福”,将“幸福”换成“完美”,将“充满信念”换成“进取”,然后把第三句移至首句,整个排比句子是不是就会更显得句意和谐、气势非凡呢?

    二、感情色彩错置。

    由于考场作文时间紧迫,许多考生行文中对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辨识不清,造成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题为《生本无所息,但应有所息》的作文中,一考生写道:“我们在弘扬焦裕禄、孔繁森为民造福的精神时,是否也想过如果他们替自己想一想的话,也许死神不会垂怜,他们可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呢?”这里的“垂怜”显然是感情色彩使用不当的!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篇高考作文中,也有将教授“过劳死”形容为“死神眷顾”,实在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

    三、比喻失度,用典不当。

    有些考生喜欢用比喻,当然这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可惜的是,比喻不当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

    “工作是一条巨蟒,你越动,它越紧,而休息是一只千斤顶,暂时承托起你的一切,让你得到片刻的放松。”

    在这里,将“工作”比喻成“巨蟒”,显然有“对立化”倾向,不能显示出积极的一面,不如喻作“弹簧”来得合适,为我们提倡“适当休息,张弛有度”提供议题。

    在用典上,特别是成语与俗语的使用上,许多考生往往因不理解其内涵而连连误用:

    “以前我总认为妈妈一生生无所息,就像是竹篮打水,打一辈子,漏一辈子,永远没有打满的一天。”

    “我们要学会适当的休息,正如李白所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在休息时尽量地玩耍。”

    在讲到人需要休息时,有考生如此说理道:

    “俗话说得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你不晒网的话,那你的网可能因为得不到休息而破掉,人也一样……”

    在《在休息中成长》的结尾,考生这样总结:

    “休息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不抓住机会享受呢?……现代人都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生活着,为了防止成为下一个过劳死的分子,我们要坚持以逸待劳。”

    “竹篮打水”是喻算盘落空的,喻母亲的劳作,有失公允;适当休息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什么“得意”之事,无须“尽欢”;“晒网”更不是休息,而是无恒心之举,绝对不是正当而必要的休息;“以逸待劳”是带有一定动机和目的的,应换成“劳逸结合”更合文意。

    四、别字触目,标题冗长。

    在相当多的考生作文里,别字随处可见,较有代表性的如将“劳逸结合”误写作“劳结合”、“劳结合”、“劳结合”等,“去世”误作“去”,“源远流长”误作“远流长”,不一而足,关键字词的误写,使得文章的品位一下子降格,实在可惜。

    另外,在标题的拟写上,相当多的考生往往随兴而题,拖沓冗长,不能体现出简洁明了、醒目的风格要求,例如:“下辈子愿做一只不息的蜗牛”,“为梦飞翔,为生活劳作”,“劳逸结合方为上,息作结合两不误”等,显然有过于拖沓、不够精简的缺陷。当然,也有一些非常好的标题,例如:“心有梦,行无息”,“工作无极限”,“且行且休”,“一生无休”,“休息:另一种工作”等,既具哲理性,又不失抒情意味。

    语言之于文章,如歌者之练声、琴者之指法,无声中透见出考生平时积累的文学功力,传达出无尽的人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和内容是一体的,希望大家重视!

    (浙江省嘉兴高级中学 俞佩忠)

    相关热词搜索: 浙江省 阅卷 直击 高考作文 现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