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试评《川北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意义

    时间:2020-04-07 07:56: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本课题研究项目是四川音乐学院自“5·12”①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北川羌族文化、平武白马藏族文化遭受重创,为了抢救、保护羌族和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而承担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科研项目。经过课题组历时近四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为传统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开拓性的实践之路。川北羌族;平武白马藏族; 传统民俗艺术; 开发利用J602A-0097-08由四川音乐学院承担的《四川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②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课题研究项目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承载积淀了数千年的四川北川羌族文化、平武白马藏族②文化遭受重创,许多羌、藏文化的传承人遇难,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被损毁,原生态文化栖息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被毁,其村落建筑文化、服装服饰文化、“释比”③信仰文化、自然生态环境聚居地遭受了重创,整个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面临消亡的边缘。若不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抢救措施,古老的川北羌、藏传统民俗文化就有消失的危险。因此,抢救、保护羌族和白马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音乐歌舞、羌族服装服饰、挑花刺绣艺术,羌族舞蹈艺术,羌族、白马藏族的声乐,白马藏族舞④文化等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成为我省高等艺术院校和从事民族艺术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音乐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由此,在四川音乐学院党委和学院的重视下,从2007年开始即展开了对羌、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并以《川北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为课题研究申报项目,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为课题组负责人,钟茂兰教授、范朴教授、范欣副主任、孙洪斌教授、张雪娇博士、王超博士为成员的课题组。该课题很快被批准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7DG33)。

    立项以来,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院系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经过近四年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挥出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四川川北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传统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开创性的实践之路。

    一、课题研究目的明晰

    民俗即约定俗成的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衣、食、住、行的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形成、扩布和演变;与民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则成为规范人们语言、行为的基本力量,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内容形式多样,它包括方言、习俗、礼节、建筑、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等。为了遵守这种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寄托着美好愿望的作品,即为民俗艺术。⑤

    地处四川川西北高原上,以“尔玛” “尔麦”⑥自称的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学界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史研究的“活化石”。羌族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极富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艺术,是西部人文地理版图中独特而有代表的文化种群。羌族最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释比”文化、白石崇拜⑦、羱羝崇拜⑧、雕楼建筑⑨;羌笛⑩、羌族多声部演唱和诸多史诗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学;以及以羌绣、羌历年、瓦尔俄足节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民俗节庆活动。另一支同样生活在海拔2000米高原上的、独具特色的白马藏族,是位于汉、藏两大文化圈之间,在自然生态相对脆弱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并受生态型贫困制约的一个弱小族群,其宗教与民俗文化信仰以自然崇拜、万物有灵为特色。古老的羌族和白马藏族是我国华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恢弘画卷。

    (一)保护抢救北川羌族和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紧迫性

    〖=DM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川北羌族和平武白马藏族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传承延续。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文化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独具特色的服饰、刺绣、音乐、舞蹈等传统民俗文化遗产日渐衰落。民俗文化在整个文化生态圈中急剧锐减。而文化的消失往往比一个物种的消失更可怕,损失更惨痛,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文化殖民和以西方强势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统一体。因此,探讨两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此推动全社会对于川北羌族、平武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我国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进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了依法保护的崭新阶段。

    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四川省成都市借助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契机发起了“灾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四川音乐学院课题组也及时启动了对川北羌族和平武白马藏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性举措。

    (二)羌、藏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为保护和传承羌、藏民族传统文化,四川音乐学院课题组曾先后两次到羌锋、罗布寨等地进行田野考察,挖掘羌、藏民族传统民俗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对羌族和白马藏族原生态的音乐、舞蹈、服装服饰、手工艺文化和白马藏族“舞”等多种文化形式和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融合,走访了王治高、班文玉、杨汝等一批羌、藏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通过对他们口头传唱的民歌的记录和整理,初步收集到了一些羌、藏民族的音乐文化遗产,使其免于面临消亡之虞。同时,课题研究还扩展到羌、藏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服装服饰和挑花刺绣手工艺品,以及建立传承保护工作的系统机制等方面。试图去寻求原生态的民族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浓厚的现代可持续发展途径及传承方式,在旅游开发中强化地域及民族民俗艺术,使其焕发出民族乡土文化新的艺术魅力。同时,根据民俗文化艺术资源,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或民族特色的系列化和多样性的民俗艺术品,打造旅游资源地羌、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原生态性,从而促进羌、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久地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羌族 藏族 开发利用 白马 民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