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1950年淮河水灾与阜阳小学教育的关系初探

    时间:2020-03-12 07:56: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1950年夏,受连月暴雨的影响,安徽淮河段堤坝溃决,阜阳地区遭受百年未遇的水灾。这场水灾给建国初期的阜阳教育发展和刚刚起步的民族教育影响巨大。一方面,阜阳各级政府领导灾区人民积极生产救灾,使当地小学教育和民族教育坚持下去,创造了灾区教育的奇迹。另一方面,这一水灾又对阜阳小学教育造成一些阻碍,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教师待遇和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1950年 淮河水灾 阜阳小学教育

    1950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安徽淮河流域暴雨不断,淮河干流和支流洪水宣泄不及,淮河堤坝溃决,河水倒流入淮河以北区域,造成阜阳地区98个区、1287个乡,509万人受灾,田地被淹1531万亩,房屋倒塌35万间,死177人。①这场水灾对阜阳小学教育事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关于这场水灾给阜阳小学教育带来的诸多影响,学术界研究的还比较薄弱,笔者以一手档案为主,结合其他资料,对两者关系问题作一梳理,求教于同仁方家。

    一、1950年淮河水灾给阜阳小学教育造成的困难

    1950年夏季淮河水灾发生后,被认为是阜阳地区百年未遇的水灾。阜阳所在的皖北行政公署分析指出:“50年水灾,全区灾情扩大到1千万人,为百年来所没有的大灾。很多地区一片汪洋,房舍牲畜一起付诸洪流”;具体到阜阳地区而言,阜阳专署文教科对水灾给民众造成的惨状有真切的记录:“7月间大雨后的内河倒灌,使我数县地区尽成泽国,灾情几十年所未有,受灾人数500余万,内有280万人生活无门,嗷嗷待哺,灾情严重已达极点。如何使重灾民下去,便成为我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②1951年8月,阜阳专署文教科在另一份报告中对这场灾害有进一步的说明:“50年麦季遭受了虫害,夏季收成减少了十分之九。加上秋季大水,灾上加灾,7月间淮河漫堤,支流倒灌,洪水横流,大部地区一片汪洋,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难以数计,群众纷纷组织携家带眷向外逃荒。”③

    在严重的水灾影响下,阜阳地区小学教育受到的损失非常惨重,给小学教育的维持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困难。据统计,阜阳专署下属的阜南、蒙城、颍上、凤台4个县,一共倒塌校舍1122间,破漏956间,损毁黑板187块,课桌1039张,板凳1175张。④校舍校具的损坏就使许多学校无法正常的上课,国家规定的授课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除给校产和授课带来严重损失外,严重的水灾还冲击了各界积极支持小学教育的思想和情绪,社会各界对小学教育的维持和发展信心不足,对小学教育的前景悲观失望。在前所未有的灾害打击下,很多农民情绪低落,认为“饭没有吃,还念啥书呢?”蒙城县任庙小学开了学,家长见了老师哭起来。小学教师无心教书,情绪不稳,产生了各种消极思想。有的教师反映“学生没得吃,谁还上学,学校非停办不可”,有的教师认为“教员不吃香、不如转业”,还有些要辞职不干。基层干部也对小学教育丧失了信心,说:“于今上学不上学,说不上”。⑤一般农民群众、教师和干部普遍存在着难以坚持灾区小学教育的想法,正如阜阳专署文教科所总结的:“干部思想上表现悲观失望,焦虑、畏缩,认为无法突破困难,失掉了坚持灾区教育的信心,一般教员存在着惧怕困难的思想。如何克服困难,坚持灾区教育,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⑥

    阜阳的民办小学在这次灾情中受打击非常大,民办小学教师收入很低,甚至没有收入,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因此他们思想波动很大。1951年“春天,教员吃糠咽菜,甚至吃不到饭,如蒙城任庙小学教员王燕生吃菜脸都肿了,还遭到家中老婆抱怨:‘教书能教饱,回来干啥’。”⑦由于民办小学教师的收入偏低,没有保证,教学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甚至有不少人要求转业。1951年暑假,阜阳专区文教科及各县举办了初等学校暑期研究会,一部分民小教师产生了希望通过学习调到公立小学或转业等“混乱思想”。⑧

    这场水灾还使“以生养校”的民办小学收费政策一度被迫搁浅。为了改善民办教师的待遇,1951年春天,阜阳专署文教科按照华东教育部“以生养学”的通知,实行民办小学收取学杂费的办法,但由于水灾过后民众经济非常困难,没有能力交学费,这一办法没有落实。个别县个别学校试行一阵,都遭到很大反对,学生家长想不通:“书还买不起,谁还能交学粮呢。”教师也不通,这一弄,学校就要垮了,下期不干了。⑨

