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时代烙印

    时间:2020-08-15 07:56: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纳兰性德所处的清代,历史环境极其复杂,它由满族建立但并没有采取元朝那种极端的民族分化政策反而积极学习中原文明,它既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巅峰又处在近代史的前夜,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会对纳兰词中数量最多也最为人称道的悼亡词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如何展现在其悼亡词创作中,值得我们研究。

    【关键词】封建末世;悼亡词 ;危亡之感

    一、清代:繁荣的封建末世

    1644年满族入关,定鼎北京,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封建制度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到清朝已经在各个方面达到其巅峰。作为封建统治理论支柱的儒家思想也发展到了其最顶峰,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影响或者是束缚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清代中前期也是一个经济大发展、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年代。就有清一代来讲,满清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大体上采取收为己用的策略,对汉族文化采取学习的态度,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文化交流是主流,尤其是在纳兰性德生活的康熙年间,康熙皇帝采取吸纳汉族文人和学习汉族文化的政策,因而中国社会传统的道佛思想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成为主题。但盛极而衰是历史发展不可避免的规律,儒家思想在维护统治的同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本性。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增加使土地矛盾日益严重。纳兰性德作为满族上层贵族,作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不可避免的要直接面对这种时代的碰撞与矛盾,纳兰性德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并集中展现在他的悼亡词当中。

    二、封建末世及其文化传统在纳兰悼亡词中的展现

    (一)儒家文化对纳兰悼亡词创作的影响

    清初皇太极重开科举,大举吸纳汉族文人入朝为官,同时在满族贵族弟子间推行儒学教育,在战乱动荡中一度没落的儒学再度巩固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而纳兰性德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不自觉地展现于其悼亡词的创作之中。

    1.儒家思想对纳兰性德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其强烈的忧患意识。纳兰性德出生于满族贵族之家,仕途其实相对平坦,但在他的词作中却时时充满了无尽的感伤与忧患。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具体表现在对国家兴亡,时代变迁,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感慨与关注。如在《青衣湿遍·悼亡》一词中,纳兰性德如是写道: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妻子刚刚去世之时,纳兰性德亲自编写了《青衫湿遍》这首曲子。上阕最后一句中的“回廊”是中国古代文人在创作时比较常用的意象,经过长年的演变,其已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纳兰纳兰性德眼中的“回廊”有着他与亡妻的缠绵与回忆,所以看到旧景才能生出对妻子的无限回忆,从这些寻常的景物中仿佛又看到了妻子的身影。只是梦终究是梦,“长眠滴醒”后终是摆脱不了“寸裂柔肠”。半月前还在拖着病躯照料自己生活的爱妻在半个月后已经撒手人寰,从此与自己阴阳两隔,展现了纳兰性德对生死无常,韶华易逝的忧患与感伤。

    2.儒家思想內核之一便是强烈而有力的入世精神。这种入世精神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在他的《金缕曲寄梁汾》中写道“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从词的感情倾向方面看,一句“壮志都废”将纳兰性德满腔的报国热情与小人当道,报国无门的矛盾冲突展示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纳兰性德作为满洲贵族,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是有于朝野间施展拳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与壮志的,只不过为现实和脆弱的心理及感情挫折所限,无法实现和完成。

    (二)清初传统佛道思想在纳兰悼亡词中的回响

    满族入关前便信仰藏传佛教,入关统治后更实行了崇佛抑道的宗教政策,佛学氛围十分浓厚。受此影响,满族贵族中也兴起了信仰佛教的高潮。纳兰性德本身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受家庭影响,自小便接触佛教,而佛教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纳兰性德的创作,使得我们可以从其悼亡词中发现佛学印记。其中以《眼儿媚·中元夜有感》表现的最为明显。在这首词中出现了“金字经”,“来生”,“莲花”等佛教用语,而““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手写香台金字经”则更是两个佛学典故,从而使全词弥漫上了一种佛学色彩。佛学思想除了对纳兰悼亡词的用词用句有所影响外,对其悼亡词的主题也有影响,如《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中有“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一句,明显是在祈祷亡妻能够死而复生,再度重聚于人世。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即使在佛祖前叩拜祈求无数次,其心愿也不可能实现,于是才有了这首词的百转千肠,令人见之犹怜。

    (三)封建末世危亡之感在纳兰悼亡词中的展现

    历史上有“盛极而衰”的规律与传统,就是说某种存在于历史中的事物在经过长时间发展达到其巅峰后会很快逐渐衰弱,甚至其顶峰与衰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清代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封建统治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达到了其顶峰,皇权与专制空前强化,但与此同时积压许久的矛盾也接连爆发出来,(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其发展的下坡路。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的纳兰性德,作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既受到仍然强而有力的封建束缚,又敏锐的发现了封建末世的征兆,于是在其创作中体现出哀伤的曲调。如在他的悼亡词中出现的尽是“寒鸦”“凄凄切切”“晓风残月”“惨淡黄花节”这样的意象与词句。如《虞美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在这首词中连续出现“愁痕”,“荒凉”“柔肠碎”“模糊”等词,使人一眼望去便是满眼尽是伤心色。所谓“富贵作牢骚语,其人必有隐忧”纳兰性德当然就是这样一个富贵之人,身为统治阶层,他常伴君王侧,看尽政治的黑暗与封建制度的衰朽,所以他的词当然不是一般文人那样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当然悼亡爱妻的作品会出现这样的用语也在常理之中,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也源于纳兰性德对于现实的敏锐直觉,所以从宏观角度看纳兰词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忧愁有时候并不全是一己之忧,除此之外还有身为统治阶层对这个国家,对自己民族的未来,对这个时代的无限的迷茫和深深的担忧。

    参考文献:

    [1]王立.悼亡文学与悼亡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2]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谢卫平.论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4]何杰民.论纳兰性德词[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1

    [5]韩俊兰.纳兰容若悼亡词浅论[J].渤海学刊.1995(5)

    [6]李昊.纳兰词与满族文化研究[D].吉林:吉林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张浩(199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硕士研究生,辽宁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悼亡 烙印 词中 时代 纳兰性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