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键词“Queer”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时间:2021-05-05 07:57: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20世纪80年代晚期至90年代初,酷儿理论作为继女性主义之后一种新兴文化社会理论在欧美思想界极为盛行。queer一词是性别文化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之一。在其译介中,它经历了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而且对关键词的翻译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酷儿;关键词;queer;译介

    一、西方的Queer

    Queer一词最早出现在女权主义者特丽莎·罗丽蒂斯发表的《差异》杂志一期的“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的性”专号上。“罗丽蒂斯使用这一术语的初衷,希望用它代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的提法,以便将性的多重性放在它们各自经历的历史、物质和语境中去理解。她还指出酷儿理论已经迅速成为出版业内概念空洞的玩意儿。当然她也担心这一术语会“解构”我们自己的话语和男同性恋者的建构性沉默,还担心妇女问题(特别是女同性恋问题)在实践中会被强制性地边缘化。”事实证明,该词在被接受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罗丽蒂斯的担心,原本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同性恋者的贬义称呼,但该词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酷儿”作为一个开放的和反归类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人群:同性恋者、双性恋者、跨性别者、易装者、虐恋者,以及认同并践行酷儿理论的异性恋者。酷儿理论,是多种跨学科理论的综合,它来自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种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始终伴随着多学科间不断相互越界并发生弥合这样的过程。

    二、Queer在中国的译介

    Queer一词在国内的翻译可谓形态各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关于它的释义主要三种:1.奇怪的,反常的;娘们儿似的,妖里妖气的;2.同性恋者,假娘们;3.破坏。根据这些释义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非常态性,极具贬义色彩。目前该词常见的翻译有“酷儿”、“奎尔”,“酷异”,“怪异”和“怪异人”。其中最具有争议和矛盾的就是“酷儿”和“怪异”这两种翻译。很多学者认为将其翻译为“怪异”是中国学术界较为常用的翻译。朱刚在赵一凡的《西方文论关键词》中介绍性别研究时就提到:“‘怪异’的英文是queer,原意是古怪、难过、不适,港台谐其音而成为‘酷儿’,但学界大都沿用其原义‘怪异’。虽然酷儿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把同性恋称为queer则要早得多:70年代出版的著作里就别称同性恋为queer,有的学者指出本世纪初有些男同性恋就以此自称。有些学者就赞成这种翻译,如汪正龙在他的译著中就把queer翻译成“怪异”:“国内有研究人员把queer这个词直接翻译成‘怪异’,指同性恋、双性恋、易装癖、第三性等人际关系中的奇怪现象。本文姑且也将此术语翻译成‘怪异’,既能涵盖文中‘奇怪’的意思,又能兼顾文中同性恋的意思。”

    然而部分学者不赞成这种翻译,他们认为将其翻译为“酷儿”是最恰当的翻译。赵玉兰在译著《福柯与酷儿理论》中的注释中这样认为:“Queer即书名中所谓的‘酷儿理论’之‘酷儿’,其本意为怪异的、奇特的。为与当前学界译法保持一致,本书中采用音译法,把queer译为“酷儿”。它在本书中主要指同性恋行为。

    以上表明中国学术界对queer的翻译还没有任何一个正确的货固定的翻译。不同的人又不同的看法。汪正龙认为“怪异”这个译名既能涵盖文中奇怪的意思,又能兼顾文中同性恋的意思,而学者李银河则认为:“‘酷儿’是音译,原来是西方主流文化对司性恋者的贬义称呼,有‘怪异’之意,后来被性的激进派借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其中不无反讽之意。我本来想用‘奇异’或‘与中不同’之类的词来翻译它,但是这样翻译杀过于直白,似乎丧失了这个词的反讽之意。由于很难找到对应的又表达了反讽之意的中文词汇来翻译,所以索性采用港台的音译词‘酷儿’。”但卫华否定了李银河的观点,他认为:“中科院的李银河博士曾将QueerTheory译成‘酷儿理论,’,并做出重要翻译整理工作,但因为‘酷儿’发音与‘Cool’相近,容易被误认为一种轻浅的潮流时尚,故本文还是采纳‘怪异理论’译法。目前国内学界大体上使用‘怪异’术语。”总之,Queer是个复杂的术语,对其翻译的争论也很激烈,但通过目前笔者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采用其音译较为频繁,但要注意的是同性恋并不是扮酷的标志,不能将汉语中“酷”字原意与“酷儿”等同起来的。

    三、中国的queer

    酷儿现象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商朝时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于是以“龙阳”、“余桃”、“断袖”等语汇暗指同性恋现象。此外,中国著名的小说《红楼梦》、《金瓶梅》都有同性恋现象的描述,更有《品花宝鉴》一书,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

    酷儿理论译介到中国就引起了两的争论:一是关于酷儿(queer),男同性恋(gay),女同性恋(lesbian)的争论,二是从保守的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对于该理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有些学者不怎么注重这三者的差异,因为他们觉得出来称谓方面在真正内涵上根本没有差别。尽管这三个概念都指代同性恋但并不是同义词。酷儿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酷儿理论在台湾较为普遍,然而在大陆一直被忽略,一直以来人们视同性恋为变态,异性恋才正常。尽管中国也有一些学者译介了西方的同性恋文化批评,但含有一定的追新成分,缺少批评距离。究其原因,与中国的保守的传统的社会主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的传统社会的严格的封建礼教的管束,很大程度上排斥有悖于传统的文化的意识形态。“酷儿”现象被认为是有伤风化,难登大堂之雅,在古代社会是不被接受的,与此相关的“酷儿”理论当然也就失去了发展的社会根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