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李梅:续秦腔后,倡梨园节

    时间:2020-11-21 08:01:5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梅这段日子忙得不可开交,身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她,在北京的全国两会上,郑重地抛出了近几年来她始终关注和思考的议题,向大会提交了《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和关于设立“梨园节”的两份提案。

    而在前不久刚公布的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各奖项名单中,李梅因“对秦腔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得了组委会特别奖。此前,她还曾在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中以出色的表演和创造获得第15屆和第20届白玉兰主角奖。

    对于这次“白玉兰”花开三度,李梅对记者说,在听到消息时,感到诚惶诚恐。尤其是看到历届“特别奖”获奖者名单时,更是自叹弗如,“无论从艺术造诣上还是从艺经历上,我都与他们差得很远。”

    李梅与“白玉兰”颇有缘分,在她印象中,每次来上海几乎都是为“白玉兰”而来,而且每次都收获满满。她说,“白玉兰奖”无愧于白玉兰的圣洁,它在全国戏曲奖项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代表着公平和公正,我的三次获奖既饱含着上海人民对秦腔艺术的支持,也彰显了上海人的艺术眼界和包容气度。

    李梅说:“这次获得评委会大奖也是对我未来在秦腔阵地上继续坚守的一种激励,提醒我要为秦腔做更多的事情。”

    带着传承使命再出发

    作为一位戏曲演员,李梅三十多年的舞台生涯,可谓硕果累累,已是业界公认的秦腔四大名旦之首、秦腔剧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她不仅“白玉兰”花开三度,而且还是二度“梅花奖”、二度“文华奖”得主。可以说,大小戏剧奖项,她已拿到手软。

    2015年,她走上了“秦腔最高学府”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的岗位,从此,她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秦腔演员,表演艺术家身份之外,更多了一重“艺术管理者”的社会角色,而且显然后一种身份的责任更加重大。

    “秦腔为我带来了这么多荣誉,接下来我该为秦腔做些什么?”

    社会角色转变之后,李梅的思考也随之作出调整——以前更多地关注个人专业上的进步和成长,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回想起来,即便当时在担任副团长、艺术总监的时候,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现在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站位决定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前更大。如果说以前只是在一出戏的小舞台上唱好自己的戏,那么现在必须要放眼秦腔剧种这个大舞台。更广阔的艺术视野和上升到剧种层面的全局意识,是李梅转变社会角色后面临的新课题。

    然而对于李梅来说,她一开始就比一般艺术管理者遇到更特殊的难题——研究院院长的任命无疑在告诉她,你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应该转向后台,应该转向更全局、更宏观的视角。李梅也很清楚这一点。

    但是另一种声音也在对她说,你千万不能做了院长就不唱戏了!你不唱,对秦腔是莫大的损失。而且这些声音清晰可闻,因为它们是通过秦腔粉丝们的一通通电话、一封封来信、一条条微信传递给李梅的真实呼声。

    是放弃专业,一心一意搞管理,还是专业和管理两者兼顾?

    李梅一度为这个问题所困扰,但是,很快,她便在内心作出了明确的抉择。这个抉择里,主要是理性判断的成分,也有无法割舍的情感因素。

    所谓理性选择,李梅的考虑是:只要不脱离舞台,她就能亲耳听到一线的声音,敏锐体察观众的需求。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一年不登台,很多东西就会变得很陌生。

    而在年龄和精力方面,李梅感觉自己完全能胜任舞台、管理两不误的节奏。而且从这几年来的实践发现,兼顾的效果非常好。

    李梅认为白岩松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你能成为一个剧种的领军人物,那么你走得越远,这个剧种就会走得越远;你走到什么高度,这个剧种也会走到什么高度。

    所以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研究院,都可以为秦腔这个剧种做很多事情。再累,李梅也觉得值。

    在做院长后,过去的剧目,李梅依旧演,近两年还新排了几个剧目。但在排演的过程中,李梅发现了很多以前未曾想过的问题,譬如:秦腔的后备之才在哪里?“现在想把接力棒交下去,感觉真的没人能够扛起这面大旗。”李梅忧心忡忡地说。

    戏曲这个行业既需要一定的天赋,又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适当的机遇。天时地利人和,才能成就一名好演员。

