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微博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形象的解构与重构

    时间:2020-03-11 14:17: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微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模式,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传统高校青年教师形象随之被解构。青年教师应抓住微博时代的契机,找寻微博定位,提升媒介素养;抓住契机打造微平台,创新教育内涵;积极传播正能量,重构教师社会形象。

    关键词: 微博 青年教师形象 解构 重构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频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一直赋予教师非常耀眼的光环,并认为教师理应“传道、授业、解惑”,且不计回报。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公民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同时,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Web3.0时代的标志——微博的登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教师形象的认识。

    一、微博的传播特性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除了具备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内容的微型化。2.操作方式的便捷性。3.人际交流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微博的多媒体特点超出了以前传媒单向度的传播模式,从受众的角度而言,也大大地拓展了参与面及其深度。由于微博本身所具有的影响力、爆发力,已经使它逐渐地登上了媒体的新舞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渗入到人们的思想体系之中[2]。

    二、微博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形象的解构

    作为一种虚拟的活动空间及人际交往的场所,微博方便快捷的技术特征和虚拟的特性,对青年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微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模式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传统高校青年教师形象随之被解构。

    (一)知识权威形象的消解。

    在微博世界里,传统的传播模式和二元理论被消解和弱化,信息的主轴不复存在。单向度的理论模式及其体式也遭到否定,无论是以往的精英,抑或是新兴崛起的“草根”文化,都具有平等意义上的地位。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信息传播和接受的双重身份,因此微博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都有平等意义上的地位。教师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知识传播者的形象,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信息接收渠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尤其是微博时代的到来,更加速了这一转变。在微博里,用户可以主动通过“私信”或“@”的方式向微博上的专家学者直接请教专业知识。此外,在“微群”参与小组讨论的活动中,用户间可以实现显、隐性知识之间螺旋式的转化过程,完成新知识的创生。

    因此,微博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由此带来其知识权威形象的消解。

    (二)青年教师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

    一直以来,教师与学生交流与了解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而课堂上教师扮演的多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形象,再加上受传统文化中所秉承的“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一直是可敬而不可近的单一的平面形象。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许多高校教师没有课一般很少出现在校园里,与学生主动沟通的时间很少,更不会过多地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但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及时从中学师生关系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学生虽然有与教师交流的强烈愿望,但又缺乏主动性[3]。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横亘了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而微博恰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改善了这一现象。在微博世界里,大学生对教师的社会角色定位正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圣职者”向普通的“劳动者”转换。微博世界里的人际交往具有信息传递、情绪宣泄、情感寄托等正向功能。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关注,互相@,互相交流与讨论,互相祝福。青年教师由于和学生年龄接近,思维较为活跃,与学生的微博互动也更有优势。教师除了可以在微博上发布专业信息外,还可以抒发自己的情绪,展示自己的生活情趣等。学生通过微博可以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喜怒哀乐,发现一个更立体的教师形象。

    (三)青年教师社会形象的解构。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赋予教师的社会形象是无欲无求、淡泊名利、大公无私的春蚕和蜡烛的形象。但在微博时代,教师的社会形象不再那么崇高,教师的职业不再令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向往[4]。由于科研压力较重,再加上一些高校考评机制对青年人不利,在缺乏积极的心理引导和干预下,饱受双重压力的青年教师难免心生抱怨。因此,部分青年教师经常在微博上宣泄负面情绪,从而引发了负面影响。其次,相比日益高涨的生活成本来说,高校青年教师的收入普遍偏低。迫于经济的压力,有的高校青年教师选择在外面自谋出路,把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外,教书育人反倒成了副业,教学科研都不认真,从而导致青年教师的职业形象的消解。

    三、微博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形象的重构

    (一)找寻微博定位,提升媒介素养。

    作为一个公开的网络发布平台,快捷便利是微博的优势,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在微博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畅所欲言”,而是需要用心经营。

