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研究热冷的忽视:当前大学生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

    时间:2020-09-04 07:51: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认为决不能因为研究热点的变化而忽视当前确实存在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多个省市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多元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依然居高不下,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仍旧严重;亚健康症状表现相对集中类同,不同类症状存在相关联现象;不同地区、年级、学科、专业间大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关注度具有差异性。对策建议:因地制宜建立大学生亚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对亚健康状况严重的要实施跟踪监督;加强对学生亚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亚健康预防及基本的调整、干预手段与方法;尽早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联合研究与干预机制,多方合作共同推进亚健康的干预实验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专业、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状况实施相应的干预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中西医与运动相结合的亚健康治疗与干预体系。

    关键词:多元综合分析 大学生 亚健康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107—05

    1 前言

    大多数人认为,大学生亚健康问题研究属炒冷饭,已过了研究热点期,然而我们不禁要探问:问题解决了还是改善了?网上公布的2015年最新健康大数据显示,我国白领阶层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白领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不足3%。据中国社科院《人才发展报告》的统计,近七成人有过劳死的危险,如果中国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在我国,前国家教委于1978年对12.6万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此项调查,发现有40%左右的大学生呈现亚健康状态。由此掀起了国内医学界和教育界等,关注大学生健康的众多专家学者们的研究高潮。然而从2005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湖南、四川等20多个省、直辖市高校大学生亚健康调查研究的49个文献资料数据中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除了1篇文献中低于20%外,均高于 60%,以此推断大学生群体依然存在严重的亚健康问题。这与近些年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相关数据不够理想的现状相呼应。我们认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提高当今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政府、社会及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亚健康的概念界定包含多个范畴,其评价体系是多维的,具有复杂多样的症状表现,因此其形成原因也是多元、复杂的。纵观20多个省市医学、体育工作者对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的一线调查研究结果,可以认为众学者针对各个地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结果存在诸多共性,但从多元视角深入分析却发现,其亚健康主要症状表现、诱因等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旨在通过对20多个省市在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研究为基础,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多元综合分析研究,为当今大学生群体的亚健康教育与干预实践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1)本研究中的学生对象来自于本课题组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项目《健身气功与太极拳对大学生亚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中选取的实验组成员。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以亚健康研究专家王育学教授设计的量表中103项亚健康常见表现的30项为问卷诊断依据,通过三次重复问卷(间隔3周一次),最后选取的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学院等3所高校中愿意参与亚健康干预实验的学生共计82名,其中男生37名,女生45名。(2)从事或涉及过亚健康研究的高校体育教师22名,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医学院等6所高校医务工作人员18名,高校在任辅导员11名,共计51名。

    2.2 研究方法

    (1)学生问卷调查。对参与亚健康干预实验的82名高校学生,发放问卷82份,回收82份,有效率为100%,符合要求。(2)访谈从事或涉过亚健康研究的高校体育教师22名,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和6所高校内医务工作人员18名,高校在任辅导员11名,共计51名。(3)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医学类、体育类杂志相关亚健康研究学术文章49篇,其中有22个省市高校大学生亚健康调查研究论文;通过搜狐网站搜索关于亚健康资料32篇;查阅官方医学资料6篇,医学专业书4本。(4)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对体育老师、辅导员、医生和医务人员等访谈记录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处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状况

    (1)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亚健康症状表现相对集中、类同,不同类症状存在相关联现象;在校大学生亚健康问题还应慎重对待;我们要客观看待大学生的亚健康问题。

    根据我们收集到的文献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校学生发生率在60%以上,小部分地区高校学生在75%以上,仅有1位学者所统计的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率低于20%。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表现出来的症状基本分为三类,即生理(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基本聚集在10多项具体的类同症状上。在亚健康大学生中同时有3项以上症状出现率的高达65%以上,这说明亚健康者常常会同时出现多类亚健康症状,不同类症状存在相互影响与关联。

