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在傅聪琴声里读傅雷

    时间:2021-05-05 07:54: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乐曲响了。这是钢琴诗人傅聪的琴声。诗情洋溢的琴声,精致优美,典雅灵韵。在一次次的倾听里,总有一位父亲的身影在琴声里玉山屹立;如梦如幻的琴声,总能让我体味到一种伟大的父爱,如缕缕涓涓的细流在滋润着生命的成长。

    听着琴声,迎面走来一位父亲,一位精神明亮的东方父亲。这个人,便是傅雷。

    五十多年前,上海的一家邮局,经常出现傅雷长身玉立、气宇轩昂的身影。先生光顾这里,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寄信。信件的路途十分遥远,那边是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几十年过去了,先生也已身殁,当时的场景,也早已更迭变换,可就是那道窄小的邮局窗口,搭建起万里阻隔时空迥异里父子心灵对弈的通道,举托起一座巍峨的东方父爱的丰碑。从1954年到1966年,漫长的十几年时间里,父子两地,海天相隔,音容难见,唯一能知晓彼此生活感闻与心灵交流的,就只能倚靠一封封信件。而就是这十几年中,父子之间沟通互动的信件,竟为中国的文化史和精神生活上,添置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点,一定为他们当初所料想不及的。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这些寄予了一位历经沧桑的饱学的父亲,对才华出众但又初涉人世的儿子的忠告,在后来被编辑成《傅雷家书》。《家书》自出版以来,风行各地,一时东方纸贵。它先后5次重版,19次重印,发行量达到1000多万册,不能不说成是一个奇迹。《家书》如此畅销,成为后人人生艺术修养的心灵读本,其中的奥妙不仅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呵护,更多的是这对父子、两位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对艺术对生命超脱的诠释和胸怀。

    每一回捧读《傅雷家书》,都是放在傅聪的琴声里进行和完成。在那种情境下,我更多的收获是对于父爱的崇敬和心灵上的营养。

    为人之父,多么不易。人的自爱其子,乃是一种本性的自然规律。其中不仅是作为物质生命的继承,更多的倾注是父母对子辈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禀性刚毅的铮铮汉子日夜想念只身一人飘洋跨海的儿子,欲见不能之景况,于是便化作信件中的谆谆教诲,舐犊情深,赫然纸上。在《家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焦虑与欣喜,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儿子的成长。

    傅雷教子,素以严厉残酷而著称。傅聪少时,受父熏陶,学习音乐。他在父亲深厚丰沛的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底蕴里,如一块谦虚的海绵,沐浴吸纳,为自己今后艺术世界的开拓奠下基石。1955年,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波兰华沙举行,年仅20岁的傅聪,前去参赛,一举成名,引起轰动。当时的欧洲评委坐在幕后,他们从傅聪弹奏的西洋乐曲里,隐隐听到了东方古国唐诗里缤纷曼妙的姿彩,深深为之倾倒。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通汇,在傅聪指间跳跃的音符里,传递出来,如江海之包纳,又如云山之天成,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扣人心弦精彩卓绝的艺术,也倾倒了一位文学大师。

    那是五年以后,1960年的一个夜晚,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海塞,在听过傅聪演奏的肖邦作品后,无限欣喜,他不认识这位中国的青年,但是他从琴声里,把演奏家想象成一个出自《庄子》或《今古奇观》里的东方人,像中国的画家,在挥毫泼墨。听完演奏,赫尔曼·海塞再也坐不住了,他欣喜异常地惊呼:“他是真正的肖邦!他是华沙时的肖邦!他是海涅时的肖邦!”

    我们无法描摹大师兴奋的情态,但就是那次休闲时间里一场不刻意的倾听,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和对音乐艺术的真诚,催促着赫尔曼·海塞,这位伟大杰出的文学大师写下了一篇激情盎然的文章:《致一位音乐家》。然后,他将此文印刷了100多份,热情地散发到朋友们的手中,一起来分享他对音乐的感受与激动。

    “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得渺小一些,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最后才是钢琴家。”面对儿子的成就,傅雷顾不得欣慰,而是将自己对艺术人生的见解,放置于纸上,送去作为父亲的牵挂与勉励。其中,足以看出一位父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挚爱。

