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末代状元王寿彭

    时间:2020-08-14 07:58:0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荣誉的获得者,状元王寿彭受到的非议大概是最多的,从他获得的状元资格,到他的学问、成就,以及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讥讽。王寿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坊间关于他的一些传说是否可信,我们说来听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荣誉的获得者,状元王寿彭受到的非议大概是最多的,从他获得的状元资格,到他的学问、成就,以及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讥讽。王寿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坊间关于他的一些传说是否可信,我们说来听之。

    潍县状元胡同

    1875年王寿彭出生在山东潍县南关新巷子、一个并不富裕的读书人家,其父早年过世,他便跟着大哥读书。王寿彭读书是有名地刻苦,而且极富天赋。王寿彭出生的第二年,与他同住在新巷子的前邻曹家,出了一名状元,名字叫曹鸿勋。

    曹鸿勋(1846年-1910年),字仲铭,号兰生。曹家非常贫穷,父亲曹棠早亡,母子过着艰苦的生活,幼年的曹鸿勋常常饿着肚子到私塾读书。他的启蒙教师叫丁象庭,他非常喜欢这个贫穷而好学的孩子,经常接济他。清同治二年(1863年),曹鸿勋取得县考第一名,成了秀才,也是这一年,他为潍县城东南角的文昌阁写了一副楹联,被当时著名金石学家、潍县人陈介祺所激赏,并收为义子,亲自辅导他的学业。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经殿试一举名列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当连夜骑马报录的三批人马赶到曹家时,家中连招待客人的饭菜都没有,全是邻居帮助现凑的。

    只有两岁的王寿彭自然不能体味自己邻居中了状元的兴奋,但榜样的力量却在有意或无意中左右着王寿彭的行为,科举之路必须一走到底。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他中举人,两年后(1903年),中状元,入翰林,授修撰。潍县城里一条宽不足3米,长不过百米的小胡同,27年间出了两名状元,两座状元府,南北相对,一时传为佳话。

    王状元因名而蒙冤

    当时社会上有传说王寿彭之所以能中状元,是因为“王寿彭”三个字。当年殿试之时,正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主考的清朝官员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把本来不是第一名的王寿彭的试卷,故意放在所有试卷的上面。慈禧太后“钦点”甲第,一眼看见“王寿彭”三字,龙颜大悦,为取“寿齐彭祖”的吉祥之意,毫不迟疑地点了王寿彭。状元就这么诞生了。当王寿彭听到这一传闻后,非常风趣地写了一首打油诗:

    有人说我是偶然,我说偶然亦甚难。

    世上纵有偶然事,岂能偶然再偶然。

    王寿彭的意思是,如果我中得状元是偶然,那么,中得举人,进士,也是偶然吗?这说明他的心中是十分不服气的。

    更接近于事实的传说是,王寿彭中状元的那一年,并不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慈禧生于1834年,1903年她69岁。好事者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在参加殿试的70名考生中,将王寿彭摆在首位,以示预祝慈禧太后70大寿。所谓无巧不成书,偏偏慈禧就是点了王寿彭。其实真正受惠于慈禧太后70大寿的应该是末代状元刘春霖。很长时间以来有一个说法,王寿彭是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最后一个状元,为什么不是刘春霖呢。依照常规,科举为三年一科,而光绪癸卯科(1903年)王寿彭榜刚刚结束,下科应在第三年(1906年)举行。但是,甲辰年(1904年)是慈禧太后的70大寿,当时称为“万寿节”,天下共庆。科考自然也不例外,加试一科,特赐“恩科”。刘春霖一举中得头名,拿下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施行数百年的最后一个状元,三年后(1907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如果按照正常的科举年份,不加“恩科”,王寿彭是最后的状元。

    关于刘春霖中状元的传说是,当时慈禧刚刚为了反对新法,发动了政变,将光绪囚禁,把珍妃投入水井。本来,承恩卷是应由皇帝亲自钦定名次的,光绪不行了,一切皆由慈禧亲自操持。看了第一名广东人朱汝珍的试卷,慈禧十分不高兴,因为“朱”与“诛”同音,隐喻自己诛杀了珍妃。第二名就是河北人刘春霖,当时刘春霖叫刘青霖。“霖”字含有“霖雨苍生”之意。而刘春霖的籍贯是直隶肃宁,有“肃靖”和“安宁”等吉祥之兆。慈禧很是高兴,说此人的名字甚好,眼下大旱,正等春霖,点了刘青霖。发榜时,慈禧又将“青”改为“春”,刘春霖应运而生。

    倡导改良教育和兴办实业

    王寿彭27岁即中得状元,当时的清朝政府正处在一个不得不变动的时期,新科状元也被赋予与原来不同的使命。1905年王寿彭和刘春霖等人,被清朝政府派往日本考察学习,重点是政治、教育和实业。此时,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正在日本组织领导针对清朝政府的革命运动。王寿彭对此极力反对,敌视孙中山的革命运动,倒是对日本的教育制度和实业,非常看好,回国后著《考察录》,倡导改良教育,兴办实业。尤其对教育着力提倡并予实施。

    1910年,王寿彭出任湖北提学使。任职期间,他创办了两湖优级师范学校,首创预算制度,制定学堂章程,是湖北新式教育制度的有力倡导者。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王寿彭支持清政府镇压革命军。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偕家眷返回济南,任山东都督府及巡按使署秘书,教育司长等职。黎元洪执政任临时总统时,王寿彭被请为总统府秘书。1925年,张宗昌督军山东,王寿彭再次返回济南当山东教育厅厅长。第二年,王寿彭将被一分为六的山东大学,合而为一,增设文科,成立省立山东大学,他自己兼任校长。

