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回到成语故事的语境中去学

    时间:2020-06-06 07:59: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成语,既有本身的语言语境,又有潜在的文化语境。因此,成语故事学习之钥,须回到语境中去获得。教师在成语故事教学中要将学生带入语言情境中,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关键词】成语故事;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9-0058-03

    【作者简介】施萍一,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000)教师,高级教师。

    生动有趣、意蕴深远的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五上《成语故事》便是引领学生走进这个文化殿堂的一扇门。学生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去获得钥匙,掌握成语故事的特点及阅读策略。

    语境与语言犹如土壤与植物,一切的语言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语境。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早就区分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张志公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指出:“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育背景、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环境相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总而言之,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成语,既有本身的语言语境,又有潜在的文化语境。因此,成语故事学习之钥,须回到语境中去获得。

    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的语言语境中,抓住“谁?做什么?结果怎样?”的线索来概述故事;引领学生来到故事的情景语境,听楚国人怎么夸口卖矛和盾,看南郭先生怎么装作会吹竽;引导学生回到《韩非子》原文,在原始的文化语境中领悟寓意。同时,关注学习的起点,从学生课前自学的“三步走”开始,即第一步熟读故事,第二步查词典理解成语,第三步寻找生活中的现象。随着教师的问题导学、学生的情境研学、活动互学,学生对成语故事的典型细节和深刻意蕴加以建构,逐渐掌握成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2.结合故事语境理解“夸口”等词语含义;查词典理解成语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并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说故事大意,练概括能力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中《自相矛盾》《滥竽充数》这两个来自古代寓言的成语故事。

    师:会写这两个成语吗?请在生字表旁边的空白处写一写,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写成语并校对。

    师(出示矛、盾图片):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矛,有尖尖的枪头,用来刺杀敌人。盾,防御的牌,用来遮挡敌人的刺杀。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竹管制成,因此是“竹”字頭。

    师:故事分别讲了谁?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浏览故事,用一句话来简单说说。

    师(引导):怎么卖矛和盾的?用一个词就能概括,是哪个?连起来再说说。

    师(引导):齐宣王喜欢听?南郭先生怎么做?齐湣王喜欢听?南郭先生只好怎么做?

    板书:楚国人 南郭先生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回答不出来 只好逃走

    概括能力是高年级学生需要提升的一项语文关键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需要找到适当的着力点。这两个成语故事很简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进行概括,而这不是真正的概括。这时,回到课文语境,抽取重点词“夸口”,把握线索与脉络,主干和核心内容则会呈现在学生面前。无论内容有多少,总能用最少的语言来概括,这就是概括能力的核心要义。

    二、入情景语境,品典型细节

    师(过渡):故事中楚国人、南郭先生的可笑在哪里呢?

    (一)楚国人

    师:先来看看楚国人怎样夸口的。

    师(出示文中句子):“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吹牛)

    师:从哪里听出他是在说大话呢?先听听他怎么推销盾的。(听录音)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就是在说大话呢?(将“随……都……”变红)

    师:来,再换组关联词说说看:无论……都……;不管……也……

    师(追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盾?

    最坚固的,独一无二的,学生得出这是一块戳不穿的盾。

    师:谁来当回楚国人夸一夸口?

    师:我们继续听他怎么推销矛的。(听录音)

    学生谈想法,将“随……都……”变红。

    师:谁来当回楚国人再来夸一夸口?

    师(指屏幕):刚才他是这样推销自己的盾的,读——,现在又是这样推销自己的矛,读——,你们发现问题了吗?

    师:你们发现的问题,围观的人也听出来了,谁来问一问?围观的人这么一问,楚国人——(引读)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师:那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么样呢?

    矛弯了,断了,盾破了;矛断,盾没有破;矛没有问题,盾破了。

    师(小结):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说明楚国人开始说的话和后来的结果相互抵触,这就叫自相矛盾,怪不得楚国人回答不出来了。

    师:楚国人该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别人才不会质疑呢?

    学生自由说。预设:总之,不同时间卖矛和盾,或者在不同地方卖矛和盾,就不会自相矛盾。

    师:还可以怎么做呢?改一改语言:

    “我的盾坚固得很, 。”

    “我的矛锐利得很, 。”

    师:既不矛盾,又能夸赞矛和盾,谁能做到?

