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浅析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0-05-21 07:59: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结艺是一项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建议着重从保护传承人、引入“非遗+互联网”模式、与当代教育融合、举办多种宣传活动、创新编织形式等五个方面加强工作,从而更好地将其传承、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结艺;淮安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一、淮安地区中国结艺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结艺作为一种异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来源就是文字出现之前的绳结记事。它是一种古老的吉祥艺术,是从民族原始文化中神灵观念及图腾崇拜中产生的。

    中国结艺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编织技艺的典型代表,其材料主要用中国棉线、铜丝(当代以韩国丝为主材料)。唐宋时期,从中央到各州府、民间广为流传,象征喜气,寓意吉祥,表达对时代、对生活、对人民最美好的祝愿,以及企盼幸福、富足、和谐、安康生活的愿景。在传统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以及民间盛大的庙会、行会、集会、庆典等大型娱乐活动上,常用中国结描绘出异彩纷呈的图腾,渲染节日的喜庆,点化人们美好的心结和诚挚的祝福。

    明清及民国年间,中国结艺在长江两岸及江淮流域民间广为传播。随着运河源头码头镇、清江浦至河下古镇的日益繁荣,作为运河古都的沿岸府镇商贾码头,如东大街商业街、十里长街,中国结艺也广为流行,家家店铺悬挂于门前庭内,逢年过节、集会、商会,家家都高挂中国结,以示吉星高照、福星临门。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中国结艺,近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当今的中国结艺,除了已继承的传统式样,新的式样更是层出不穷。中国结艺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不仅编织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编织的物体可以小到戒指类的饰品、大到用单个结来装饰室内的整体墙面。

    二、中国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瑾

    据说“中国结”的出现,就是由江苏淮安一位唤作顾瑾的小女子编制而成的。她专门从事编织“中国结”之前,就曾经在淮阴卷烟厂工作。她籍贯在上海,出生于1971年7月,从小在江南水乡接触了存在于民间的各类编织“结”。据顾瑾描述,在十岁时就能够运用玻璃丝编织蛋网、小鱼、小虾等具有趣味性的结。由于她具有一定的天赋,在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心手合一的高超技艺。

    顾瑾的“中国结”来源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吉祥物。同年4月初,在离申奥仅有一百天时,她突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制作一只代表吉祥如意的艺术品“中国结”进京,预祝我国申奥能够成功?就这样,她在纸张上描绘出“结”型图样,利用色彩不一的韩国丝,经过四日的悉心编织,制作成一只直径为50厘米、红框内巧妙地织上北京奥运标志和奥运会徽等图案的“中国结”,在2001年4月11日送到北京奥申委,获得相关领导专家的广泛认可,而她也一夜成名,从中央级报刊到淮安市的数家新闻媒体,对其织结艺术均有宣传与报道。

    三、淮安地区中国结艺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一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安地区中国结艺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继承和创新二者缺一不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一)保护非遗传承人,普及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过程中活的灵魂。如果一项非遗成果没有了传承人,那么此项目即使再有魅力也难以为继。因此,培养非遗传承人就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有着“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特色,体现出不依托物质形态而存在的自我特征。顾瑾等民间艺术家作为淮安地区中国结艺的非遗传承人,承担着历史和国家赋予的伟大使命。首先要对于传承人加以保护,推动传承人职业化的培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与社会地位,提升其理论水平,塑造工匠精神,提高传承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确保非遗的传承;其次,应加强宣传工作,对于社会大众普及非遗概念,使所有人均有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认识。

    (二)引入“非遗+互联网”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发展的根和魂,必须基于当代技术手段,融入当代观念,合理使用“非遗+”创新融合平台,比如“非遗+互联网”等模式,扩大影响,增加吸引力。

    可以创建新的网页或者APP,将顾瑾等非遗传承人的编织知识和结艺过程拍摄成视频录像,并上传至网页或软件上,供大家学习参考;网页或APP上也可设置专门的互动模块,既可以供用户留言互动,也可以方便大家提出建议,使网站不断完善。

    (三)将非遗与当代教育相融合

    传统的非遗传承都是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应该与时俱进,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日新月異的当今社会所淘汰。比如将非遗引入校园,我们可以以业余兴趣班的形式将结艺课引入幼儿教育或小学校园,或者将结艺内容引入学校美术课堂,抑或在大学校园开设结艺选修课,还可以将授课内容拍摄录制成网课,建立学习交流微信群,以助于大家学习交流。

    (四)举办多种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

    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因循守旧,而应该敞开胸怀、融入大众。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进行宣传推广,例如将非遗和博物馆相结合,将中国结艺在博物馆举办展览进行展示,还可安排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编织,搞活展览;也可以将非遗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在里运河文化长廊、河下古镇等古色古香的景区内开展现场编织,可将编织成品售卖,也可开展现场教学,教感兴趣的游客编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结艺,引起游客的兴趣。

    从这一点来看,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今年6月6日至8日,第二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主场活动,吸引了来自京、津、冀、鲁、豫、苏、皖、浙8省(直辖市)160余项非遗项目参加,集中展现了大运河流域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和高超水平,为观众献上一道文化盛宴。进入展厅,仿佛置身于非遗的海洋,景泰蓝、内画鼻烟壶、杨柳青木版年画、唐三彩、宁波泥金彩漆、乐清黄杨木雕、丰县糖人、东海水晶、惠山泥人、苏绣、鲁锦、魏县传统棉纺织……精巧新奇、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项目将展厅充盈得满满当当。与此同时,一大批非遗“手艺人”现场展示技艺:料器烤制、钻刀刻瓷、檀香扇烫花、宣笔理毫……精湛娴熟、异彩纷呈,让人叹为观止。传统结艺、淮安蛋雕、瓷刻、撕纸画、淮阴布艺、金湖剪纸、糖画、十八翻、泥塑、博里农民画……众多淮安本地的知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展会现场。观展者不仅能够观看非遗大师精彩的现场技艺展示,还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亲自动手尝试非遗作品制作。恰逢端午,传统结艺展位的人气也很旺。市民王女士母女俩一同坐下来,跟着裴红大师学编中国结。“中国结的编法很多,现场只能教她们简单的手绳编法,掌握了几分钟就能编好。”裴红笑道。不少非遗传承人表示,这样的展会为传统民间绝技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

    (五)非遗传承人应在形式上创新

    过去意义上的中国结大部分是由一根红线编织成的各种样式,比如多见的盘长结、方胜结等,也有着对应的含义。不过随着人们审美认知的提升,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结艺形式已经无法达到大众对于新奇事物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这新思维与新观念来重新打造、架构中国结艺的内涵。现阶段,淮安地区中国结艺的类型包括空间装饰和手绳手串两大类,空间装饰一般以节日喜庆和吉祥寓意为主题内容,分为室内装饰和车内挂饰两种,多数以我们平时所看到的二维空间的方式进行变化。所以,淮安地区中国结艺应当在形式上有所改变。应该打破传统空间装饰的二维空间编织方式,引入三维立体结构形式,使绳结不再以平面形式为主,这就需要非遗传承人在技法上实现新的突破。我们可以创作出一些新的造型用于装饰,如金鱼、十二生肖、翡翠白菜、帽子等。从这方面来说,手绳的编织则多数属于立体编织,更占优势,现存已有的手绳编织方式有四股编、八股编、蛇结、元宝结等,我们可以创新出更多的手绳织法。

    四、结语

    综合来说,淮安地区中国结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代表了较高的艺术意义与精神内涵,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只有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淮安地区中国结艺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和发展。

    作者简介:李彦璇(1989-),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本科,文博助理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传承 中国结 创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