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三字经》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德育的借鉴

    时间:2020-05-04 07:58: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三字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德育的内容、目标、时机、环境、方法和其三位一体的途径选择与运用对提高当今德育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三字经;德育思想;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149-02

    《三字经》相传由宋代学者王应麟所撰。作为儒家学派的启蒙教材,德育是其最重要的内容。《三字经》主张“首孝弟,次见闻。”体现了儒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道德教育至上的思想。强调道德品质养成教育必须一生去经历,应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本文就《三字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观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现代德育有所借鉴。

    1 《三字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及其借鉴

    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越多越好,而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知识越多就越危险。这就是《三字经》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三字经》关于德育的论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育的内容。《三字经》主张“亲师友,学礼仪。”并列举了“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例子说明“孝悌”是为人之本。所谓百善孝为先,仁孝治天下,以孝为首的“三纲”、“五常”、“十义”概括了儒家德育思想的要义。从内容上看,儒家的德育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

    二是德育的目标。《三字经》主张“明人伦”。“使人成为人”,是中国人特别为他人操心的一件事。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谈道:“中国经典学派的目的,在培育讲情理的人,这是教育的范型。”[1] 

    三是德育的时机。《三字经》主张从“为人子,方少时”即开始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婴儿出生之时,心地自然纯真洁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思想道德品质必然要发生改变,因此,在人的幼年就要开始接受起码的品德教育。

    四是德育的环境。《三字经》主张“亲师友”,即亲近良师益友。要十分重视居住环境,特别是朋友的选择。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近君子,远小人” ,才有利于养成高尚的品德。

    五是德育的方法。《三字经》主张将品德教育融入知识教育之中。从《三字经》的编篡来看,就是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穿插进行的。再从《三字经》所列的教育内容来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诸史等著作的内容也是德育与知识教育并行的。这种编篡形式,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养成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的养成中学知识。道德教育应该渗入血液,进入精神深处,最好是和知识一起渗入。就好像和面,知识是面粉,道德好比是水,把水灌注到面粉里面,完全融合,和出一个面团,把面团发得很好[2]。

    从课程安排来看,我国中小学都开设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然而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依然低效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教育的价值取向偏离。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了教育概念的窄化,即“教育→知识教学→成绩→分数”。这种“教育”具有严重的唯智倾向,集中体现为普通教育中的“分数至上”,“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更有甚者,将道德品质的评价“分数化”,用学生该门功课的考试分数来评价其德行的等次。这种令人陶醉的高分和高升学率的表象,掩盖了学生人格幼稚、思想贫瘠和能力低下的事实,阻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是德育的内容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激烈的就业竞争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教育理论权威对建国以来我国学校德育范围和内容的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3]这种德育内容的界定,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造成学校德育的偏失与低效。另一方面,德育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德育的低效。即学校德育跟着政治和社会热点转,今天抓这项教育,明天抓那项教育,违背了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律,造成德育的片面化和效果短期化。

    三是德育的目标“标杆过高”。政治和道德标准的制定忽视了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对中小学生提出“热爱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要求,并统一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对德育失去兴趣和实践的信心,甚至养成说空话和假话的习惯。尽管学生能把课程内容背得滚瓜烂熟,并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难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动机和道德素质。

    四是德育方法的“强制性”。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几的主要问题是重视社会共性要求,忽视学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化指导;重视教育的正确性,忽视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教育者只用正面的道理和形象对学生进行强迫诉求,缺乏令学生心悦诚服的说服力,学生无法从优良行为的奖励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动力。这种强制的德育方法,虽然保证了教育的正确性,但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的需求,往往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五是德育途径的“离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德育未形成合力。表现为社会文化的市侩庸俗,公共场合和影视剧中的不良镜头抵消了学校正面德育的效果。家庭德育缺位和错误,“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都别管”的价值取向冲垮了学校德育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政治老师、班主任和团队组织“三支队伍”与专任老师在德育工作上未形成合力,造成“三支队伍”专事德育工作,而专任老师只专心教好自己的课程,导致德育与智育的分离,没有形成在德育中学知识,在学知识中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因此,《三字经》关于德育的思想、内容、时机、环境、方法,对当今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工作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2 《三字经》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观及其借鉴

    《三字经》蕴含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观,对现代德育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

    一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讲述的是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三迁其居的故事,阐述了环境对孟子成长的影响。孔子曾经说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说的也是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现代社会育人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使得传统文化出现弱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传播了大量的资讯,其中也不乏暴力、色情等腐朽的信息。不法分子贩卖毒品、淫秽出版物和影像制品,毒害了许多青少年。社会上“三厅”和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不严,给许多青少年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离婚率升高,单亲家庭急剧增多,使孩子的心灵变得扭曲。以升学率为追求目标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极强,德育与知识传授的分离,使得学校德育的成效不显著。因此,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和抵制不利因素,消除有害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养不教,父之过”,说的是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应负的责任。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称为“养育”,包括“养”和“育”两方面,在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质后,重点是教育。“养不教”的“教”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及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同时练就基本生活技能。

    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母亲在教育子女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显著,孟母是其中的楷模。前人将我国古代的母教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注重言行;二是注意环境;三是反对溺爱;四是寓教于喻;五是教子清廉[4]。反观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有些父母疲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绝大多数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重智轻能的趋势,导致许多孩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的4∶2∶1家庭人员结构,形成了对孩子溺爱的家庭环境,使得许多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只会索取,不会奉献,只会单打独斗,不会团结协作,社会化程度日益降低。这些都值得做家长者深思。

    三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走进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实现的。

    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为学校老师的主要责任是启迪、开发孩子的潜能,授予学业。“教不严,师之惰。”是《三字经》提出的老师在履行职责时应持有的态度。《三字经》在强调“师长至于弟子,不患无教,但患不严” 的同时,也强调了老师的尊严,所谓“师道尊严”。在传统社会中,孩子正式入学的第一天,要向孔子的牌位磕头,因为这是至圣先师。孩子要向一个牌位磕头,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这就是老师的地位[5]。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亦即此意。

    《三字经》偏重伦理道德教育,充满了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的说教,渗透着封建文化中极其腐朽的思想毒素,如:宣扬“三纲五常”为中心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散布唯心的天命论和正统论思想;灌输大汉族主义和对农民起义的攻击等等[6]。这是《三字经》的局限性。有选择的继承,特别是在德行修养、伦理道德、为人处世、严己宽人、外美内秀、务实勤谨的人生哲学方面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

    《三字经》涉及的历史人物近百人,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这些人物当中,一类是育人的榜样,一类是学习的榜样。建议将这些人物的故事,按照难易程度,有选择的编入学龄前教育、小学教育的课本,或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幼儿读物,用正面的“口袋书”驱逐不良的“口袋书”。

    参考文献

    [1] 郑霖.《三字经》中儒家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25-26.

    [2] 钱文忠.《三字经》适合全中国人来读[J].焦点(教研动态),2009,(2):8.

    [3]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二版:333-334.

    [4] 习之译.三字经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

    [5] 钱文忠著.解读《三字经》(上册)[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1:23.

    [6] 蔡明英.对《三字经》教育思想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6,(6):2.

    相关热词搜索: 德育 其对 借鉴 三字 思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