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智能手机暗藏泄密风险

    时间:2020-09-18 08:00:4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个人隐私安全性一直都是智能手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和无处不在的云服务实际上也在悄悄地泄露着每个人的隐私,隐私问题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打电话、发短信、听音乐、拍照片、收发电子邮件……使用ios、黑莓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然而,智能手机隐私泄露令人堪忧。近来,智能手机市场风波不断,安全与隐私问题将智能手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隐私泄露令人堪忧

    前不久,一条有关丢失iPhone4S的微博在网络上热传,一女生捡到iPhone4S之后,没有物归原主,反而兴致勃勃地玩起自拍,可没料到,此手机的iCloud云服务功能自动将照片同步到了云端的照片流里,然后又同步给了失主。于是,失主发现了此“捡拾者”用iPhoneAS自拍的照片,并将照片上传到了网上。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销量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电池续航能力不足、手机病毒传播迅速、所耗流量过高……系列问题都成为智能手机发展的掣肘之处。而个人隐私安全性直都是智能手机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强大的功能和无处不在的云服务实际上也在悄悄地泄露着每个人的隐私,隐私问题已经成为智能手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前不久,互联网安全服务商TRUSTe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在使用智能手机时最担心隐私信息泄漏,其次是安全问题占26%。据媒体报道,超过半受调查的iPhone和Android手机程序会把用户年龄、性别、位置以至智能手机的独特装置卷标等数据转送给广告商,部分更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严重侵犯个人隐私。

    应用程序是窃密高手

    智能手机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在于安装各式各样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是潜在的“窃密高手”,对机主个人隐私构成威胁。

    2011年4月,两名电脑安全专家发现,苹果公司发布的iOS4版手机操作系统有安全漏洞。该漏洞允许iPhone4手机以秒为单位,收集用户所在地的经纬度数据和时间标记,并将其存储在个未加密保护的文件夹中。随着用户执行“同步”操作,这些信息被复制到个人电脑中。这意味着,只要拿到用户手机和电脑,任何第三方即可获得用户行踪隐私。

    《华尔街日报》安全分析师也曾发现苹果iPhone手机可以“跟踪”用户,同时使用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也有同样“功能”。分析师还发现,即使关闭定位功能,iPhone手机仍在收集用户行踪信息。

    另外,一些应用程序的使用需要获得用户手机隐私信息,包括浏览过的网页内容、通讯录、储存文档等。这些程序可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手机号码和手机特有的序列号以及手机中的其他信息。而信息分析商则可以把所有这些信息汇集成包括手机使用者的身份和兴趣爱好等在内的对推销商品颇有价值的个人消费档案。

    广告驱使收集个人信息

    网络时代广告业追求更强的针对性。智能手机机主的上网习惯、爱好和审美情趣等个人信息对广告业、搜索引擎、零售业等行业都颇具价值。

    网络广告服务商尤其青睐这类信息。他们有专门的服务器,可以收集和整理手机应用程序发送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向消费者定向投放广告,或者为广告主和网络媒体充当中介,最终使企业在数以亿计的消费者中精确定位潜在客户。

    美国英特尔公司实验室和杜克大学2010年10月联合调查发现,30款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中有15款在机主不知情的情况下向一个远程广告服务器发送机主行踪信息,这15款中有7款自动发送识别手机的序列号。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应用程序还向其供应商发送手机号码和序列号。这意味着,除了应用程序供应商以外,其他公司也能够获悉智能手机机主隐私。

    法律盲点难保机主权益

    即使得知个人隐私被采集,手机机主恐怕也难有作为,因为相关法律存在“盲点”。

    机主们不妨查看一下正在使用的手机应用程序,看看是否附有相应的隐私保护条款。如果有这类条款,那么进入手机“设置”选项,调出指定应用程序,点击“关于此程序”选项即可见隐私保护条款。有关隐私保护内容或链接也可能直接出现在屏幕下方。然而,很少有应用程序提供这类隐私保护条款。

    网络隐私安全机构TRUSTeand HarrisInteractive最近研究适用Android和iOS系统的免费应用程序,结果发现,使用率最高的340款免费应用程序中,只有19%包括指向隐私保护条款的链接。网络安全专家特洛伊·H·万农特别警告,下载免费应用程序要格外谨慎。“不少程序开发商收集设备信息并将其存储于第三方服务器,以此构建广告或设备档案。”他说,“几乎所有免费程序都使用广告软件,这样提供免费应用的开发商才能有收入。到底有多少应用程序收集并转发这类‘个人’设备数据以构建广告档案?”

    智能手机机主隐私遭侵犯的问题不容忽视。2011年夏天,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技术与隐私事务小组委员会就此举行听证会。该小组委员会主席艾尔-弗兰肯参议员呼吁,推出可能涉及使用者所在方位的应用程序时,苹果公司和谷歌公司应该附注隐私保护条款。

    即使如此,智能手机使用者的隐私仍然处于险境,因为这样的规定只适用于显示机主方位的应用程序,涉及其他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依然缺乏监管,至于该程序如何分享机主信息更是无从得知。

    专家指出,智能手机在提供通讯和娱乐便利之际,应用程序暗藏陷阱,时刻威胁机主隐私安全,尤应引起消费者的警惕;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厂商更应通过技术创新弥补不足,以免使得高科技产品成为无形中的“告密者”。

    相关热词搜索: 泄密 智能手机 暗藏 风险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