    然而,以轻度、中度和重度区分亚健康程度的话,轻度人数占大部分,中度次之,重度最低(不超过15%)[2]。在我们访谈时,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和从事过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的教师认为,亚健康是一个较为宽泛和模糊的区间概念,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偶尔出现的亚健康单类症状并不需过于担忧,往往稍加调整,短时内即可恢复,这与成年人或老年人的亚健康有所区别。在我们对同一批学生第一次和隔3周之后第二次的量表测试评价中,就有发生多例明显差异,第一次有亚健康倾向的在第二次测试时消失了,也有学生第一次没有亚健康倾向的第二次却出现了。因此我们认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虽然在量表测试时表现有亚健康倾向,如平时困乏或疲惫、爱睡觉(也类似嗜睡)或失眠等等,但并不能表明他(她)有健康问题,一个新异刺激,一次谈心或简单的心理调整就可改变学生状态,恢复健康活力。

    (2)同一地区相同年级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在不同学科、专业间具有差异性。亚健康的发生率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存在差异。周萍等学者的统计显示,医科学生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这三个维度的分值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文科生则更多表现出抑郁、焦虑和愤怒的心理状态[3]。(见表1、表2)

    数据来源:谢学明,陈哲妮,钟远声.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原因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5月第23卷第3期.

    数据来源:周萍,李红,吴迪,陈景源. 不同群体大学生亚健康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12年第34卷第5期.

    我们在对多份不同学科大学生亚健康各维度的测试评价资料进行统计后,发现医科学生的躯体症状和亚健康状况均值分最高,文科生在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两方面均值分最高。亚健康发生率总体为:医科学生最高,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高。根据多位专家与教师对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结果分析也显示,不同的学科专业学生对健康的关注度存在差别,亚健康发生率也存在差异[3]。

    (3)相同专业、年级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在不同生源地学生间具有差异性。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差异性还表现在相同专业在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根据国内常规划区: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选择代表性省市高校调查研究结果,结合谢学明、周萍等学者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亚健康均值统计结果,认为来自西北地区大学生在躯体症状维度相比与华中和西南地区学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生活习惯维度方面,来自华中地区大学生分值最高,来自华南地区学生表现出更低的分值;心理症状方面,来自西北地区学生在该维度分值最低,华中地区学生则最高[4]。另外,北上广及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学生心理症状方面维度分值比其他地区高,但躯体症状方面维度分值比其他地区低,生活习惯维度方面无明显差异。多名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现出类似的差异性。

    (4)不同年级学生呈现不同特征的亚健康状态。导致亚健康的因素较多,而通常是多种诱因综合作用最终表现为较明显的症状。研究发现大一、二年级亚健康发生率高于大三、四年级,不论那个年级女生亚健康发生率高于男生。调查发现各年级都有导致亚健康的指标偏重。比较而言,大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紧张度偏高,适应性障碍较大,大三年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作息规律易被打破,大四年级学生则主要为就业压力大、外联社交增多、体育锻炼明显缺乏等因素。通过与亚健康专家医生进行访谈也可以发现,从各学校医院的学生就诊率看,就各年级而言无明显差异,女生明显高于男生。但在每年的天气变化阶段,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适应问题,而发展至病态,成为不够健康的几率高年级的学生高[5]。

    总之,不同地区、不同学科、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人群的亚健康状况表现特征存在差异,各具特征。

    3.2 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3.2.1 缺乏科学的健康观,对自身亚健康缺乏足够的认识与关注

    导致亚健康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首先表现在大学生对自身的亚健康不太关注和重视,其次是学生对于亚健康概念、症状等知识缺乏了解。除了医学专业的学生外,普遍对亚健康缺乏认识。从2014年我们对普通学生调查访问的结果看,有90%以上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知道或听说过“亚健康”一词;但就亚健康学生们而言,对自身关注的只有23.2%;对于亚健康概念、症状等知识能基本了解的、对于自身是否存在亚健康状况能认知的只有24.4%(见表3),因此造成奇怪现象——关注健康,但不关注亚健康!对亚健康知识和情况基本了解的学生也偏少。有专家曾针对理工科学生和医科学生的亚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医科女生的亚健康发生率竟成为研究对象中发生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其实结果并不一定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更了解亚健康知识;女生比男生更关注自己的健康。