    找准定位是经营好微博的关键。微博的定位就是找准某类人群的迫切需求,与他们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和积极的互动。高校青年教师的微博,与大学生群体的关联度较大。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与特点定位微博是高校教师经营好微博的关键。笔者对南京师范大学部分青年教师的新浪微博作了跟踪关注,发现凡是定位清晰的微博都经营得比较好,更新及时,在学生中的关注度较高,反响很大。教师微博的定位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学术型的,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研讨与发布,起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的作用。比如有的老师连续在微博上发布了其系列读书微笔记。2.生活型的,侧重于抒发个人生活情趣、喜好等。比如有的老师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养花、养宠物心得,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细心与爱心的一面,从而增加了亲切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3.励志型的,侧重于传递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信息。

    由于微博具有鲜明的个人符号特征,微博上私人性和公共性的界限比较模糊,因此把握好两者间的度是青年教师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这就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首先要了解微博的各项功能,努力培养自己和学生的微博认知和微博技能,如发布和接收信息、屏蔽不良用户的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等;其次,对微博上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具有较完整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产生对微博上的信息的免疫力、警觉性和鉴别能力。青年教师要学会进行理性表达,在获得更开放的媒介话语权的时候应该主动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在利用媒介环境的同时也要自觉维护媒介环境。

    (二)打造微平台创新教育内涵。

    微博的兴起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比传统媒体更快速更丰富的信息传播载体,成为师生获取各类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之一。据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公布的数据称,中国微博用户中学生有9387万人,是微博用户最大职业群体。同时,微博的多维性为教育提供了多样性的内容,扩充了教育信息资源。青年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打造微博平台,创新教育内涵,将教学融合到其中。教师利用微博可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可以选择更多、更鲜活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焦点或典型,对其进行认知、价值、态度和行动方面的教育。通过微博等新媒体,教育客体能够明确目标方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转变思想观念,这种作用是其他载体形式无法替代的。

    南师大文学院的传播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好好感受传播学,向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发一条和“寻找影响力,传递正能量”有关的微博,并在一个星期内得到100次转发,关注200个人,并有300个粉丝,如此才算合格。由于传播学的教程理论性较强,任教的张鹏老师认为学生单凭记忆书本知识不能很好地感受传播的效果,于是他想出了这个用微博让大家好好感受传播学的方法。这个特殊的作业受到学生的热烈关注和积极的响应。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传播学的理解。

    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利用微博的特点和优势促进知识的拓展和思维的进步,主动有意识地融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创新教育内涵。

    (三)传播正能量重构教师社会形象。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具有使用门槛低、操作简便、发布快捷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发布信息内容的监督审查手段,微博平台上充斥着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未经专业媒体工作者编辑和筛选,非法信息、暴力信息、垃圾信息、庸俗信息屡见不鲜。据社科院《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公布的数据称,中国微博用户整体呈现低学历特征,初中和高中学历用户数都超过1亿,高中学历以下用户占74.88%,接近3/4。由于在微博这个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对任何话题开展交流和对话。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微博使用者普遍缺乏媒介素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都不高,这些很容易助长微博上一些负面的信息或者谣言的滋生和流传,直接影响微博用户上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相比于传统媒体和以往的网络社交媒介,微博能发挥出更强大的信息传播力量和干预社会公共事件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应积极加入到微博上公共领域的讨论,让原本沉默的教师发出自己声音,让真正的教师形象得到广泛传播的可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学会通过微博理性表达、参与公共领域内有关话题的讨论、辨析,揭露真相,争取合理合法的权利,从而重新建构出健康的教师新形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名片微博[OL].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2]张斯琦.微博文化研究[DB].中国知网.

    [3]苏海峰,任国盛.大学生心目中高校教师形象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

    [4]缪红燕,吴祥辉.微博时代教师形象的解构与重构[J].韶关学院学报,2012(11).

    相关热词搜索: 解构 青年教师 重构 博时 形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