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试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经验

    时间:2020-03-30 07:59: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促进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和谐 历史经验

    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幸福社会,是人类的千年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制度,则是所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同奋斗目标。社会和谐的内涵是动态的、发展的、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社会和谐的内涵有所不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要通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人民逐步实现一个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和谐社会目标,才能最后达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历史经验包括:

    一、发展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贫困是产生社会不和谐甚至社会冲突的最根本、最普遍原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尤其是,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生产力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生产力更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早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革命胜利之后党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发展生产上来。“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其他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1]。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并举,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发展生产等措施,迅速稳定、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随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确立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在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下,围绕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通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体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深入总结建国30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在初级社会主义时期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并且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国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在注重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未来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围绕发展问题,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三代领导人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在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政治保障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人民的意志得不到反映,切身利益也得不到维护,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坚持依法行政、民主执政和科学执政的统一,是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政治保证。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深刻认识中国国情,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验,确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政权组织形式和根本政治制度,并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奠定了共和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是“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对党和国家民主与法制践踏的深刻教训,提出了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重视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重要观点。他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得以充分实现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使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党的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的状况得到部分解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得到恢复,参政议政机制不断健全,基层民主也得以快速发展,使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后,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基本的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经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出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新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政治保证。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根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文化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的作用,始终把建设一个高度科学文明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之一。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与此同时,还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方针,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促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他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如果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还进一步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近代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精神力量。

    世纪之交,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提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养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体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和谐文化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营造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以往社会的矛盾是不一样的,它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只有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才能营造“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毛泽东就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观点,指出:“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按照我们的经验,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正确的方法。”[6]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例如,江泽民就指出,“全党应十分重视和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依据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不能让事态扩大,更不要等到事情闹大了再来解决。要防止用强迫命令等不正确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尤其要坚决防止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侵犯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7]

    对于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胡锦涛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对于各种社会矛盾,要区分不同情况,通过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各种手段妥善地加以解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区协同、公众参与”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安定团结社会秩序的营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 释: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8页。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73、168页。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369页。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7-128页。

    责任编辑 晏蔚青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