    3.2.2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偏弱,应对新挑战有较大压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更为激烈;同时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工作、恋爱等等环节迎来更多挑战。由于当今学生们之前接受应试教育,诸多家庭宠儿对社会了解不够,涉世不深。进入大学后,意识到即将面对的真实社会与环境,以及竞争之严峻局势,不得不更加刻苦学习,花更多精力掌握各种应用技能,费更多心思处理人际关系,被迫接受若干应酬,由于缺乏甄别力,也会耗较多时间参与一些不必要的活动等等,因此不免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身心疲惫,进而导致亚健康。这种现象在大一、二、四年级学生中表现的较为突出[2]。

    3.2.3思想观念不够成熟,自控、自制能力欠缺

    大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定型阶段,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对自己的认识也不完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不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认识和理解误区,一旦思想问题出现就会影响身心健康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未能及时反省与纠正的将会恶性循环[3]。一些有心理维度亚健康倾向的学生表现出思想不成熟、看问题不够理性、过于计较等问题;严重心理维度亚健康者会出现心理扭曲、偏激、行为失常等。有的亚健康学生自控、自制能力偏弱,看待问题过于情绪化;有的学生则有抑郁倾向,并伴有失眠、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不愿参加群体活动,对我们组织的亚健康干预活动也不配合等等。这类学生大多是先因为心理亚健康进而成社交维度亚健康再导致躯体维度亚健康。

    3.2.4饮食不合理,生活起居方式不规律

    调查显示,饮食不规律、酗酒、熬夜、沉迷游戏等诸多不良生活恶习严重影响了当今大学生群体的健康。长期睡眠不足及营养不良会使大脑出现供血不足、机体自我调整修复能力下降等不正常的状态,以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最终致使诸多亚健康问题的出现;有些女生为了追求身材,通过节食减肥,结果导致膳食不平衡,摄入的营养不能满足生理需求,从而出现营养不良甚至诱发各种疾病;更有甚者白天睡懒觉,通宵沉迷于网络游戏,作息不规律导致生物钟严重混乱。此外,有些男生吸烟、酗酒,导致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引发呼吸性疾病,或潜在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大学时期仍然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有专家认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起居方式无疑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头号杀手。

    3.2.5缺乏体育锻炼及科学的体育锻炼

    众所周知,长时间不进行身体运动,会导致心肺功能减弱、缺乏活力甚至出现头晕脑胀、精神不振及神经衰弱症等疲劳症状,还有可能出现因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身体机能下降、对环境适应力降低等问题。经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大多会选择宅在宿舍,出门逛街或是去图书馆自习,能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还是不高。多维度亚健康的学生基本无锻炼习惯,也不爱体育锻炼,接受本次亚健康实验研究的学生都属这种情况。此外,很多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等,这样不仅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会出现身体损伤、心肺功能异常、亚健康程度加深等现象。

    3.3 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研究还过多地浮于面层,不够深入,表面看是“饱和”的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目前在高校中,通过常规问卷调查、现状测试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能对某地区某高校某专业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大致描述,但此类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于仅仅停留于面层的亚健康倾向判断上,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与认定。限于研究环境与条件、研究主体与对象等具体原因,对大学生亚健康机理、规律等以及有效的干预实验研究很少。因此,当前的研究总体还存留于表面,也不够深入,近乎“饱和”的调查研究,却没有更深入与突破,表面很好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也许这就是当下的尴尬研究。(2)评价体系和统计数据不统一,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方法与实验研究缺乏规范化。目前,学者们依据世卫组织(WHO)关于第三代监测标准的指标与评价体系而制定的亚健康症状调查表或评价量表,如2000年由中国药学会健康医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亚健康状态调查时采用过的王育学教授等设计的问卷,天津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的亚健康状态自评表,陈晶等的亚健康自评量表(SSS),王琦等的中医体质量表(CCMQ),许军等研制的健康评定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问卷以及结合本地区大学生实际特点自制的若干调查问卷和量表。经对比发现不同量表存在指标与评价差异,并具有不同偏重与指向性,研究数据与评分很难进行横向比较。我们还发现有个别学者在采用上述量表研究时,调查方法与过程均存在科学性、规范性、尺度把握等问题,某些数据与统计结果还有待斟酌,以至同地区、同一类学生数据的评分差异也很大,进而得出不太信服的研究结果。(3)学校各级层面对学生亚健康的关注度、重视不够,实际干预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与措施。我们承认,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已认识到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已在花大力气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关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指示精神,明确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水平为突破口,进而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却忽视相当严峻且与健康水平非常相关的亚健康问题,到目前为止,除了某些专注亚健康研究与治疗的医生与医院,很少有社会机构涉及,以学校层面来关注学生的亚健康问题的几乎没有,对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专业和有效的干预则更少。

