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教育研究思维取向:从依附跟踪到自主创生

    时间:2020-04-21 07:55:3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在当前教育研究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依附与跟踪西方教育理论的思维取向,妨碍我们对自己的本土化教育学的思考,辩证分析这种思维取向的根源,努力建构适切中国本土教育实践的自主创生式的研究思维显得非常迫切和紧要。

    关键词:教育研究 思维取向 依附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003-02

    自从20世纪初叶,教育学被从日本引进以降,教育研究已经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及至当代,各种研究成果纷至沓来,甚至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下至“教师即研究者”理念催生出的大量中小学教师,普通研究生,上至教育学教授博导,都纷纷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当然,事物的发展总是以螺旋式、在矛盾中不断推进的,在当代教育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光辉灿烂中也会显现一些忽隐忽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笔者认为最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研究何处入手,如何确定我们的研究根基问题,也即教育研究思维以何为取向,本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限于篇幅和能力,笔者选取依附和创生的维度略作探悉,以求教方家。

    一、教育研究思维的依附取向

    回顾中国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从单数教育学到复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价值有意义的结论,在这些结论中,从教育学者所持的研究思维的立场来看,一种欠自主式紧跟西方的研究思维取向比较突出。尽管向西方学习、移植和借鉴是必须的,有益于教育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丰富,但是,过度了就会形成一种依附与跟踪西方教育理论的思维倾向,影响我们对自己的本土化教育学的思考,从而形成欠自主式的研究思维取向,我们可以对此作简要的回顾。

    从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来看,叶澜指出:“中国近代的教育理论是随着20世纪几乎与近代教育同步诞生、形成、变革和发展的,至今它已走完了异常曲折、复杂的世纪之路。”[2]我们将目光投向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时中国虽文化传统深厚,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已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逐渐走下坡路,而且受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社会动荡不安,已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境地,有远见的学者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向西方学习已成必然之势,教育学的翻译引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者大量译介了日本的教育学著作,这种引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德国教育思想为典型代表,尽管这种引进“乃是被迫开放门户的又一个果实,就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传入中国乃是列强船坚炮利的产物一样,教育学的扶桑登陆,也是中国文化承受西方乃至东洋冲击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所以,从学科的角度讲,中国教育学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的土壤,因为一开始它就是以学科的形式移植的。”[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杜威在中国的五次演讲及其学生胡适、陶行知等的极力推崇,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尽管特定的历史阶段不可避免,但从此中国的教育学研究似乎多了一种依附性情结。解放后,由于政治形式的变化,对苏联“老大哥”的全面学习和依赖成为时代需要,源于苏联的教育学又成为中国教育学的蓝本,把原有的一切都归结为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成果,对其进行盲目的批判。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我国教育学界在“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春风下迎来了崭新的时代,“全国学术界开始复苏。教育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重整旗鼓、缓缓发展的阶段。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教育理论界还是教育实践领域,对教育理论研究现状的不满意和不满足,仍是一个普遍现象。”[4]尽管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掀起了一轮翻译、自编教育学科的教科书和著作的高潮,许多学者都开始抛弃依附于西方的思维取向,努力建设符合中国教育实践的教育科学理论,但是质疑批判怀疑的声音不断出现。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理论,从体系结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甚至概念名词,不断跟着别人变换,至今仍未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5]而且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教育实践上的牢固基础,导致“纵观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百年中出现的多次‘整体式转向’或‘推倒重来式’的发展”,“教育学在中国近百年的历程中,形成了对国外教育学翻译、介绍到述评、编纂、自编等一系列消化吸收的‘中国范式’,并随着吸收对象的更替而多次循环,还视这种循环为‘发展’”[6]。国外盛行什么理论,国内马上有人跟踪和仿效。拿来主义式的做法比较普遍,似乎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好的,以致“中国教育学陷入困境,人们早有所惑,似乎迷了路,教育学的迷惘导致迷惘的教育学的产生。”[7]这些都表明欠自主式研究思维取向的历史来源,尽管这是特定历史阶段必不可少的,但显然存在偏差,对本土化教育理论的建构考虑不够。

    这也可以从现有教育理论原码的变化看出,现今的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尽管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状态,细究起来却平行地存在着三种互相影响的理论原码:1、现代西方思潮原码,如现代性、现象学、解释学、后现代理论、复杂科学、知识理论、消解中心、反本质、祛魅等。2、马列主义原码,如主观、客观、反应、规律、本质、真理、辨证等。3、中国传统文化原码,如意境、仁义、意象、无为、心、理等。从各种教育杂志上登载的论文分析,不难发现西方思潮原码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占据了绝对优势,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和追踪可说是非常流行,特别是兴起于当代西方思想理论界的一种以“后现代”、“消解中心”等为特征的学术话语和理论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先锋,相对应的是马列主义原码比改革开放前少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论原码就更少了。(值得一提的是,郭思乐从中国传统文化原码中吸取生本教育的理论资源,对老子的“无为而为”、朱熹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作了现代意义的阐发,从而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者的思维取向转变不言而喻。

