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时间:2020-03-17 07:50: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看似简单,内涵却十分丰富,这既是群众观念的体现,又是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也彰显广大基层干部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本色。在推进宁乡实力园区、新型城镇、美丽乡村三大建设向广度深度高度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准确把握好“来”与“去”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参与、支持、推动三大建设的磅礴力量。

    基层干部不等于接地气的干部

    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自己长年身处基层,自然最接地气。殊不知,少数基层干部与群众并没有多少接触,也不被群众所接受,眼睛向上,双脚踏空,只是身在此山中而已;少数党员干部把接地气当成赶时髦,热衷于搭“花架子”,表面轰轰烈烈,对群众诉求就是不解决,成了新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有的只做“倾听者”,笔记记得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拿不出破解之道;有的喜欢开空头支票,群众面前拍胸脯,回去之后拍屁股。这些做法,不仅“地气”没接上,还会失信于民,让群众寒心。只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接地气才能真正接得上、接得通、接得好。

    习近平同志考察武汉市民之家,一句“美女,你好”,令群众倍感亲切。可见,干部说话接地气多么重要。工作实际中,一些干部却只拿自己当“干部”,不愿将自己视为群众一员,官话、空话成了干群之间的“绝缘体”。有群众说,空话、套话还不如“脏话”,那好歹是个人的真实态度。当然,脏话不应该说,但说明群众对空话、套话厌恶到了何种程度。要学习群众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听起来有味的话。对群众说话,得考虑人之常情,要把群众最关心的内容讲明白。

    真挚而深厚的百姓情怀,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这种情怀,要用心去培育、用爱去凝聚、用情去维系。有群众说有些干部下基层“人来心不来,来了也白来;身到心不到,到了也白到。”广大干部要带着感情办实事,带着责任解民忧,带着期盼帮民困,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切、最担心的就学就医、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邻里纠纷等问题;要放下架子、迈开步子,多到车间班组、田间地头,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只有“零距离”接触群众,才能看到老百姓吃的什么饭、穿的什么衣、住的什么房、走的什么路,才能了解老百姓的心愿,感受到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在这种走动交流中,群众情绪得到疏导、心扉逐渐打开,群众与干部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感情就会越来越深。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同志说过,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当前,在三大建设推进过程中,宁乡党员干部队伍总体上认识是到位的,群众投身三大建设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要持续形成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克服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点淡薄的问题,坚决纠正自以为总比群众高明,“老子天下第一”的错误态度,改变对群众指手画脚,做事想当然,包办公众利益的做法。如果不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到头来就会费力不讨好。

    真正的大智慧,总是深蕴于民间和民众中。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群众就是我们植根的土壤和智慧的源泉,应始终清醒认识到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当前,我们铺排了炭河古城、香山教育城、道林古镇等系列战略项目,作出了特色城镇群、全域景区化、“千手”系列工程、片区扶贫攻坚等战略部署,这些项目的推进、这些部署的落实,无可避免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要攻克,只有贴地行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我们的思维才有灵气、决策才有底气、发展才有士气。在群众面前,决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对于这种现象,毛泽东同志早就发出过警告:“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有同志感慨,“坐在办公室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看看全是办法。”所以,越是基层干部越要换位思考,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群众对这件事情会怎么想,把自己当成群众,当成群众的小学生,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推进工作、发展事业的根本依靠,更是推动三大建设的真正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办法少了,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到群众中去请教。只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三大建设沙龙作为群众的民主之屋和智慧之窗,以活泼多样的形式,激发了群众活力。特别是美丽乡村沙龙,汇集了诸多管用的土办法、好办法、巧办法,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美丽乡村建设顺应了群众建设家园的内在需求,更激发了社会各界齐心聚力的热情和行动。去年以来,全县群众自投劳工50余万人次,捐资集资过8000万元。评选出的首批社会贤达,既当好了党委政府基层治理的延伸手臂,又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带头捐资捐物,掀起了一轮轮建设热潮。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上,面对由“命令”和“管理”向“服务”和“治理”的转型期,能否持续、全面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三大建设的热情,广大干部就要牢牢把握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下决心,而不是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小清新 大情怀 多面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基层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认同日趋多元。基层干部要做好工作,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储备,提升工作水平。随着近年来高素质人才的引进,机关干部往往学历较高,知识、观念等营养比较丰富,而基层经历、基层情怀、基层意识、基层方法等相对不足,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时常作怪,从前出现的蹲点干部连夜动员群众“敲碎石灰”的笑话,依然变相存在于工作实际中;有的基层干部认为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农村转,基层工作就是三瓜两枣那么回事,对新事物、新理念没有开放意识、宽广胸怀去接受,囿于井蛙之见,按部就班走老路,“我的地盘我做主”,工作出现碎片化,经验主义、事务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有所抬头,一通盲目瞎干,最后发现方向不对、留下发展包袱。凡此种种,都是基层工作的大忌,需要我们始终以辩证思维,准确找到着力点和平衡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基层干部,光有书本知识远远不够。还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提高干事本领。一定要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否则就会出现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的“书呆子”现象: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不能知行合一,危害长远,影响恶劣。广大基层干部要走到田间地头,项目一线,在最广阔的基层实践层面,以狮子型干部的激情、闯劲和担当,大胆开拓,提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层干部要认识到,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农村工作,即便你学历再高,书本知识再多,不能学以致用,工作依然难有起色。基层干部要将自己的学识与宁乡人民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起来,与他们独特的文化融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能入乡随俗,懂人情世故,才能让学识产生“催化效应”。

