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0-03-11 13:42: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教育技术能力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份,直接影响、决定着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教育技术意识是教育技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使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是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切入点。通过探讨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内涵,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7)02—0088—03

    一、引言

    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目标,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在我国,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份的教育信息化,其发展进程正在不断加快。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在信息化进程中必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职责,这对高校教师来说,充满了无限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时代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新的专业能力素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份。只有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教育技术意识是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能力维度,要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首先必须使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是什么?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现状如何?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二、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界定

    在心理学上,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1]。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所谓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目前在理论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指教育技术成为高校教师感知和思索的对象,在高校教师心理层面形成一种理解、接受和热爱教育技术,并且乐意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他们对教育技术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合理的应用,产生于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不但能激发高校教师强烈的学习、探索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愿望,因而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实践,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教育技术意识,高校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应用教育技术,也不可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更不可能关心和思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因此,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促进高校教师努力提高教育技术能力,转变教师角色,从而促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将不断充实和完善。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并在当今世界发展迅速的综合性学科,在我国,它同时又是一项事业和一种产业。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但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才能明确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整体变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培养创新人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份[3]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关键也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既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是教师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素质,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所以,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中小学教师、而且也是现代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

    3、具有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自觉地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

    科技进步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特别是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即将引起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高校教师要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尤其是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敢于直面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消除在新技术面前的迷茫、焦虑和恐惧感,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规律,通过积极参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是反思的时代,评价和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职业的特点,要求高校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高校教师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就能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就会用新的教学理念对照自己,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行为,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整改的方案[4],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在反思、反省中不断成长。

    5、具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我国古已有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指的就是终身学习。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不仅给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而且给人们提供了实现终身学习的条件。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身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的教师。

    6、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大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

    高校一直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尤其是设立了教育技术专业的高校更为突出。从整体上来看,自2000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出《关于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通知》以来,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已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一方面由于培训工作任务大,目前还有许多教师根本没有受到培训,另一方面信息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因此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必须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措施和途径。

    俗话说,意识支配行动。根据笔者在高校多年从事专职教育技术工作的实践发现,凡是能够从思想上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从心理上认同、接受教育技术的老师,他们就会乐意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并且关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对各类教师培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各种应用于教育中的新技术都有一种尝试、应用的积极性,反之则不然。

    所以,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探索高校教师如何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素质是一项非常现实的紧迫任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高校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基本的培训单元,培训目标、内容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知识背景、个人需要及各学校的实际等方面自主确定,培训形式、方案灵活多样,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为一体,学用结合,可以解决教师教学、科研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5],有效避免培训与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根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认识过程在意识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校本培训中,首先应着重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纯粹的“理论灌输”或“技术传教”方式都不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培训前,组织者要与受训人员共同协商培训的计划、内容及方案,尽量考虑个体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训中,要通过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通过优秀案例的观摩、研讨,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技术资源,创设教育技术的教学情境,让教师们亲身体验、感受教育技术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尝到应用教育技术的甜头,从而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教育技术,着重培养他们从心底深处热爱、喜欢教育技术的情感。培训后,要及时总结、评价,推广应用,以便推进下一轮的培训。实践证明,高校经常、持续地开展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把其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客观上起到了营造、渲染重视教育技术氛围的作用,使教师们在不脱离教学岗位的在职培训中对教育技术产生深刻的认识,形成内涵丰富的教育技术意识。

    2、高校教育技术相关部门、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指导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之巨、建设规模之广、速度之快都是惊人的,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教学资源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在应该是进入建设与管理、运行并重,重视发挥项目效益的阶段了。高校的教育技术中心、信息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和人员,都要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以及为管理服务的理念,摒弃过去“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轻软”和“重物轻人”的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过份依靠制度、条文管理的冷冰冰的模式,构建高效灵活的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模式,尽量消除技术与教学之间的“鸿沟”,使教师们在新技术面前不是感到恐惧、烦琐、无所适从,因此放弃使用,而是感到亲切、便利、实用,因此不使用则不能。通过有关部门、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指导,把人文精神与新技术融合起来,使教师们在应用教育技术的体验中理解、认可、学习教育技术,体会到教育技术并非高不可攀,从而获得教学成功的愉悦。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会不断得到增强。

    3、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

    高校教师是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力的人,大多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和习惯,他们对教育技术肯定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但这些“看法”、“思考”有的可能是正确的,有的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技术无用论”和“技术万能论”就是当前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对待教育技术的态度,两者都有其片面性。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以纠正片面、错误的观念,强化正确的观念,形成共识,这是高校教师形成和培养教育技术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思想感情的纽带。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共享、交流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运用于教育的频率越来越快的今天,虽然高校教师之间可以运用诸如E-mail、BBS、Blog等数字化方式进行高频度的信息共享、交流,但高校教师之间人际情感信息的直接互通与交往更有助于拉近心理距离,形成“同伴互助”的人际关系,这样极有利于高校教师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意识。高校要通过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互相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合作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强与兄弟院校教师联系等形式,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另外,还可通过加强高校教师与从事教育技术开发的公司、企业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协作,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参与教育技术项目研究。使教师们把关于教育技术的正确理念内化成他们个人化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

    4、学校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

    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意识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服从、同化和内化几个阶段,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高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实际,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促进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各种活动都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出发点,做到既有计划、有指标,又有总结、有奖励。要充分发挥好教育技术骨干的典型、示范作用,使各种活动都能吸引广大教师参加。要把参加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教师晋级、年度考核、评优及待遇分配适当挂钩,探索形成适合各高校实际的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

    五、结语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会受到教师本人内在的、内隐的个人化意识的支配和影响。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影响、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及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发展。任何一种态度、观念、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不断探索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形成的途径和规律,使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形成教育技术能力,以促进高校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3]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J].中国电化教育,2005,(2):5-8.

    [4]吴家平.新课程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EB/OL]. http://icjh.bokee.com/2951592.html,2005-09-17

    /2005-11-18.

    [5] 谢舒潇,吴芸,周筱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11):26.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