    这是一种眼光。它洞穿今古,晓畅人世,于巅峰处而不喜,于斗室间而不弃。

    一生视音乐为圣经的傅聪,在他绽放着灼灼才华的艺术历程里,始终把父亲的教诲奉为人生圭臬。他做到了父亲的期望,以成熟丰沛的思想境界和年轻奔放的艺术生命力,创造了一位东方钢琴大师的传奇。数年以后,他名满天下,蜚声海内外,美国的《时代周刊》赞誉他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他在走向艺术人生巅峰的征途上,铭刻于心的,更多的应是父亲的警勉与雕琢。父爱的浸染,如风雨润物,缱绻绵长,从叶尖渗入根部,从花朵抵达果实,从果实抵达窖仓。

    一阕琴声,让我们在天籁之音里迷醉;

    一部家书,让我们尘俗的心灵在历久弥新的文字里禅省。

    琴声里,走来一双脚步,趿趿而来的脚步声,敲打在我的耳膜上,隐隐有些发痛。在琴声里倾听,我的眼前总会晃动出一个孤傲的身影,如云中一鹤,在那个远去了的、激荡肃杀的时空里,振翅长吟。

    傅雷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学贯中西,精晓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属于“四位一体”的大师。他一生译著达33部,500余万言,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欧洲文学大师的鸿篇巨著,在先生日复一日伏案辛劳下,登陆书市,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在文化长河中,傅雷做了一座桥梁,用他精深的学识与雅致的语言,让文学艺术跨越疆域,跨越时空。翻译,在学术界有“带着镣铐起舞”的形容,短短六个字里,让人们看出翻译工作的艰辛与沉重。在翻译中,傅雷先生字句考究,匠心精良,崇高的人格与译德赫然鲜明相映成趣,令后人景仰。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气魄与胸怀,在对文化的传承和对艺术的追求中,以一种礼赞的姿态,在人们的记忆里充沛、流响。

    艺术永恒,相形之下,人生却显得多么逼仄、短暂。每一次品读家书,心灵上的共鸣,总令我感怀的目光伸进时光的背后,哪怕是不经意的一瞥,大师的身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淡定从容,如老松临崖,又似苍梧听雨。

    1957年,傅雷被划为“右派”。对于他来说,安静淡泊的生活,打破了。向来为人坦荡,性格刚毅的傅雷,一直在用最纯正的目光,审视生命和艺术。在扭曲的日子里,他以自己的方式读着沧桑与变迁,读着历史的沉浮,读着文明与野蛮,同时也读着卑污与高尚。生活的格式倾斜了,在傅雷的世界里,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当中国大地上的一场风雨,即将漫空而来时,傅雷的精神世界,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1966年的春天,身处斗室里的傅雷,嗅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肃杀气,但是这位至真至诚的艺术家与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远没有料到这场运动,会以山崩海啸般的暴力方式,压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他面对屈辱宁折不弯,士可杀不可辱,以一种干净、彻底、不苟且的方式,惊人骇俗的奏响自己生命的绝唱。1966年9月3日的清晨,先生和夫人双双在上海的寓所,悬窗自缢。在那个清凉的早晨,他们化作两颗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黎明前,在喧嚣还没有张开大幕之前,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那个清晨,凄艳寒凉,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一曲哀恸的悲歌。这种绝别,为的是找寻一处可供灵魂栖身的净土。“他的灵魂似一座山,他取着所有的山道走去,有的是浓荫遮蔽,迂回曲折,有的是烈日当空,陡峭险峻,结果都是走向高踞山巅的神明。爱、憎,意志、舍弃,在人类的力量兴奋到极点后,已和不朽的神明接近、交融。”

    当一个哲人离世之后,总是把伟大的哲思和崇高的品德作为遗产,交给自己的民族,贡献给整个世界。

    今天,在多元纷繁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名利场中,彷徨挣扎。那种对名利的热求,急功近利的心态,为心灵增加了沉重的负荷,一旦心灵不能自由,心灵的翅膀受到羁绊不再畅意地舒展,生命便会褪色,生活便会暗淡。他们的手中,要是能多上一本家书,他们的奔忙里,要是能歇息一阵,读上几回,心境定可平静,步伐定可安详。

    几十年过去了,傅雷先生早化作一片远游的云朵,但先生充满爱意的双目,永远在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生活中,醒着;先生的慈爱与警勉,如一面大纛,将会在更多人的心灵上猎猎飞舞。

    相关热词搜索: 琴声 傅聪 傅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