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

    时间:2020-09-08 07:56: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已颁布并实施,作为中学生物教师主要来源的地方高师院校不仅要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而且应成为生物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领者,因而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生物科学 人才培养方案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通〔2008〕263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9-02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于2001年7月27日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新的课程标准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对中学生物科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具备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与生命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事物,并能准确把握生物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此外,还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并尊重学生。因此,新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生物学教师和教育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

    这次以实施新课程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有待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虽然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但最全面、最系统提升教师素质的还是教师教育,地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主要面向中学培养生物学教师,其毕业生是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主力军,地方高师院校生物学教师教育是生物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应认真研究如何改革传统的生物学教师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对现有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促进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相适应,并推动和引领生物学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课程体系的调整

    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选取了10个主题,《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将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从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来看,它暨包含了学生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同时又体现了生物科学近年的发展、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及生物与环境这一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但从目前高师院校,特别是地方高师院校的生物科学人才培养方案来看,普遍存在重微观(如分子、细胞、遗传等),轻宏观(如生态、环境、进化等);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多忽视了生物科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很快适应中学生物学的教学。新课改后,要求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有更为宽泛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①改变以往学科专业课程和综合性大学相应的专业大致相同的设置,应更多体现师范特色。如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上,要着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 推行主辅修制,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基础上能够跨系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②增加通识教育课程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的比例,提高理科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③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加一些反应生命科学发展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生命科学史》、《食品营养学》、《食品毒理学》、《饮食营养与健康》等。④选用适合师范生使用的专业教材,而目前基本上是采用与综合性大学相应专业相同的非师范生用的教材。

    二、加强师范教育

    目前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特别是在地方高师院校中普遍存在“学术性”太强,而“师范性”不够,主要表现在不少学校缺乏具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育教师;而且教育专业课程偏低,大多低于15%,甚至有些学校低于10%,而国外教育理论课占总学时的比例,英国为25%,德国为30%,法国为20%。因此,对目前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一方面应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科教育教师,以提高学科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增加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教育类课程应包含教育理论类课、教育技能类课和教育实践类课。其中教育理论类课除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外,还应开设一些如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教师技能类课可开设如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育与心理咨询(辅导)、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辅导等;教师实践能力系列,可包括教学过程、课堂管理、语言与交流技巧和微格教学等。此外还可开设教育工程类课程,如学校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等。

    三、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

    一直以来,限于各校的条件,地方高师院校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为改变这一现象,近年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加强“三性”实验(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自主探索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设计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方面增加实验教学特别是“三性”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建立“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通过科研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并通过这些活动的实施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建立“实训”与“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模式

    改革传统的大四短期集中“实习”教育实践模式,建立“阶段实训” 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常规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模式,并适当延长集中实习时间。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地方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途径和模式。

    “走出去”,即建立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对接的合作教育模式,变“实习”基地为“实训、实习”基地。即在教学论等教育学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直接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现场,听课、观摩、交流、研讨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课堂情景中观摩、体验、感悟新课程教学,主动发现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请进来”,即既聘请有理论造诣的学科教育专家来校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等学术讲座,也应聘请从事基础教育、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学名、优、特教师进入学科教育课堂,进行新课程教学法现场示范、讲解案例,结合教学案例,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并组织学生与这些特聘教师进行研讨交流。

    常规实习即是师范生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到实习基地中学,在专任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为期8-10周的集中教学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师范生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和自己的不足,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顶岗实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师范生实习的方式,即是高年级师范生(一般是大四学生)在学完骨干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中小学实习一个学期,承担原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顶岗实习”一是增加了师范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克服了常规实习时间短、实践机会少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增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识,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三是有利于师范生及早发现问题,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纠正;四是可与在职教师的“置换培训”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国培计划”的顺利实施。

    “教师发展学校”是由美国的霍姆斯小组1986 年在《明天的教师》(Tomorrow’s Teachers)中提出。通过“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融为一体,同时变单纯的“职前教育”为“终身教育”。此外,通过“教师发展学校”可改进师范生的实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促进师范生的专业发展。

    总之,在新一轮生物基础教育改革中,高师院校只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才能使其培养的学生不至成为教育改革被动的适应者,而是成为推动者和引领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胡伟.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改革初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4]钟秉林.高等教育创新与教师教育和师范院校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04(1): 15-16.

    [5]陈时见.教师教育发展与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18-19.

    [6]袁贵仁,檀传宝等.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陆国志,杨兆海. 高师学科教学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0(1): 66-68.

    [8]谢瑶妮.国外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7-22.

    [9]郭晓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我国高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13-17.

    [10]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杨燕平.高师本科生物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对比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徐润林.不同国家高校基础生物学教学的比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5):112-114

    [13]高悌主编.新世纪高师课程的研究与实践[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4]韦艳艳.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5]孟娟. 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

    王芳宇,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系主任、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生物科学 探讨 院校 改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