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谈数字图书馆时代如何实现资源共享

    时间:2021-04-02 07:54:1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对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不同功能的比较,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概念以及数字图书馆在共享资源方面的优势,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数字图书馆对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所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资源共享 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C-0092-02

    21世纪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运行、发展的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也将随之改变,取而代之的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化服务模式,而且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进度与差异性也很大,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之路也必然不均衡,本文对如何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与阐述。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概述

    传统图书馆主要以纸质文献——图书为知识载体,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的重任。数字图书馆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网上信息分散、无序、不便使用的现状而提出来的下一代互联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通过集成和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的多媒体信息,建立超大规模、可扩展、可互操作的分布式海量知识库群,并提供在互联网上高速、跨库检索的电子存取服务。它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在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智能检索的文献信息中心。数字图书馆的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功能,将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大大增强,成为互联网上的文献信息中心、知识网络和知识定位系统,为实现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学习创造条件,在文献共享中起主体作用。因此,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而是后者用数字化手段在前者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二、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要因素

    (一)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模式,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二)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

    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人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是人与书、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的基本工作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工作人员必须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系统来获取和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应是既有扎实的图书馆学知识基础,又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具有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实现数字化建设目标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要有会使用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还需要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完善的数字化资源体系是确保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数字化资源建设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献信息量呈爆炸式发展态势,信息来源也是多方位、多渠道的,因此,为了有效发挥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作用,必须对大量浩如烟海的、缺乏系统整合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规范化的整合与管理,而这一工作只有图书馆才能胜任。所以,“馆藏资源数字化”与“社会资源馆藏化”是数字化图书馆中必须兼备的两种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体系。

    三、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共建共享

    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建成了数字图书馆,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扩展。90年代美、英、法、日、加、德、意7国的国家图书馆联合成立了全球数字图书馆集团。美国的OCLC书目资源共享网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目资源中心。德国图书馆机读数据联合目录与德国的期刊数据库是两个主要的全国性图书馆合作系统。这种共享的形式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期刊数据库。

    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正在向开放式、深层次、技术密集型转化。在公共图书馆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建成了集文化旅游、法律法规、中国名人库和中国军事博览等4大类30个以上的数字资源库群,实现了DL系统跨库无缝检索和链接。我国高校图书馆系统,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处于开发和建设中。至2006年,与国内外主要大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互联,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分布式存取国内外科技信息的网络信息环境。

    四、 建立与发展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一)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与应用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平台。可通过有线电视网将数字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形成庞大的用户群。

    在我国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尚未到达的一些边远地区,可以通过卫星网作为传输手段。三网并用,特别是初步形成的宽带、双向传输网络,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提供了可选择的、有效的、国际间的互联方式,以此为媒介建立文献资源保障系统,资源共建共享网络,以及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等。

    (二)建立共享中心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群,并通过国家的骨干通信网,向全国及全球提供中文的信息资源服务。在建设文化共享工程过程中,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紧密结合,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的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平台,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文化共享工程要与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以文化系统的可控资源数字化为基础,突出文化信息资源特色,同时组织并整合与大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发挥国家图书馆等重点单位的资源优势,科学规划,避免重复。

    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是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对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与采购、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建设全方位文化数字资源库,以丰富的资源满足群众需要。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

    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拓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在数字图书馆中,各类信息,如书籍、报刊甚至声音、图像资料等经过计算机系统的处理,都能统一形成数字文献,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资源。

    互联网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个必备的现代化载体,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数字图书馆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实体,其所有的信息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本馆馆藏,而是扩大到整个互联网上,这就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图书馆都可以通过网络将更多、更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源纳入到自己的馆藏中。由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实体虚拟化,突破了信息资源的馆藏限制,使图书馆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源数据。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实体,它的建设必须依靠国家有关基础设施,依靠市场上成熟和实用的高新技术及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相互配合。

    (三)加强图书馆联合投资合作

    数字图书馆的优越性在于它的文献信息资源建库分布广、用户遍布网络客户端、检索利用可重复、数据传输快捷、索取信息可存储等。因此,联合投资、合理使用经费、共同建库、共同使用、互利互惠应该是它的发展方向。在遵循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参建馆充分挖掘各自的馆藏特色资源或学科资源,按照分工承担某一专题、学科或特色数据库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建设,最终的建设成果由所有参建馆共享。

    (四)构建知识产权保障体系

    建议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机构和法人负责机制,制定和实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利用网上数据资源。通过构建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用户可以快捷方便地开展查询、检索、馆际互借,把图书馆服务推向数字化、社会化、全球化,真正解决长期困扰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问题。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综合实力和服务功效,扩大各级数字图书馆的文献规模,为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文献信息服务,让广大读者充分享受到丰富的人类文化知识,实现数字图书馆文献社会共享,使全社会的初等及高等文化教育水平达到社会要求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嘉玲.数字空间的建设——公共图书馆“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未来[J].科技展望,2015,(6).

    [2]张秀文.浅议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应如何为读者服务[J].教育学论坛 , 2014,(7).

    [3]封丽.后数字图书馆时代的虚拟知识社区架构[J].新世纪图书馆,2013,(2).

    [4]糜凯;史尚元;贾继娥. 数字图书馆时代的图书馆管理职能研究[J].现代情报,2010,(1).

    [5]方芳.市场·质量·宣传——搞好图书选题策划的认识和体会[J].现代出版,1996,(5).

    [6]黄洁薇.网络环境下高职图书馆员素质策略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

    [7]龚艺.高效图书管理与网络信息的知识重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3).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