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行为关联性初探

    时间:2020-04-24 07:56: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现实中,“条件满足”不出游或“条件不满足”出游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违背了“条件满足就会出游”的旅游研究基本假设。如果现有研究范式不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那么,就需要寻找其他合理解释途径。生物学意义上,行为差异可以通过生物属性进行合理解释,因此,以基因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生物社会科学”研究体系,也许可以为上述现象创造新的解释体系。分子遗传学研究认为,DRD4基因多态性与“探求新奇”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探求新奇”是诸多行为的内在成因;旅游研究表明,“探求新奇”动机是旅游行为发生的重要解释变量。首先,以上述成果为依据,构建以“探求新奇”动机研究为桥梁的“出游行为与DRD4基因多态性关联”理论框架;其次,基于遗传学检测技术、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探索了适用于旅游行为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少量数据检验支持了本研究理论框架构建方向,也为将相关遗传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旅游行为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旅游动机;探求新奇;DRD4基因多态性; 遗传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11-0116-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11.017

    引言

    Crompton指出,在旅游研究领域中,关于“谁、何时、何地以及怎么样”的问题都容易回答,但“为什么”这一问题却很难回答[1]。Gnoth认为,欲看清“为什么”出游,就应该更为深入地探究旅游者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动因素[2]。目前,旅游动机研究大致思路可分为两类:一类基于社会学的考量,强调环境和社会、文化、经济等外部要素对旅游者的吸引所诱发的旅游动机;另一类则偏重于人们心理研究,强调个性、认知等内在条件驱使的旅游动机。学界通过不同视角对不同资源或不同情境下群体旅游动机进行了大量论证。更有学者将两类思路相结合,建立供需两端引发旅游动机的理论框架,在群组动机研究上取得了诸多成果。尽管如此,目前依然很难阐明个体间旅游动机差异如何形成。或许还有传统上我们未曾关注到的某种要素在对个体出游动机差异的形成产生影响。

    “进化心理学”观点认为,旅游是“适应器-环境”响应模型下的行为,是环境影响下“心理適应器”进化的结果[3]。“心理适应器”理论根基源自现代进化论,认为进化是心理和行为的基础。Crouch对旅游行为影响要素进行文献回顾认为,旅游倾向可能存在诸多基因与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DRD4基因可能对“探求新奇”等特质产生影响,据此猜测“DRD4基因相同的变异对旅游行为倾向产生积极影响”[4]。虽然他未能对这一猜测构建理论框架或实证,但为本研究的理论推导奠定了基础。

    综上,以基因科学、神经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生物社会科学”1(biosocial science)研究体系,也许可以为旅游动机内在要素查找与旅游行为个体差异研究创造第三条解释途径,这一解释途径可对传统的旅游行为研究进行补充与强化。本研究通过遗传学与旅游等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拟构建DRD4基因多态性与旅游行为相关的理论框架,并尝试寻找与“生物社会科学”研究体系相融合的新颖且现实可行的旅游动机、行为的研究方法。构建特定基因与旅游行为相关关系的桥梁,既是旅游研究思维上的一种跨越,也有望引出旅游行为研究方法上的变革,现实中也可提高旅游行为预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1理论框架构建

    1.1传统的旅游行为研究起点——动机

    通过动机测量,可识别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并进一步确定他们相应的旅游行为模式[5]。因此,旅游行为形成的起点实际上就是动机的起点问题。动机是诱发人们付诸行动的内在原动力[1],通过行为使个体实现主观目的[6]。旅游动机则是驱使个体出游的内在原因,是个体旅游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1],也是理解旅游行为和旅游系统的起点[7]。

    国内旅游动机研究最早文献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8];国外对旅游动机的研究较早,成果比较丰硕。在“需求层次”理论[9]、“推-拉”模型[10]以及“逃-寻”理论[11]等诸多动机理论模型中,“推-拉”模型及其研究方法被旅游界普遍认同与应用[12-17]。19世纪中叶,“推-拉”模型首先被应用于研究人口流动与移民现象。此后,在旅游领域里Dann最早引用“推-拉”模型研究了旅游动机,认为旅游动机由推力与拉力组成,并同时作用于个体构成旅游动机[10]。根据这一框架,推力动机被解释为个体内在心理方面的因素,意味着渴望远离既定环境中的一切而到达一个新环境进行探求的内在动力因素(动因),推力动机是内在心理作用的结果,所以行为指向具备非选择性[13,18];相对于推力动机,拉力动机则是引导旅游者在诸多目的地之间进行选择的因素,是对目的地主观特性和吸引物的概括,是外在的,意味着能够提供在既定环境中所缺乏的外在诱导因素(诱因),所以行为具备选择性[13,18]。理论上,动因关注是否出行,通常可用来解释个体出游的成因;相对于动因,诱因关注去哪里,可用来分析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15,19-20]。逻辑上,动因先于诱因产生[21],动因与诱因相互作用于个体而形成完整的动机[1,2],并促使旅游行为发生。

    1.2旅游内在动因解释变量——“探求新奇”

    虽然通过推-拉模型对旅游动机进行的研究已非常广泛,但部分学者认为“诱因”只是出游行为形成的必备条件,并非是导向行为的直接原因,内驱力才是导向行为的直接内在原因。因此,诱因不应该属于心理学意义上的动机研究范畴[15]。尽管如此,旅游学界还是引用推-拉模型做了大量实证研究,Crompton首先对推力与拉力动机进行了测量[1]。依此思路,后期大量研究将推力动机区分为追求文化、回归、康体、地位与声望、需求心理、探求新奇(novelty-seeking, NS)等因子;拉力动机区分为设施与服务、环境与资源、文化与形象等因子,并通过这些因子对旅游动机的推-拉力进行了实证。在诸多推力动机因子中,“探求新奇”动机最早也是由Crompton提出[1]。Cloninger的动机心理学研究体系认为,“探求新奇”是个体对新颖刺激或潜在奖赏线索表现出愉悦或兴奋的先天倾向,这一倾向使人们产生“探求新奇”动机[22]。同时,新颖刺激会导致个体为寻求潜在的奖赏而频繁地进行新奇探求[23],并产生与“探求新奇”相对应的行为模式。旅游研究领域里Lee和Crompton首先针对“探求新奇”动机与旅游行为关系进行了专门的探讨,他认为人们旅游是因为人们想体验新奇和不同的事物而采取的探索活动,后续诸多实证研究支持了Lee和Crompton的研究结果[22,24-26]。虽然Lee和Crompton以旅游为基础[23],Cloninger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22] 定义“探求新奇”动机,但不难看出两者概念上并不存在任何差异。再者,Lee和Crompton所设计量表本身出自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是针对旅游研究领域进行了专门设计,因此其理论基础也就相互一致。至今,学者们通过多种旅游形式、不同旅游者群体对“探求新奇”动机进行了大量实证,大多研究赞同了“探求新奇”动机对旅游行为的显著影响[13,17,27-31]。除推-拉模型对旅游动机研究外,其他动机理论下的实证研究也认同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与其寻求新奇的动机有着重要关联,且存在显著影响[23-24,32-37]。

    相关热词搜索: 多态性 关联性 初探 基因 旅游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