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谈苏轼的人格魅力

    时间:2021-05-05 07:57: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宋朝文化天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苏轼,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文化巨人之一,作为中国历代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物,苏东坡的文章虽闻名天下,仕宦沉浮,颠沛流离,笑对人生的乐观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比其他诗人更幽默、多能。进退自如,荣辱不惊的人生态度,进取、正直、慈悲、坦荡与旷达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

    关键词:苏轼;生平;文学创作;人格魅力

    一、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来谈其人格魅力

    1、良好的家庭教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苏轼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其要求非常严格,六十岁的苏轼做梦都能梦到儿时父亲的管教监督,可见苏老泉对儿子的教育已经严厉到骨头里去了。苏洵对他做人也很重视,希望苏轼就像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苏轼这辈子就吃亏在太出色,太优秀,太与众不同……说的太多写的太多,才华太高,嫉妒的人太多,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2、初出茅庐

    原来,在陕西凤翔府的城东有一处旅游胜地——凌虚台,因年久失修此台日益败落。陈公弼知道以后,就捐出自己的俸禄,重修了这个高台。凌虚台修好以后,按照惯例应延聘一位文字高手编纂一篇《凌虚台记》,并刻碑立于台侧,以记叙重修凌虚台的过程和歌颂捐赠者的美名。那么请谁来编纂此文呢?大家思来想去,都认定除了苏轼以外再没有更好的人选了。于是人们纷纷向陈知府建议,拟请苏轼来写作此文。陈公弼对此也无异议,便派人带着礼金到苏轼寓所请他挥笔蘸墨。苏轼略作思考以后,便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

    4、人生驿站——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成全了苏东坡。

    5、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当时,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当地人们的灌溉、航船都成了问题。东坡马上组织人力亲自调查勘测,并向皇上上了一封奏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废除的五条理由。

    二、从诗词书画谈苏轼的人格魅力

    林语堂对其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他的散文珍品荟萃,不管是宏篇巨制还是杂文笔记,都充满灵性,含蕴隽永,极具品味。各种文萃中常选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超然台记》等,更是千古名篇,令人百读不厌。苏诗保存下来的有约四千首。他的诗取材广泛,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人物事件、风俗景观、喜怒哀乐、议论哲理无不入诗。顺手拈来的日常材料,经他匠心巧缀,无不轻灵深蕴、情调盎然。林语堂说苏轼的诗永远清新,这评价甚得苏诗真髓。

    在中国书画史上,苏轼也称得上是一代巨子。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上,苏轼以“墨竹”闻名。他与朋友米芾、李应磷、黄庭坚等经常在一起创作、切磋,在“文人画”形成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书画,不同于苦练求工的匠人,而是发自天赋才气,为书作画一如诗文,随兴所至,精神情趣自然地渲泄挥洒于毫端,从而形成了不拘形迹、极力写胸臆的风格。苏轼以其高绝的才华、旷逸的气度、高洁的人格和前无古人的建树,赢得了世人广泛的倾慕和景仰。在当时就有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无咎)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紧随其后,开一代文风之盛;后代文人也无不从他那里吸取丰富的营养。毫不夸张地说,苏轼和他的创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块不朽的丰碑。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

    所以,余秋雨称赞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这就是苏轼,一个充满了独特人格魅力的苏轼。在一千多年的今天,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崇拜虔诚的心来解读这个世间独一无二的苏轼。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

    [2]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3]康震百家讲坛《苏东坡》

    [4]《苏轼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 苏轼 人格魅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