    任山大校长尊孔子礼教

    奉系军阀张宗昌,虽然是旧势力的代表,但为顺应潮流,把自己打扮成开明人士,于1926年6月30日下令在济南重建山东大学。创立于1901年的官立山东大学堂,于1914年遵照中华民国政府的命令一分为六,组建或充实到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商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山东公立矿业专门学校。由王寿彭出任厅长的山东教育厅,遵照张宗昌的指示,于1926年7月24日发出指示,决定将已经分出12年的六所公立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王寿彭兼任校长。8月5日王寿彭到职视事,启用校钤,挂出由王寿彭亲自书写的“山东大学”校牌。

    王寿彭任山东教育厅长和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念念不忘自己是前清状元,主张尊孔读经,思想保守陈旧。他首先在全省推行尊孔读经活动,当时的《山东杂字》一书讽刺王寿彭:“前清老腐败,看着作笑谈,欲把私塾立,怕来查学员。济南教育厅,布告各县传,学堂带《论语》,《孟子》念七篇,五经四书注,古诗五七言”。在山东大学,王寿彭尊孔更是达到极点。他要求山大每逢开学典礼及孔子诞辰,全校师生一律长袍马褂,由他亲自带领着向孔子神位行跪拜叩首礼。1926年9月5日,山东大学开学典礼王寿彭在会上发表了“读圣贤书,做圣贤事”的训词,学校随即正式上课。

    虽然如此,王寿彭还是表现出自己对兴办教育的执著和投入,一是资金方面大投入。山东教育厅每月拨给山大25000元,教职工的待遇是:校长月薪400元,系主任及教授月薪300元-360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的数目。二是广揽各类人才,文学院院长王宪五,清末拔贡,精通经学、古文,有“山东才子”之称;法学院院长朱正钧,曾留学日本;工学院院长汪公旭,曾留学德国;农学院院长郭次璋,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医学院院长周颂声,曾留学日本。全校共有教师330人,其中教授就有二百多名,在全国高校中也是阵容最强大的。当时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科举出身的经史学者,另一部分是从德、英、日取得学位的回国留学生,新与旧的结合,使省立山东大学充满了生机。尤其省立山东大学制定的《设学大纲》和明确的培养目标,比起山东大学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应该说王寿彭在其中做出了贡献。

    1927年,王寿彭因办学思想陈旧,因循陋规,受到山大一部分留学归来教授的强烈责难,辞职离校。张宗昌内定著名学者辜鸿铭为校长,接替王寿彭。但辜鸿铭当时已是病情危急,不久即去世,而未到任。张宗昌看不上其他人,自嚷:“山东大学的校长,谁也不给,由我自兼。”为此,时人曾流传:“齐鲁文明之邦,目不识丁当校长,孔圣九泉哀叹,荒唐,荒唐。”

    王状元的糊涂账和明白事

    王寿彭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年,把自己的命运与张宗昌紧紧联系在一起。可说是王状元追随张军阀,张军阀追捧王状元,两个人是互相利用的依存关系。

    据当事者回忆,张宗昌每次到山大视察,王寿彭总是到督军府“齐鲁总制”迎接,陪伴到校。视察完毕,再陪送回府。张宗昌正在读书的女儿突然去世,作为教育厅长的王寿彭下令山东女子师范中等学校全体师生,前往吊唁。据说,王寿彭之所以如此追捧军阀张宗昌,可能是为了报答知遇之恩,末代状元走投无路时突被重用,自然是诚惶诚恐;还可能是张宗昌出了重金聘请王寿彭,拿了人家的钱不得不尽职尽责,极尽表现之能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王寿彭从此再也离不开张宗昌则是真的。辞去山东大学校长之职,王寿彭继续担任山东教育厅长。1928年3月,张宗昌仓皇下台,离开济南逃亡天津。王寿彭虽然没有当即随张宗昌而去,但一个月后北洋军阀政府倒台,国民党政权接管山东省政府,他还是追到天津张宗昌那里,客居异乡,两人在一起郁闷度日。次年,王寿彭病逝于津门,只有54岁。

    作为末代状元其思想保守,极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王寿彭究竟有多少学问,这是一件很难评价的事。可以肯定的有两点:首先是王寿彭的书法,水平很高。后人评价其作品端庄雄伟,圆润厚重。他留下的对联、匾额、字幅、扇面等墨迹,已是今人追逐之佳品。同时,王寿彭的学术知名度也很高,从日本考察回国后,他写了《考察录》一书,在当时很有些反响;另外,王寿彭还有《靖庵诗文稿》等著作。在毛泽东的遗物中,有一只铜墨盒砚,盖上有王寿彭的题字,被有关部门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足可见其价值。王寿彭寓居天津期间,以给当地报纸写稿赚取稿费维持生计,由此可见,他并不是无能无识之辈。

    当年在山东大学读书的学生回忆:“校长(王寿彭)对待学生,总是循循诱导,未曾加以训斥。在督办公署派人来逮捕学生中的地下党员时,他宣扬当局怎样优待学生,谆谆告诫学生要明哲保身。这话本不足以说服学生求进步的心理,但在他还是出于诚心爱护”。(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文史集粹》,第43页)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在山东大学附中读书,与校长王寿彭多有往来,并且得到过王寿彭的题字,王校长还称季羡林为“老弟”。季羡林说,一个教育厅长兼大学校长的硕学之士,对一个16岁的学生称“老弟”,看来还是相当没有架子的。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开明的人。

    (选自《齐鲁晚报》2005年3月19日/郑士良 荐)

    相关热词搜索: 末代 状元 王寿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