    二、问题之源:独立自主抑或依附跟踪

    上个世纪可以说是教育学借鉴、引进的时代,外源性知识的支持对中国教育学科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这样的借鉴、引进是必然的,有利于学术发展的,中国教育学科在这种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但是,完全靠引入、借鉴并不能建构符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本土化教育学。因为过度拿来,会造成中国教育研究缺乏自主性的问题,这可能导致在世界教育学界里缺乏中国教育研究者的声音,处于依附于人的地位。

    长期以来,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受到质疑,其理论体系与教育实在的关系,科学化与人文化之争,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有其理论本身的自洽及效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都为教育学界关心和思考。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教育研究是独立自主式抑或依附借鉴式的?笔者没有能力探讨教育学该如何发展,只是希望教育研究能尽可能专注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实践,独立自主地建构教育理论。因为真正能够体现科学精神的教育研究,应该是不断学习借鉴各种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把重心放在中国教育传统和实践上,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努力建构本土化的教育理论,以指导本土教育实践的发展。

    这种缺乏自主的研究思维尽管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反映出少数教育研究者的自卑迷茫心态。对西方教育研究的依附思维取向,使我们在学习其教育理论、思想等的同时难能产生出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成果,也有少数学者尝试用西方的后现代理论、建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来阐述中国的教育现状,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这对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有时候却对其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历史渊源等没有作具体地考察,以致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是否适用需要思考。

    欣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推进,缺乏自主、明显依赖的教育研究思维已经开设有所改变,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自身的教育实践,发起本土化的教育改革。例如,郭思乐主持的生本教育实验、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等,都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反响,有力地推进了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学生自由、全面地成长,提高了全民素质。

    三、转向:教育研究思维的自主创生取向

    对当下的教育研究来说,培育教育研究的自主思维非常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当然,这个问题是长期困扰教育理论研究、争论不休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问题,抱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态度,笔者不是一般地反对借鉴、引进西方教育理论,而是在有所鉴别与批判的基础上持热烈欢迎的态度。期待教育研究者能在培植教育理论之树的艰苦历程中,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以使教育理论之树根繁叶茂,茁壮成长。

    这表明在我们教育研究中缺乏一种本土化意识,“相对于全球意识或普遍意识而言,本土是指一种基于自身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思维方式独特性的理性自觉”[8]。对后现代、解构等西方一些理论的吸收和引用,可能会影响到本土化教育理论的构建。由于至今无法建立自己独立的研究范式,决定了教育研究在整个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研究和人文研究中处于不被重视的边陲地位,依靠引进其他学科的概念与方法“过日子”。所以,需要构建中国教育研究的自主思维,即学术自主性引领研究者内心的研究信念,使科学精神成为自觉的追求并能真正实践于研究中。

    形成自主创生思维要求教育研究者一方面应立足本国、本地区的教育实践状况和教育发展历史,并在努力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努力建构基于现实教育实践,指向美好教育未来的本土化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要对其它学科也保持清醒的认识,其它学科并非都比教育学成熟,其它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尽管或多或少对教育学有借鉴作用,但也需要考虑其适用性问题,否则会形成依附其它学科的倾向,妨碍教育学科的独立自主。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有长期争论的历史,在当代,这个问题也争论不断、不易解决,但确实有必要深入地思考,理性地反思,以上所言,仅为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5);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9).

    [2]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3]周作宇.论“中国教育学现象”[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周谷平.关于西方教育学被引进的历史.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1(3);雷尧珠.试论我国教育学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2);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上、中、下)[J].教育研究,1998(12),1999(1、2);黄济.20世纪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周作宇.论制约教育理论发展的因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4).

    [5]邓云洲,张人杰.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移植应用的若干方法论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

    [6]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

    [7]陈桂生.迷惘的教育学与教育学的迷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9(3).

    [8]刘万海.论我国课程研究的本土意识[J].教育学报,2005(2).

    Thinking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Dependency to Self-tracking Creation

    YANG Jianchao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Honghe University,Mengzi Yunnan,661100)

    Abstract: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research,there are more obvious attachment and tracking the Western ori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ies of thinking,it prevent us from the localization of our education thinking.Dialectical analysis of the root causeing of such thinking approach,it is very urgent and critical for us to build local education practices Creation of the independent-thinking.

    Key words:Education research;thinking orientation;dependence;independence

    相关热词搜索: 创生 依附 取向 跟踪 思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