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生活,物理生态课堂的智慧源泉

    时间:2020-11-03 07:57: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妙而又神奇的世界中。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它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不断探索和认识的过程;学习物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变生活,造福人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即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教师脑海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应试压力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常常被教师预设的知识目标所垄断,学生往往被淹没在无趣的课堂和繁重的题海中,使得生活中所蕴含的物理,被僵化成一个个机械的知识点和一道道生硬的试题,既束缚了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的美好情感,也影响了学生在对生活问题主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升,更阻碍了他们对学好物理改变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鉴于此,我们更追求一种生态的课堂。

    教育专家对生活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即“生活教育”。结合物理教学,目前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冲破“鸟笼式”的束缚,更好地将物理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源泉和动力,使课堂变得更真实、更开放、更给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课前预习走近生活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是学生走进物理课堂的金钥匙,但许多老师只是在课堂上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对生活经验或体验进行回忆,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处理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但笔者结合实践思考后发现,如果学生先前没有对生活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即使脑海中有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碎片式的记忆,在课堂中还是容易陷入听老师“忽悠”的被动状态。其实课堂之外的时间是学生亲近生活的好时段,教师如能将课前预习课本知识创造性地改为以走进生活为主题的有目的观察和体验,学生不仅乐意去做,而且在课堂上会更自信地主动参与,使新课标所倡导的“问题的探究和能力的提升”,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了。在物质的三态教学中,我做过一次对比分析:甲班,在课堂中直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结果学生只列举到水、铁等一些物质,而举不胜举的在我们身边常见的不同状态的物质没有进入他们的脑海中;乙班,我在课前要求同学“预习”:留心观察生活,把你今天所见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分状态归类列表,下一节物理课准备交流,结果在课堂上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描述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他们的共性后,不同状态物质的特征很快被归纳出来。在梳理初中物理知识时发现,有许多内容在课前预习中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如:观察水的沸腾预习问题,在父母的指导下,用家里的锅子烧水,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听声音,观察气泡的变化),注意安全;光的直线传播预习问题,对着太阳做做手影游戏,想想影子怎么会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特点预习问题,对着镜子做广播操,看看镜中的你成的像有什么特点等等。

    2 情境创设依靠生活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由新课引入、讲授新知、课堂小结、训练巩固等环节组成,虽然教学过程依然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教师不知不觉的就会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的好奇心不强,没有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想学习的欲望。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能力,应该是物理课堂的真实主线。依据这一主线,我将课堂教学流程设置为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拓展这五个环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真正源于生活,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一定会萌发探究学习的欲望。

    一般而言,情境创设是每堂物理课都必备的环节,而依靠生活创设的情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引入。一方面可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另一方面可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创设实验情境,有时还可以在问题情境设置中渗透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压强教学时就可创设这样的情境:生活中我们见过许多尖头物体,如缝衣针、铁钉、图钉、注射的针头等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制成尖头状?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一端削好的铅笔,双手同时压住铅笔的两端,体验双手的感觉,想想感觉为什么不同呢?通过列举生活中这些常见的物体,引发学生的关注,再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疑问,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必然会对现象背后的原因很感兴趣,非常想知道其中的道理,探究的欲望就此形成。又如:在研究大气压强时,可这样创设情境: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气球吹气后会鼓起来,为了使气球不漏气,还要用绳子扎好入口,那同学们见过不扎入口还照样能鼓鼓的气球吗?演示实验,先向玻璃瓶中倒入一些热水,再将热水倒出,用气球套住玻璃瓶口,说,接下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学生们这时瞪大眼睛,注视着气球,当大家看到气球不用扎却真的鼓起来的时候,都地惊呼起来,不由自主的问“为什么呢?”。可见设置与生活经验相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当在学生脑海中产生悬念时,往往是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候,教师应当因时激发。

    3 合作探究解密生活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将在情境设置中遇到的生活问题模拟为一个个探究的活动,紧紧抓住解决生活问题这一主线,遵循一般探究规律,采取先自主后小组合作的方式,组内成员的人人参与、互相合作、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弄清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活动中,教师始终担当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的朋友,更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体验乐趣,从而使学生在自然的课堂中学得轻松且愉快。

    例如,“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知识的教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初看十分简单,因此教材仅用两句话概括“许多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中路径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教材采用陈述的方式给出了两个重点知识:光的传播“规律”和建立光线“模型”。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往往是投影一些图片或做光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的实验,得出结论。在后面的应用中却普遍出现学生只会照本宣科,不能活学活用的现象。原因在于对知识的处理没有从生活出发,没有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失去了解密生活的欲望。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巧妙处理。

    首先提出科学探究的问题。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与光的传播规律有关,早在两千多年前《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的现象并进行了解释,那小孔为什么能成像呢?成像的原理是什么呢?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一支蜡烛、一个有小孔的挡板和一个光屏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像的特点。小孔成像原理的探究活动,既来自生活,又具有探究的价值。

    其次进行合作探究。当学生亲自观察到所成像为倒立的像时,心中充满着好奇。因为好多人第一次看到倒立的像,有的同学把挡板再往后移动又发现像变大了,他们就更激动了,求知欲就更强了。

    接下来教师投影出如图所示的小孔成像的示意图,让学生合作讨论后补上光线,完成光路图。结合画图,建立了光线模型后,学生不仅明白小孔成倒立像的原因,同时理解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整个过程基本由学生自主完成,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动手和建模能力,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意识。在解决疑惑中,学生成功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当然,教师应适时进行点拨与指导,最需要帮助时尽量进行启发和细化引导式帮助。

    4 巩固拓展回归生活

    巩固和拓展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及时做好巩固与拓展工作,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存在现象进行主动了解与探究。然许多老师在运作课堂巩固环节时,往往选取几道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刚刚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一下子被一道道枯燥的试题所击没。如此“培养”学生,能力不强,高分何用?倘若把与生活有关的试题,改成一些讨论式的话题,由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再进行展示,学生既施展了表演才能,又收获了学业成功的喜悦,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在《光的色彩和颜色》学习结束后,出示这样一个情境问题给学生讨论:我们班小丽同学在清晨来校的路上观察到,草上的露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细心的她还发现,它发出的光的颜色因视线方向的改变而不同,你能用所学知识道明其中的原因吗?该题情境来自生活,贴近学生,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涉及到光的色散知识,又涉及色散现象中的不同区域色带颜色不同这一细节,拓展了学生对实验细节的认识。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对生活探究的欲望一定会更强烈,进而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5 关注科技改变生活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教学的目标并不一定要求把学生都培养成为物理学家,但必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对快速发展的时代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物理教学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知识目标,忽视物理学与其它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联系,安排的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导致学生步入社会后感觉到“所学非所用”,面对生疏的岗位不得不从头再来。

    新课标物理课本比较关注物理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就多处涉及物理与科技发展的知识。

    例如:声波碎石、以声消声、太阳能汽车、红外摄像、激光测距、原子钟及风洞模型等。当今社会网络高度普及,海量信息中已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相关的科技应用知识,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与时俱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科技发展的联系,用事例说明物理对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引导学生留意平时杂志或网络中的相关信息,适时布置一些小调查等等。这样,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有益处。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构建初中物理‘生活•生动•生态’课堂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源泉 课堂 物理 生态 智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