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关于嫦娥奔月神话文本与相关形象的研究

    时间:2020-05-07 07:56:4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古代神话的流传途径较为广泛,除了古籍中的记载和诗歌中的体现外,像民间野史、口口相传等,也都是神话故事能够得以流传延续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些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对神话本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增删和修改,以至于同一个神话故事,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内容,这也是导致“同一神话,多个版本”的重要原因。文章以嫦娥奔月神话为例,首先对记载该神话的相关文本内容进行了概述,随后对嫦娥奔月神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形象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嫦娥奔月;神话文本;流变规律;形象

    作者简介:库哪吉·吾斯曼,男,维吾尔族,喀什大学人文学院2015年度研究生班在读,研究方向:民间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引言:

    嫦娥奔月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典籍记录了嫦娥服药奔月的故事。后来该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不断地“加工”,致使嫦娥奔月神话文本发生多次变化。近代以来,国内许多著名学者在嫦娥奔月神话研究上取得了不俗成绩,例如闻一多的《神仙考》、顾颉刚的《嫦娥故事之演化》等。本文尝试从嫦娥奔月神话文本演变规律出发,对其相关形象的演变进行了浅显分析。

    一、嫦娥奔月神话文本的归类整理

    1、嫦娥奔月神话的直接文本

    嫦娥奔月作为流传较广的神话故事,在我国古代诸多典籍中均有相关记载。目前可考最早记载嫦娥奔月故事的是先秦时期的《归藏》,其中记载“乃称羿毙十日,嫦娥奔月。”西汉时期刘安所著的《淮南子》中,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又进行了扩充,引入了后羿射日和王母赐药的故事。如《淮南子·览冥训》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再往后的《搜神记》、《后汉书》、《太平御览》等书也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记载。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本内容可以发现,虽然这些文本都对嫦娥奔月有直接记载,但是其讲述方式和故事隐喻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

    2、嫦娥奔月神话的间接文本

    除了古书典籍中对嫦娥奔月故事的直接记载外,还有一些文本虽然没有直接涉及嫦娥奔月神话,但是却从侧面展示了一些相关的元素、形象,也为我们研究嫦娥奔月神话提供了必要的参考。总体来说,嫦娥奔月神话的间接文本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西王母神话文本、羲和神话文本、月神话文本。

    (1)西王母神话文本。西王母是嫦娥奔月神话故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之一,在嫦娥奔月神话文本流变过程中,西王母的形象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有关于西王母形象的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汉武内传》中记载:“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之命属九天君耳。”在早期的版本中,西王母赐予后羿以不死药;隋唐时期则将不死药替换为不死树,及至元代以后,不死树又演变为蟠桃。

    (2)羲和神话文本。羲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太阳女神,《山海经》中记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干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随着版本的演变,羲和这一形象逐渐被“三足乌”替代,并且引入了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例如《论衡·说日篇》中记载:“日中有三足乌……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民无所食……(尧乃使羿)射十日。”在羲和神话文本中,主要的记载对象为羲和、后羿,文本内容主要涉及后羿“善射、除百害和射日”。后羿神话与嫦娥神话交织在一起,也成为嫦娥奔月神话的间接文本。

    (3)月神话文本。月也是嫦娥神话故事中的核心元素之一,作为嫦娥的“最终归宿”,历代神话文本中对于月的记载可谓是复杂多变,同时也形成了多个月神话文本。相比之下,月神话要比嫦娥神话本身更加丰富,例如月桂、吴刚、蟾蜍、玉兔等。以蟾蜍为例,唐代徐坚《初学记》中记载:“(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在不同的神话文本中,对于嫦娥“化身蟾蜍”也有着褒贬不一的解释。例如在汉代张衡所著的《灵宪》一书中记载,“枚占于有黄,毋惊毋恐,后起大昌。”说明蟾蜍的出现是一种好的预兆。但是到了宋代以后,蟾蜍则带有贬义色彩,如被称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太平御览》中有言:“戚施、蟾蜍、喻丑恶。”嫦娥奔月神话中反而将嫦娥化身蟾蜍当做对嫦娥的一种惩罚。