    二、坚持灾区教育,维持和巩固发展小学

    在严重的水灾面前,阜阳各级政府面临的中心任务是一面救灾,一面恢复生产,使灾民渡过难关,正如皖北行署所指出的,当前“生救工作已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⑩阜阳地区在抓住生产救灾这一总任务的前提下,各级文教部门结合中央教育部坚持灾区教育的指示,就坚持小学教育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阜阳专署文教科首先召开会议,说明情况,扭转干部和教师的悲观情绪,树立坚持灾区教育的信心。通过宣教会议、经验介绍、讨论学习上级文件等步骤,明确了灾区教育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必须为生产救灾服务的总方针。

    在坚持灾区小学教育方面,阜阳专署文教科号召学校师生一面进行生产,一面进行教学和学习。具体办法有下列几种:(1)学校结合教学开展农业和副业生产,种粮食、蔬菜,捕鱼虾,积肥割草织席,运砖挖河等。通过这些方式,解决部分学生的书籍文具等困难,解决学校的办公费用,救济一部分学生的生活。(2)开展节约互济,教师帮助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校与学校之间,互相帮助。(3)教师与群众共度灾荒,进行低薪、半义务或义务教学,蒙城县有义务教师364人,半年或一年不拿薪水,就是拿薪水的,也只拿三十至六十斤,公立小学教师薪粮也降至九十、一百斤,吃菜汤糊糊来渡过灾荒。(4)适应灾荒环境和群众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校打破在校内开展教学活动的局限,而是走出校园,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如轮回制、半日制、小先生制、野外教学、分组送教等方式,受到人民群众和学生的欢迎。另一方面在保证教学的情况下,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帮助群众生产,例如帮助群众抢种、拔苗等。{11}(5)学校教育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争取各级政府和群众的支持。在1951年开展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改运动中等中心工作中,阜阳各级小学积极配合各级政权开展工作,推动了中心工作的完成,因此使得乡村干部重视小学,积极支持小学发展。在各级干部的支持下,阜阳增加民办小学2893所,几乎比1950年增加了一倍。{12}

    许多小学教师由于积极参加生产救灾工作,获得了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融洽。在1949年,干部和教师比较隔膜,交流比较少。从基层干部而言,他们对小学教师不敢放心使用,认为小学教师大多是地富家庭出身,谁要接近他们,就容易被戴上个立场不稳的帽子,同时也感到教员是知识分子,自高自大,好谈理论,因此在改造知识分子思想上工作力度较小。而在小学教师看来,自己的出身不好,感到自卑,也就不愿与干部谈话,怕带来麻烦。{13}1950年水灾过后,小学教师积极投入到生产救灾等中心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改变了基层干部对教师的偏见,如前文所述蒙城小学教师王燕生在受到妻子抱怨、忍饥挨饿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学,,赢得了干部和群众的好评,社会各界踊跃支持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坚持灾区小学教育中,民办小学的维持与巩固是关键。因为民办小学是当时阜阳地区小学的主体力量。1949年下半年,阜阳地区有公立小学111所,学生14057人,民办小学、私立小学共2291所,学生45169人。{14}虽然遭受了严重水灾,但是1951年春季小学入学人数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大量增加。“阜阳区民小、私小在严重的灾情下,今春学生徒增19万之多,从数字上看,可谓畸形发展”。{15}为了筹集经费,避免民办小学垮台,因此,在水灾过后的1951年秋季开学时,阜阳专署又出台以生养校政策,即谁上学谁出钱,规定民办小学教师的薪水收入“暂定为最低不得少于120斤,最多不得超过一般公立数”。通过收取学费,各校都完成了预收费的任务,阜阳的北城小学受到了80%的学杂费,{16}由于民办小学筹集到了经费,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他们能够安心教学,民办小学得以维持,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使灾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有了保证。

    1950年的淮河水灾虽然给阜阳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界的努力,阜阳的小学教育克服了困难,战胜了灾荒,到1951年年底,学校数量和学生在校人数都比1950年普遍地增加了。据统计,阜阳专区1950年有小学2825所,198614个学生,经过灾荒过后的1951年,有学校3598所,学生321674人,与1950年相比,学校增加773所,学生增加了23060人。{17}

