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简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对发展农业的探索

    时间:2020-10-27 08:01: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朱德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他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全党、全国都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和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发展;党和政府要及时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以加快农业发展,鼓励农民脱贫致富。他的这些意见和建议,当时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 朱德;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发展农业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和人大工作。但他也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把发展农业视为国家经济工作的要务之一。朱德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疾苦,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写了不少关于发展农业的报告,并作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指示。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一、全党、全国都要正确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农业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农业状况的好坏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朱德多次号召全党、全国必须重视农业发展。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朱德在考虑国家经济建设时,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于是提出应将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因为农业不仅满足人们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而且为轻工业和重工业提供原材料和市场。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他指出,“粮食生产一定要过关。否则,哪个国家也养活不起我们这么多人。”农业搞得好坏,农民生活状况如何,购买力强弱,这些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部门都要为农业发展作贡献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农业国家,要使农业大力发展,必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57年,针对发展农业问题上的保守思想,朱德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党同志必须提高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领导,加强各部门对农业的支援。他认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发展农业问题上必须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要起带头作用,各级干部要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3、重视农业,保持农、轻、重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

    五十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为鉴戒,制定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关系协调发展的方针。后来,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原因,这一方针没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常常颠倒了关系,往往只注重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针对这一现象,1960年12月,朱德在党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定要重视农业,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必须坚持党中央制定的农、轻、重比例关系协调发展。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资金和市场。工业的发展速度归根到底取决于农业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实际上仍然是按重、轻、农的次序搞建设,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这次一定要转过来。”党中央根据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建议,重新调整了国民经济次序。

    二、全国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副产品和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发展

    1958年4月至1959年8月,朱德走遍了全国的六个大区,了解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1、在优先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做到“地尽其利”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由于片面追求粮食生产的高指标,特别是在“以粮为纲”的口号提出以后,全国出现了忽视农业多种经营的偏向。对此,朱德指出,“在农业方面,既要重视粮食作物生产,又要重视经济作物生产。”

    中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有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不适合粮食生产,只适宜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朱德认为,全国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的地形来决定,看 “适宜于长什么就种什么,不要强求一律”。朱德最早提出了要开发海南岛。他曾三次去那里视察,根据这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特点,提出要种植天然橡胶。这样,既能把农村经济搞活,又有利于农民的致富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到“地尽其利”。

    2、在重点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发展副业生产,做到“人尽其力”

    朱德始终认为,发展副业是农民勤劳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广大农村,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正业(农业)和副业两不误,因为“农民的衣、食、住、行,仅靠农业分点粮食解决不了,一定要靠家庭副业来解决。”在1958年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朱德十分重视实际。经过多次调查研究,他逐渐发现了很多存在的问题。比如,很多地方都把农民的家庭副业视为“资本主义倾向”而加以反对和限制,因而使家庭副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为此,朱德在1962年5月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对家庭副业生产的限制太死,必须解除禁令。我国农村有发展副业生产的历史传统,并且有充足的劳动力,应当十分注重发展副业生产,做到“人尽其力”。否则,不仅会妨碍农民致富,而且也浪费了许多劳动力。

    3、在注重发展国营业的同时,发展集市贸易,做到“物尽其用”

    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农业机械,但它不利于各种日用小商品的流通。朱德认为,集市贸易是国营商业和供销社谁都替代不了的一条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这种有买有卖、买卖自由的集贸市场特别受到农民的欢迎。但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后,农村的自由市场一度被取缔,朱德非常反对这种过火行为。他认为,取消这些集贸市场,会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损失。但是,他也清醒地看到,集市贸易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果不对集贸市场加强监督和管理,很容易出现投机倒把行为,破坏集市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他说,对于集贸市场,一定要做好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以及税收等工作,同时,要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并严格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只有这样,才可以繁荣市场,扩大商品流通,做到“物尽其用”。

    三、党和政府要及时制定和调整农业政策,以加快农业发展

    朱德认为,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还应不断调整和修改一些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以鼓励和支持农业的发展。

    1、采取合作社形式,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为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土改后农民的两重性和两种积极性,趁热打铁地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创造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组织形式,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955年,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为了更好地贯彻农业合作化决议,朱德在会上指出:应该动员省、地、县、区、乡各级党组织,以双倍于土改時的精神和力量,进行农业合作化的工作。必须学会在不同地区、不同问题上贯彻自愿、互惠原则。这充分显示朱德对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拥护与支持。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巨大历史意义,朱德指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胜利,使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下来,使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可靠的保证。”

    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有些人认为,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产生新富农、出现阶级分化,甚至发展资本主义。针对这种思想顾虑,朱德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说,阶级分化是由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决定的,不是由勤劳不勤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根本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并且,只有人民富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这种顾虑是多余的。

    2、实行生产责任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些地区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恢复生产、渡过难关,在农业生产中实行生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后来这些政策却被当作“复辟资本主义”而遭到批判。当时朱德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生产责任制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好办法,而包产到户则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民致富,应该在全国推广。1961年7月,他在给党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中说:农村最主要的问题是“要在农业上实行小段包工制和建立责任制,加快农业建设速度,抽出较多的时间参加手工业和副业生产。”

    3、鼓励农民脱贫致富

    贫困绝对不是社会主义,要使贫穷落后的中国富庶发达起来,要使世代饱受贫困之苦的工农大众富庶起来,如果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不富裕起来,建成社会主义是比较困难的。朱德不论在外出视察工作时,还是在各种会议上,一再强调领导农民勤劳致富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962年3月13日至16日,朱德到武夷山视察时曾指出,“武夷山地区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地,气候也好。自然资源丰富,有木材,有竹子,有茶叶。要注意发展竹、木、茶,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手工业生产,组织销售和收购。要允许种菜地和开小片荒山,使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要实行等价交换,不要侵占农民利益,增加老区人民收入,满足他们生活需要。总之,要让农民富裕起来。”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许多人害怕农民致富,生怕农民富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对此,朱德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农民勤劳致富同建设社会主义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没有农民的富裕,建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在会上发言时仍强调说:“农村将来还是要富的,但不是少数人富,而是集体富,家家富,人人富。”不久他又说:“不要怕农民富,农民没有吃穿,连家都顾不了,哪能建成社会主义?”。

    朱德提出的让农民脱贫致富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朱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成为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朱德主要负责全国的军事和人大工作。但他也非常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并把发展农业视为国家经济工作的要务之一。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搞得如何,农民生活状况如何,他们的购买力如何,这些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践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农业状况的好坏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今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党和国家对于农业发展和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很多政策。由此可见,当时,朱德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在当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徐晓林.朱德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

    [2] 高长武.1956年周恩来、朱德对《论十大关系》的阐释和发挥[J].党的文献,2007.

    [3] 李洪才.朱德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些思考[J].党的文献,1993.

    【作者简介】

    肖 冬(1972—)男,天津人,武警后勤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的创新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朱德 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探索 农业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