    二、嫦娥奔月神话中的相关形象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嫦娥奔月神话文本,其中主要涉及到的人有:西王母、后羿、羲和等;主要涉及到的物有蟾蜍、玉兔、不死药等。文章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后羿和不死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具体的形象进行分析。

    1、后羿:英雄与无道形象的结合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羿是帝俊的臣子,而且并得到了彤弓素缯,从中可以看出“羿善射”,帝俊是《山海经》中早于黄帝的主神,是具有开辟性质的远古天神。这时的羿应该是远古东夷之神。

    而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记载:“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穷为国号……穷国之君曰羿,羿是有穷君之号。”这是一个从天神到民间英雄到有穷国诸侯的演变,而关于这位有穷国国君的记载则是一位昏庸无道,他也善射和打猎,这样与英雄之神羿就慢慢地混为一体了。

    通过前后对比不难发现,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形象也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并且最终的融合成为一个人物,后续的故事出现了逢蒙杀羿,如果这个羿是前面的英雄,那么则是一个英雄的失败,而属于后者,则是人们为暴虐的反击。正是由于后羿这种双面形象,也使得我们在研究嫦娥奔月神话时产生了不同的解读。

    2、不死药

    不死药的记载与求取长生密切相关,从《山海经》开始到汉及以前,不死药为西王母所操。及唐则有不死树的说法盛行,月中的桂树便成了不死之树桂树的代表,在《太平御览》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树。”在《乐府诗集》中《相和歌辞·董逃行》:“采取神药若木端,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玉兔整天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所以李白《把酒问月》还有“白兔捣药秋复春”的诗句。白兔所捣之药有时也被附会为不死之药。这样不死之药的文化内涵使得对嫦娥奔月神話的文本流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使人们可以对嫦娥奔月这个神话给予解读。

    三、嫦娥奔月神話文本的流变规律

    1、汉代以前的嫦娥奔月神话:神话宗教化

    汉代以前,上至达官贵人、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均抱有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反映到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也使其具有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例如,近年来出土的汉画中,嫦娥的形象与《山海经》中诸神的风格有类似之处,嫦娥常常与月神、太阳神等同时出现,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之情。

    2、唐宋时期的嫦娥奔月神话:神话文学化

    唐宋两代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嫦娥奔月作为流传甚广的神话故事,自然也成为唐诗宋词里的常用对象,嫦娥、蟾蜍、月桂等元素频繁出现在名家名作中,嫦娥奔月神话经过艺术再加工之后,逐渐呈现出文化的特点。经过粗略统计,唐宋两朝涉及嫦娥(包括姮娥、素娥)的诗词共计700余首,涉及蟾蜍(蟾宫)、玉兔的诗词超过1000首。

    3、明清以后的嫦娥奔月神话:神话世俗化

    明清以后,直至民国时期,对于嫦娥奔月神话故事的解读呈现出通俗化、人文化的特征。例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写到:“嫦娥性巧而好贞静好洁。”自“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文学创作逐渐从写神性、写英雄向写普通的人和事转变,嫦娥奔月这类神话文本也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

    结语:

    嫦娥奔月神话文本的演变,受到了不同时期人们不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历史文化形态和人们理想变迁的直接体现。我们在研究嫦娥奔月神话文本演变时,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其文本流变的时期变化,分析其流变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深究导致神话文本流变的原因,综合与该神话事故相关的一些人物形象,对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做出更加全面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徐春浩.“人性的在场”与“神性的缺失”——叶兆言《后羿》“重述神话”叙述手法透视[J].名作欣赏,2014(17):34-35.

    [2]张悠哲,王学谦.论“重述神话”的创作机制及其价值取向——以奔月、射日的“重写”为例[J].小说评论,2012(1):187-192.

    [3]杨宏.神话·历史·民间文学——从上古神话到敦煌变文《舜子变》看舜故事的嬗变[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28(3):107-110.

    [4]张根云.从神话到宗教——论先秦两汉嫦娥奔月故事的长生主题演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3):56-61.

    相关热词搜索: 嫦娥奔月 文本 形象 神话 相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