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浅议

    时间:2021-05-05 07:53: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以之为基础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并关注某些特别事项,如注重能力培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注重躬耕践行、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和保持文化消费理性等,才会取得应有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9-26

    课题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一般课题论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中国传统文化史》教学的改革探究”(gjxh2017-28)。

    作者简介:章传文(1968—),男,天津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校历史教学法、教师培训与历史教学改革、中国近代史。

    一、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充分认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汉魏间文学家徐干有一句话叫“根深而枝叶茂”,而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根深之树不人风折,泉深之水不会涸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的教学中,要培养大学生建立起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认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热衷学习和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诸如哲学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的时代演变进程,甚至社会生活细节在不同时代的表现等,都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大学生通过诸多鲜活的具体事例,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的规律、所起到的作用、所担负的任务、所造成的影响等,产生一种具体的感知和理解。以此为基础,继续深化、准确把握,就会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产生并坚信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历程,甚至是在整个人类的未来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即文化自信。

    历史已经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断顺应时代、不断创新的价值内核,这就是与时代发展所需保持一致,并体现在当下中华民族与国家发展中的当代价值。仅就大学生的成长来说,传统文化中的价值鼓励与弘扬,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人生指导意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中所蕴含的豪迈不屈、奋斗不止的英勇精神,“临患不忘国,忠也……图国忘死,贞也”(《左传:昭公元年》)中所体现出的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怀,“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中所透露的帮助他人、乐于奉献的情操陶冶,“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新民说》)中所饱含的处人理事、就业敬业的修身信念,等等。事实上,这些有关修身、爱国、奋斗等诸多方面的经典论述,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与当下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培养大学生构建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之前,先建立起文化自觉,大有裨益。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1.注重能力培养,深化文化自觉

    培养大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领悟,或如清人袁守侗之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主意识并形成能力。毋庸讳言,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在高中阶段受到较长时间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较为肤浅和狭隘,且缺乏正确和科学的态度。例如,要明确认识到,对传统文化需要正视其精华部分并摒弃其糟粕部分,充分认知其优点长处与缺点短处等,而无须仅崇拜或者虚无地抛弃;对待外来文化,亦应持如此态度,在了解、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进一步说,继承的目的是弘扬,学习的目的是吸收。这才是对待民族文化或外来文化的应有之道。

    2.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树立文化自信

    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会被环境所塑造、影响,对文化环境来说尤其如此。所以,即便仅就《中国传统文化史》的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口吐莲花、句句用典并为学生所感受到;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对授课环境进行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相一致的装饰布置,包括利用CAI系统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展示等;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对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学习与研究等,都会营造出一个较为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的氛围,并会对其他学生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熏陶。这种熏陶式学习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教学的有益补充,会取得较为深远的影响。

    3.重学习,更要躬耕践行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通过践行与养成,才能取得切实的教育成效。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只有与社会实践结合,才会实现其应有价值。而在种种的践行与养成途径之中,与大学生群体相适应,首先是创建“知行课堂”,利用学校提供的相关平台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育能力;其次是引导学生参与班级、院系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自身对文化自信的认知与反思;最后是搭建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精神建设的实践平台,如在学习校训的同时,发现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并积极践行等。

    三、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1.文化自信要求树立文化创新意识

    “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文化之重要性若此,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的教学中,则应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主性的教育,以应对人类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并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但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的传统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泥古与僵化;相反,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所以直到今天仍然生机勃勃、魅力无限,正是因为它的与时俱进,在保持自身特色与精华的基础上对所处时代各种文化中精华部分的汲取、消化,以及不断创新。因此,与教学相关的文化自信教育,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当时代文化创新的“潮头兵”。

    2.文化自信要求保持文化消费的基本理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初步建立起基本的文化自信后,因认知的肤浅、视野的狭窄等因素,他们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上陷入了一种错误的认知。例如,热心参加某些所谓的国学班学习,以为穿上汉服、手摇纸扇、了解一点粗浅的传统文化知识,就是“精通”国学;其实只不过是文化消费之一种。尽管有经典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的创制,但就部分大学生来说,这种行为毫无“创制”的任何含义可言,只不过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在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过程中,与传统文化相关,应保持基本的理性,即明确认识到自我对传统文化中某一组成部分的需求,而非進行毫无目的的“抓到盘里就是菜”的非理性行为。

    总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极具生命力、最具本质属性的文化存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躬耕践行,也是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罗爱军.国优秀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 [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14-318.

    [2]郝桂荣,李本智.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及树立文化自信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31-34.

    [3]姜 丹,田玉宝,田庆军.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14).

    相关热词搜索: 文化史 中国传统 自信 高校 大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