    三、灾区教育的不足和缺点

    虽然阜阳的小学教育在百年不遇的水灾面前坚持下来,没有因灾害而停滞,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还有所增加,但是在教学质量、入学人数、教师待遇等方面还是受到了冲击,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由于灾荒严重,救灾和恢复生产成为了灾区的第一要务,因此,阜阳的小学教育为了坚持下去,也需要学校自己动手,组织生产活动。部分学校组织生产时间过多,课堂教学时间不能保证,因此生产劳动和课堂教学就存在一定的矛盾,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了一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例如,太和县关集小学,每天的授课节数减少过多,一天只上三节课,并且每节课的授课时间也较短,这样一来,就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不高。{18}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民众将自己的子弟送到学校,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知识。组织过多的生产劳动就使得学校的性质有所扭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也受到影响。

    尽管遭遇严重水灾,但由于1950年阜阳地区土地改革的推行,广大农民有了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进一步希望子弟接受教育,于是适龄儿童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不过总体而言,鉴于政府财力的困难,无法举办更多的小学,因而还是有不少应该入学的适龄儿童没有入学。1951年4月,阜阳专区文教科指出:“因灾情关系,学校数量还是太少,能入学而未入学的儿童还是很多。”{19}1951年初,阜阳地区有学龄儿童101万人,而小学有4122所,入学儿童472078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47%,还有53%的学龄儿童由于灾害等其他原因还没有入学。{20}

    阜阳各级政权在坚持灾区教育当中,虽然想办法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是还存在对民办小学教师的待遇重视不够的问题。受严重水灾的影响,阜阳地区的秋季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因而到1950年冬季和1951年春季,政府和民众的经济都在进一步退步,民办小学教师的待遇也就进一步降低,连基本生活也无法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本应该加强对民办小学经费的支持力度,以帮助民办小学教师渡过难关,但是阜阳专署却批评了民办小学“依靠上级、眼睛向上”,希望得到政府补助经费的想法,强调“民私小学也应注意通过群众,确定经费解决办法”。{21}

    政府对民办小学经费不予以补助,除受财力局限外,还与一些基层政权不重视民办小学有关。1951年7月,阜阳初教研究会指出:“由于过去县区文教领导对初教方针不够明确,不重视民小,很少予以行政业务领导及经济上的支援,任其消长。”{22}

    四、结语

    1950年水灾,是中共阜阳政权建立后遭遇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灾害,这对地方政权处理救灾问题是一个大的挑战,应对如何更是涉及中共的形象问题。

    在关于灾区小学教育的维持和发展方面,阜阳各级政权通过采取一系列方式,使小学事业维持下来,并且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坚持灾区小学教育所取得经验和好的做法,为以后如何坚持灾区教育和阜阳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坚持灾区教育中,阜阳的一些学校没有处理好生产救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致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生产救灾的关系是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民办教育事业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政府应该担负起积极协助民办学校解决困难的责任,使民办教育更好地配合公办教育,更好地满足人民大众学习文化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在遇到灾荒等特殊事件有碍于教育事业发展时,政府更应该加大对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待遇,使教师安心乐教,从而为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坚持和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注释:

    ①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阜阳市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大事记.内部资料,1999年印行:9.

    ②《1950年学校教育工作总结》(1951年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2-2.

    ③《坚持灾区戏改总结》(1951年8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1-4.

    ④皖北区初等教育工作总结(初稿).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1-5.

    ⑤皖北区初等教育工作总结(初稿).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1-5.

    ⑥1950年学校教育工作总结.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2-2.

    ⑦一年来文教工作的总结.(1951年12月30日),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2-2.

    ⑧阜阳专区暑期小教研究会总结.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⑨《三年来民办小学过程的综合报告》(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⑩皖北区初等教育工作总结(初稿).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1-5.

    {11}一年来文教工作的总结.(1950年12月30日),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2-2.

    {12}《三年来民办小学的综合报告》(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13}《三年来民办小学的综合报告》(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14}《出席文教大会的汇报》.(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2-1-39-18.

    {15}《阜阳初教研究会总结报告》.(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16}《三年来民办小学过程的综合报告》(1951年11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17}《皖北区初等教育工作总结(初稿)》.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58-2-1-5.

    {18}《1950年学校教育工作总结》.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2-2.

    {19}《阜阳专区50年文教工作情况》(1951年4月10日),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1-4.

    {20}《阜阳专区51年文教工作计划》(1951年2月),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1-1-4.

    {21}《阜阳专区初等教育工作计划(草案)》(1951年5月29日),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22}《阜阳初教研究会总结报告》(1951年7月1日),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档案号:58-2-6-8.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民委一般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研究”(项目号:2013-GM-069);2012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建国以来皖北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项目号:JG12151)。

    相关热词搜索: 淮河 阜阳 水灾 初探 小学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