    “拉起大旗作虎皮,拿着鸡毛当令箭”,是工作中典型的土包子现象。现在,县乡同级同步换届,一些干部的确很忙,忙得“五加二”“白加黑”,但依然是发展没起色,局面没打开,矛盾没解决,群众并不满意。有的群众甚至说,你那个“忙”,并不是为百姓忙。究其因,乃是忙中有“盲”。一些人将上级的意图一味机械执行、生搬硬套,只想“栽盆景”,不管“种苗圃”;只想汲汲于出风头,不愿孜孜于啃“硬骨头”,从思想上说,源于政绩观出现了偏差,思想上出现了“盲区”。农村基层干部身在基层,切忌高高在上,动辄以党委、政府的名义要求这要求那,倘如此,且不说这样做会损害群众自治的权利,更有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现在的基层工作依然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干部要有意识将自己培养成“全科干部”,对百姓各种需求,要说得出理、想得出法、办得成事,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基层这根“针”粗壮起来。当前的基层,特别是乡镇机关人手相对较少,尽管个人术业有专攻,平时各管一摊,但任务一来都得上。乡镇干部直接面对基层群众,走到群众中间,就代表党委政府,群众希望基层干部是“百晓生”,县委的决策部署也要通过这“最后一公里”来落实,因此什么政策都要知道个一二三。所以,基层干部不仅要少点书生气、多点泥土味,要有小清新、也该有大情怀,还要少一些一招鲜、多一些多面手。

    为群众谋 领群众干 赢群众赞

    三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的干部在这个系统工程面前感到要做的事情很多,难以精准找到切入点。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一件一件把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这是农村基层工作的努力目标。当前,有些党员干部在为群众想事、领群众干事的问题上,应克服容易出现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强迫群众干这干那,“好心办坏事”的失误、“逼你致富”的霸道、以“刁民”相污的戾气,大多在于患上了“急性病”;二是放弃领导责任,那些“差不多就行”的积习、等靠要的心理、“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思维,就在于患上了“慢性病”,如果这两种“病态”不在工作实际中“根治”,就会让好的蓝图变形,让群众伤心,效果适得其反。

    为群众谋如何体现?群众所盼就是决策动因,就是价值取向。毛主席说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正。”事实上,群众最实在,他们不会要求乡、村干部去干市长、省长干的事,只是希望基层干部把本来就该干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基层干部要有哪壶不开“烧”哪壶的问题导向,做到心中有群众,问题有着落,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坚持“从田头到案头,决策才能有准头”,特别是我们在重大政策出台和重要项目推进时,只有通过深入调研,掌握一手资料,广泛召开听证会、评估会等听取群众意见,汇集民声民意,准确把握群众所期所盼,并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这样的决策才有生命力,才能避免主观臆断,才能使我们提供的公共产品符合群众利益,契合群众需求,使人民群众从过去的“感恩性”认同转变为利益认同。

    领群众干的核心要义在于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莫让群众成局外人。一方面,干部要善“领”。从一些发达镇、村的发展历程看,虽然条件禀赋千差万别,有的拥有资源,有的拥有技术,致富门路也各不相同,却都有一个好“带头人”。百姓所以能走向富裕,有一个好带头人是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推进扶贫济困精准化常态化进程中,在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百姓眼里的“小能人”,懂得利用各种条件和优势,善于找到致富门路,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讲道德、明是非、守纪律”集中教育活动,争做谦恭守礼的宁乡人,让社会和谐因子不断迸发,让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好转,用情与理唤醒共识,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凝聚破解难题、推动县域发展的正能量。另一方面,要让群众服“领”。基层干部不能做走马观花的过客,不能做“钦差大臣”,而应以群众自家人的身份,与群众端同样的碗,与群众坐同样的凳,与群众干同样的活,让群众愿意跟着上;在带领群众的过程中,干部只能是群众的引导者和向导,而不应该是代替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刘少奇同志说过:“如果有人企图在这里再多起一点作用,一切错误都可能由此产生。命令主义、包办代替、恩赐观点等,都可能产生。”如在一些地方,群众参与水利冬修热情很高,却使不上力、搭不上手。原因是,如今水利工程一般有一套严密的流程,很少征求农民意见,更谈不上让其参与监督、共同管理。农民长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对水情旱情了如指掌。请他们来当监督员、小诸葛,充分发挥其参与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避免工程走空走偏。推而广之,在三大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广泛发动群众、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找到推进工作、发展事业的根本依靠。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正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人们对领导干部政绩的最真实评价,往往是在岁月洗尽铅华之后。有的人在任上热热闹闹,卸任后人们发现像样的事情一件也没干。有的人倒是干了,但人调走了,项目烂尾了,任后骂声一片。凡此种种,除了其个人或小团体一时得着益处,其误国误苍生不亦多乎。其实,名利不重要,群众口碑最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自觉做到干事风格千千万,最是“实”风赢点赞。那些不因风雨淘漉而变色的事,不因人事代谢而遗忘的人,正是因为以实为行、凭实立身。如为群众修建一条产业路,引导群众种树护绿,落实一项“兜底”的惠民政策、解决一个饮水工程、调解一个矛盾纠纷,让一件件民心工程“不打折”,把三大建设落实到群众心坎上,让广大群众享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福祉,群众才会在得实惠、有尊严、更幸福的生活中来点赞。

    基层是大舞台,一线是大熔炉,实践是大考场。基层干部要坚持“仰望星空”,学好理论知识,也要坚持“脚踏实地”,深入基层接地气,让各项工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富有实效,在三大建设中走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系中共宁乡县委书记、宁乡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相关热词搜索: 群众 中去 中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