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幸福是一门科学

    时间:2020-03-27 07:57: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我们各自转动的时针,地域的经纬度,社会的高度和人生态度始终都逃不过两个字——生活,一种让我们无时无刻不置身其中的广义。

    时间,空间,意识,态度。

    而生活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成功?价值?认同?享乐?

    我们应当用什么去解读我们所处的生活状态?每个人或许会有各自不同的选择。

    不过,如果将认知和行为溯本追源地归结起来,答案应该是:“幸福”。

    一个离我们或近或远的名词和形容词。

    追求幸福是生活最根本的目的,而获取幸福,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能力。

    人生的终极目标

    “认知幸福”是建立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前提下的,因为生存是每个人展开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目的,这也是大千世界中有生命体征的所有生物的一种本能。

    每天,我们起床,奔波,工作,交际,归家,轻松或是辛劳,繁琐或者简约,奢华或者朴素,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这就是生活,不管是如己所愿还是默然接受,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其中。但是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为了饥饿时的食物,遮身取暖的衣被,避风挡雨的屋檐?抛开物质价值和消费成本的高低,这种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其实就是为了维生,但这就是我们探究的最终答案吗?决然不是。其实这些因人而异,林林总总的外在活动,都仅仅是手段,都是为了指向一种终极期望:更幸福的人生。

    道德哲学将“幸福”阐述为“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而在社会心理学中,将其定义为“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都处于十分和谐如愿的生活状态”。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学家布拉克·比伯(Black Bib)教授和他组建的“幸福实验室”(Lab of Happiness)对“幸福”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研究,有趣的是,他团队的第一副手崔西·希尔(Tracy Hill),既是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的博士,也是布拉克教授的妻子。这种相得益彰的专业互补和微妙的家庭和工作关系让布拉克教授的团队在长年的研究中深入浅出地得出了“认知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幸福生活代码理论(Happy Life Code Theory)”。

    “认知幸福”是建立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的前提下的,因为生存是每个人展开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目的,这也是大千世界中有生命体征的所有生物的一种本能。不同于动物园中人工饲养的动物对每天定时的投食进餐形成一种无须思考的定式生理反应,当人类形成了健全的思维和喜怒哀乐的情感,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累积的多少,生存环境的优劣,个人性格的差异等因素,我们开始意识到“别人拥有一些我所没有的东西”:他去过太多我还没去过的地方,她有一个好老公,那辆跑车比我的车酷多了,我的朋友远没有他的朋友那么真诚,橱窗里的衣服真好看,可是我买不起,有那么多人为她庆祝生日——布拉克教授将这种人们自身对这种差异的认知比作“卖火柴的小女孩划燃的火柴里出现的幻象”,因为人们总是会在心中潜意识铭记这种自身的缺失,感叹“要是我也——那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尽管这种感叹会因人而异地滋生出羡慕嫉妒恨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和感受,但是主观上,我们将其定义为积极的认知,因为人们正是从这种物质或是感知上的缺失和差异中体会或是明白了各自在生活中的进一步需求或是目标,明白了对自己来说,何为幸福。

    对于“感受幸福”这一点,布拉克教授特别强调“我们绝不能简单地把幸福同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画上唯一的等号”。是的,除了闪亮的钻石戒指,拉风的超跑,显赫的晋升,那些全A+的成绩单,出门前爱人的额吻,漆黑的房间里突然出现的捧着生日蛋糕的死党,加班淋雨回家时妈妈留在饭桌上依然热气腾腾的可口饭菜,旅行途中突然放晴的天气,图书馆里愉悦的阅读一样可以带给人们幸福的感受。尽管这种感受必定或多或少会因人而异,但是正是这种感受上的差异,体现出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独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同时,布拉克教授也指出了在“感受幸福”中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守在产房门口的家人,毕业典礼台下的父母,篮球比赛场边奋力呐喊的同学,酒吧里碰杯谈心的好友,人们在这种社会活动的交往和交集中传递着幸福的感受,彼此影响,这便是“幸福着你的幸福”。

    现如今,“追求幸福”早已是我们生活中的正能量标杆和驱动力,布拉克教授在“幸福生活代码理论”中将其称为“人生的终极目标(Final goal of life)”。对幸福的追求可以给人的心理带来巨大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强化人的专注力、意志力和学习能力。好莱坞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在其影片《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中出色扮演的那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刻苦耐劳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便是片如其名地对“追求幸福”做出的最好诠释。

    同时,在布拉克教授的“认知幸福-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理论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点并非一个进阶理论,而是同时共存却又相互关联影响的:“人们总是无时无刻不在意识着对幸福的渴望,同时感受着生活中幸福的点点滴滴,每天又都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作为社会行为学家,布拉克教授特的团队在对大量有自杀倾向和意志消沉的精神疾病患者的调查中发现,约85%的患者的病因集中表现在“毫无生活目标,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同时也不知道自己缺乏什么”,“完全感受不到幸福,在日常的工作、社交中感觉不到任何愉悦,丢失幸福感”和“丧失对生活的追求,总觉得自己想要的生活遥不可及或是因为挫败和打击而觉得厌世”这三项上,由此可见,对幸福的预期、感知和追求动力对我们的心理,思维和人格塑造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幸福与外在有关系吗?

    如何判断幸福与否?金钱、财富、地位,还是成功?在一个以物质基础和社会交往构造搭建的现实世界里,我们不能回避这些因素对幸福或多或少的影响。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相关热词搜索: 是一门 幸福 科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