    4 对策与建议

    (1)建立大学生亚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在学生中加强亚健康知识宣传,普及亚健康预防及基本的自我调整、干预的手段与方法。大学生亚健康已经是各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建议对高校学生加强亚健康知识的宣传,建立亚健康档案,广泛建立亚健康教育、宣传与监控体系,纳入学校对教师学生的常规健康管理。把对大学生的亚健康教育与干预重心放在大一、大二的低年级段;普及在心理调节、生活规律、锻炼习惯等多方面调整与预防亚健康的手段与方法;多督促大四高年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应对导致学生较大压力的就业方面加大指导与帮助力度。(2)尽早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联合研究与干预机制,对亚健康状况严重的要实施跟踪监督;多方合作,共同推进亚健康的干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当前将大学生亚健康研究的层次深入到形成机理以及个体干预的实验研究极为必要。学校应尽早与相关医疗机构与研究单位建立合作机制,为大学生亚健康研究与干预提供理论指导。在学校内,应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医学治疗、体育锻炼等对本校学生亚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干预实验,对亚健康状况严重的要实施跟踪监督;学校教学教务、学工线、学院、医院及相关部门有职责和义务共同促进科学系统、针对性强、实用有效的干预方法、手段的研究与实施。(3)针对不同地区、专业、生源地、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的不同状况,实施相应的干预手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别的亚健康干预处方。上述研究已说明,不同地区、专业、生源地、性别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呈现不同的亚健康状况,其导致亚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诱因也是不同的,这样的客观存在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机理的亚健康进行相应的干预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别的亚健康干预处方。(4)发挥学校体育作用,利用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等途径,对大学生亚健康人群进行相应的体育活动干预;建立中西医治疗与体育相结合的干预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大部分专家学者提到了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是学生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确实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有效干预手段。我们课题组已从太极拳、健身气功干预大学生亚健康实验中得到了验证。为此,建议各个高校管理部门要重视体育工作,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群体,根据具体症状和轻重程度,制订科学系统的中西医治疗与体育运动干预相结合的干预体系,充分利用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等环节,改善大学生亚健康群体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谢学明,陈哲妮,钟远声.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及原因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272-274.

    [3]周 萍,李 红,吴 迪,陈景源. 不同群体大学生亚健康现状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5):117-120.

    [4] 周 旭,肖元梅,王 超,朱 洁.南昌市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10):1364-1366.

    [5]魏 源.浙江省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6):99-102.

    On the Serious Sub-Health Problems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uo Hongbin1 Li Yongming2(1.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00, China)

    Abstract: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status because of the change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This article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d takes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status in more than 20 provinces and cities as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to do multipl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status. The study finds: the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state remains high, and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problems are still serious; sub-health symptom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not similar symptoms associated phenomenon, and among different areas, grades, subjects,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status and attention are differ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include: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establish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records and into the health management, implementing tracking supervision on the health cond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students’ basic health knowledge propaganda, popularization of sub-health prevention and adjustment; to establish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joint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 to form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o the intervention of sub-health experiment research; to d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professional grade, gender and students groups of different status, 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s to set up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movement of sub-health treatment and intervention system.

    Keywords: multipl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 sub-health countermeasures

    相关热词搜索: 亚健康 忽视 依然 大学生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