    师:这么推销啊,大家就不会质疑了,楚国人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

    师(小结):读楚国人的语言,我们看出了可笑之处,还帮助他成功地卖出了矛和盾。(板书:语言),看来,你们比楚国人聪明!

    楚国人怎么会自相矛盾?这是本故事颇有哲学意味的命题,也是学生能领悟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情景语境有着潜在的语义,我们通过句子的上下文和背景知识,就能读懂潜在信息,获得语言的深层意义。因此,在以上教学活动中,听“楚国人怎么推销盾”“怎么推销矛”的录音,把学生带到“情景语境”,学生就会发现人物的矛盾之处,初步触摸到哲学领域中著名的“矛盾说”。

    (二)南郭先生

    师:我们再来看看南郭先生,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在充数呢?赶快在故事中找一找。

    出示句子。

    师:如果说楚国人的语言让我们觉得可笑,那这一片段中,南郭先生的什么让你觉得可笑呢?(板书:动作)

    师:谁来把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样子读出来?(指导学生朗读)

    师:每当演奏时,南郭先生是怎么假装会吹竽的呢?(让学生演一演)

    师(点评):你演得还蛮像真的,样子很投入。或:你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装的,南郭先生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师:南郭先生没有本事,混在队伍里冒充,居然——(引读)得到了和大家一样多的俸禄。

    师:开始他混得好好的,后来却混不下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师(引导体会):南郭先生之所以有前后不同的遭遇,是因为两个君王有不同的喜好。除了这个原因,有没有其他原因?

    师(引导体会):归根结底是他没有真才实学,靠弄虚作假来骗俸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师(总结):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典型细节正是成语故事的特点,抓住典型细节揣摩体会,就能真正走进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蕴含着语言的情景语境,由南郭先生装腔作势的动作细节而展开。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对话,尤其用一个探索性的问题“为什么起先他能混得好好的,后来却混不下去了?”贯通故事前后语境,既从不同角度思考原因,又抓住根本原因在于南郭先生弄虚作假。由此,学生对人物特点产生饱满而立体的印象。

    三、进文化语境,悟深刻道理

    师:这两篇成语故事都来自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韩非子的著作。短小精悍的故事,可笑滑稽,令人忍俊不禁。借助浅显而生动的故事,这位大思想家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师: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原文,边看边听录音)

    师:猜一猜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鬻 誉 陷

    师:韩非子借助这个故事,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哪句话?

    师:什么都戳不穿的盾、什么都戳得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师:楚国人的言行,就是在启示我们——

    板书: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滥竽充数,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板书:真才实学,货真价实

    师:两个故事来自战国时期,两千多年过去了,生活中还有没有楚国人、南郭先生呢?

    学生说一下生活中像楚国人、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和事。

    师(补充情境):爸爸平时总是教育我,过马路不能闯红灯。那天,爸爸骑电动车送我去学校,刚好遇到了红灯

    (事情怎样发展,就是自相矛盾的现象或就不是自相矛盾了?)

    师: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楚国人、南郭先生还存在,你能用上“不要……而要……”来劝劝他们,或者提醒自己吗?

    师:我们不要做(指板书:自相矛盾)的楚国人,不要做(指板书: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而要做(指板书:实事求是,有真才实学)的现代中国人,这就是我们的祖先和先人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板书:深刻道理)

    师:在韩非子的著作中,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成语,如郑人买履、守株待兔、买椟还珠、老马识途、三人成虎……课后可以进行主题拓展阅读,抓住典型细节,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体会阅读成语故事的乐趣。

    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成“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成语故事来自韩非子的著作,其思想主张,哲学观点则是成语根植的文化语境之一。听读原文,就是回到这一文化语境;因为回到了文化语境中,学习从理解“蕴含的道理”延伸至“不要做……而要做……的现代中国人”,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高度。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楚国人 南郭先生

    典型细节 自相矛盾(语言) 滥竽充数(动作)

    回答不出话来 只好逃走了

    深刻道理 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真才实学

    板书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横向看,“典型细节”“深刻道理”是成语故事的两个特点;纵向看,第二、第三列是两个故事内容的概括。后两列纵向以“不要……而要……”贯通起来,就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故事中蕴含着的深意。结构化的板书,便于学生形成“网状”的语文知识与能力板块。

    相关热词搜索: 语境 中去 回到 成语故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