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改革的断想

    时间:2020-08-22 07:5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 教材的主要问题

    1 陈旧。很多教材明显老化,空洞说教,其材料不全,其观点守旧。问题的关键在于沿袭斯大林“教科书”的模式构建“哲学体系”。这是违背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一方式也扭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把握和理解偏离了这一哲学的内在精髓。原本,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发展的,但是哲学“教科书”本身的体系和理论构建方式,以及由它所体现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和表达的惟一性,却仍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发展及实现现代转换的一种制约。

    2 翻版。哲学的二级学科往往同时有好几种教材,但彼此之间大同小异。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或者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科书大约百余种,但其实都是苏联同名教科书的翻版,不过略有修改而已。

    3 平庸。大部分的哲学教科书不是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集体劳动的结晶。这使它很难显示出个性和独创性,而成为了材料的集合和观点的集合。即使一些教科书是个人所为,但其思想的独特性也往往被对于他人观点的叙述所掩埋。一种“体系”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表达方式即是一种把握和理解。无论是按照唯物辩证法还是现代解释学的观点,任何理解与表达都不具有惟一性和绝对性。固守某一种方式,并以其作为不可更改的“标准”模式,是毫无道理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就在于它自身的特色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难道还不应该从中感悟出什么来吗?

    由于教材缺乏哲学应有的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性和严密的逻辑感,使哲学教学失去了它的丰富性、生动性和深刻性,没有实现哲学的“以理服人”。

    二 准确把握教材体系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要充分体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哲学领域的基本观点;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关注的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还应注重在阐述基本观点中分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哪些观点已经成为常识性观点;哪些基本观点在以往的教材中没有涉及或未加重视;哪些观点本来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又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哪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分析、研究变化中的实际而提出来的新观点;哪些观点已在科学分化中成为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应特别注重以理服人。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以理服人,以理服人的前提是理论本身的彻底性,因而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逻辑性和开放性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说服力,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建设应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内在地要求人们从理性的高度来判断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澄清社会发展的价值前提,反思未来发展的可能道路,也就是说,创建当代中国哲学理论,乃是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寻找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理论自觉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教材,这是哲学教材建设的根本。

    三 更新和深化教材内容

    针对过去哲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和陈旧的状况,我们很重视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更新和深化哲学教材的原则思路是:准确理解和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

    其一,教材要注意吸取近些年来中外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的科学体系,要吸收和借鉴中外哲学成果,吸收和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研究的成果,特别是某些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更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有的历史兼容性,要求它应以历史的尺度批判地考察哲学史,吸收哲学史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哲学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使理论本身显示出丰富的历史内涵。应避免用“原理加实例”的方式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以此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

    其二,教材应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要全面和充分体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最新思维成果,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充分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成果;充分体现当代人类社会实践的最新发展,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编写中,应把系统思想和辩证决定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信息和信息社会、创新和创新实践等观点列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其三,教材还注意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比如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科技革命问题、反腐败问题、反邪教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来讲解哲学原理,这样也能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动,并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点和信念。

    四 瞄准教材的改革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应是怎样的?笔者认为,它应是一种非应试性的。这种非应试性教材的构架可循以下思路加以考虑:

    思路一,以与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哲学思想发展历程研究相关联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诠释与表述。可以是关于他们全部的、整个的哲学思想历程的,也可以是关于某个人的某个阶段的哲学思想发展状况的,还可以是关于某个哲学理论部分形成发展过程的,等等。

    如青年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就与其中年以及晚年的哲学思想侧重点有所区别。而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所阐述的内容往往都出之于中年时期,对青年和晚年时期的思想很少、甚至没有论及。这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把握是片面的,也抽掉了这一哲学本身的客观发展历程。实际上,马克思的思想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是逐渐走向完善、不断丰富充实的。马克思在其晚年停止了《资本论》的写作,转而集中阅读人类学方面的著作,并写了一批有关人类学的笔记,这是马克思生前遗留的最后的手稿。这些笔记的内容、主题、甚至研究的层次与方法等等,都明显有别于他早期和中期的论著,其中所提出的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东方社会问题,等等,都是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没有涉及到的。而马克思晚年之所以在其研究上发生这一转换,其中的原因自然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这一教材的构架方式可称之为以“史”带“论”(即原理)。而有了“史”作为基础与背景,“论”就有可能成为生动的人的思想,就不再是枯燥、呆板的教条了。

    思路二,以与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著、思想、人物研究相关联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诠释和表述。显然,这一方式具有一定的对比研究的性质。

    目前,现有的教学与研究大都是互不相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块,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又是一块。这一做法不仅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连续性。也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广阔的世界背景上“抠”了出来。

    我们对得“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观念要更开放、更明确,而且应当对它们做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如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有关本体论、历史唯物论的教学中,能够联系对比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辨析他提出“复活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口号,说明为什么在马克思的哲学著作之中虽然没有对本体论的专门论述,但却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没有、或者完全摒弃了本体论,以及卢卡奇关于“马克思从未放弃过用统一的历史辩证的方法去认识存在的本质”的论述,还有他提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问题,等等,这不仅对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至关重要,也是对深入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这一有争议的、高难度学术问题的推进。可以想象,这样的教学必定是引人入胜的,也是有感召力和说服力的。

    思路三,以与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作哲学辨析与研究相关联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诠释和表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把对社会实际的关切作为自己的目的与责任。当代现实社会问题非常广泛,社会正义、生态环境、信仰信念、道德构建……都是与社会上大多数人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当人们必须面对这些问题、并追寻解答时,他们就必然追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若能切实联系这些问题的研究,并把有关的哲学基本原理贯穿进去,空洞说教就有可能转变为紧贴实际的理论指导了。讲授哲学有关原理虽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但联系实际并不只是为原理寻找更多的注脚,而是要从对实际的哲学审视、辨析中,揭示哲学理论更深刻的内涵以及原理对现实的价值与意义。这要求具备较高的哲学理论素养和对社会生活的充分了解,以及恰如其分地运用逻辑分析、知识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哲学理论无疑有其抽象和思辨的一面。但任何哲学的产生及发展却决不可能没有实际的基础与源泉。

    参考文献

    [1]王宏维,哲学教育改革之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教材[M],北京:哲学研究,2000(09):62—65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参考资料[M],北京:学习出版社,第112期

    [3]孙正聿,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N],人民日报,2004—07—22

    相关热词搜索: 断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材 改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