    而站在专业引领者、行业领导者的角度,李梅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给学戏曲的孩子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她的做法是,尽可能把戏放在“小梅花团”里面排,为他们排戏的过程实际就是传帮带的过程。“只要是我新创作的角色,配角肯定是这些孩子们,我的B角甚至C角也是他们。”李梅说。

    李梅走的是“以戏带人”“以戏促演”的路子。她认为,作为年轻演员,到舞台上去锤炼是第一重要的,其次是要学会看老师怎么演,然后踏着老师走过的道路去感受和模仿,最后才能创造。

    “要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往上冲。”李梅尽自己的一切可能为秦腔子弟制造机会、打造环境,但她也明白,这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一个人、几部戏的力量所能培养的人才非常有限,更多人才要靠好的机制和政策来孵化。”她坚信。

    拯救秦腔须后续有人

    “戏曲这个行业必须沉下心来,得苦练,不可能速成。从学校毕业后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好多年,才能慢慢地成为一个像样的演员。”李梅坦言戏曲演员的成才周期比较漫长,成功的概率也不大:“我们一拨一百多个孩子,能出来两三个‘还算可以的’都已经很不错了。”

    “目前就陕西省而言,很多地方已经招不来学生了。”李梅觉得这个现状“很可怕”。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老院长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戏曲就像农村做饭的两个锅:前锅做饭,后锅温水。因为两个炉灶是连通着的。但是,严酷的现状是,前锅的水沸腾了,把饭都做好了,后锅的水已经不是热不热的问题,水都快没有了!这怎么可能把秦腔艺术代际传承下去?

    “这是很可怕的。”李梅反复强调。

    人才兴,事业才能兴。人才匮乏,是秦腔事业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现在许多孩子宁可学影视、学歌舞,都不愿学戏。李梅回忆自己1980年考戏曲研究院的时候,几万名考生最终录取100个孩子,可以说是数百挑一。

    但是现在同样招100个孩子,也就三四百人考。说得夸张点,只要胳膊腿完整、脑袋瓜子健全、嗓子还差不多,就能来,基本不可能再去甄别什么音乐素养、艺术灵性……而过去招生,胳膊腿都得拿尺子量,不夠尺寸都不行!

    当然当时戏曲研究院招生还是“带指标”的,你考上了,毕业以后就能“入事业编制”,但现在由于压缩编制,现有人员都已经减少了四成,哪里还有新人的位子?2012年招进来的一批孩子,2017年就毕业了,但到今年还解决不了编制问题。

    虽然国家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些利好的政策,但对秦腔这类行业也有卡脖子的政策,“一刀切”把现有的演职人员都切掉不少,就不可能有多余的指标去寻找和培养后备人才。

    李梅为此一直在奔走呼吁,这些孩子正在成长,正在面临各种选择的时候,如果这个行业本身的各种“吸引力”都在不断被人为销蚀,那么也无怪乎很多孩子只能选择放弃这个职业、这个行业。

    “省戏曲研究院都面临这样的困境,那么地县院团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很多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这是非常严峻的。”李梅说。

    整个陕西省现有的保留下来的剧种只有二十五六个,而正规的教学机构在教的只有五六个剧种,这也就意味着还有二十个剧种散落在民间,有的甚至只有一两个传人,而且都是老艺人,如果他们离开了我们,那么也就意味着那些剧种离开了我们,或许未来只能在博物馆里再见了。

    李梅以前还做过人大代表,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在各种相关会议上呼吁国家或地方制定出台对传统戏曲的具体保障政策。去年两会李梅的提案是《拯救濒临灭亡剧种》,今年的提案是《加大后继人才培养力度 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

    她建议要加强专业戏曲学校建设,构建从启蒙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人才梯次型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演出经验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应当深化校团合作长效机制,建立校团共招机制,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委培等途径,促进专业与职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戏曲创作表演过程对接,坚持“以演带学、以学促演、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拓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效益。

    以梨园节提升行业信心

    今年两会上李梅的另一个提案是《关于设立“梨园节”的提案》。

    她提到,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充分运用文艺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崇高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中国戏曲艺术从诞生至今始终将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表达内容。无论是大城市设备先进灯火辉煌的专业剧场,还是基层农村露天搭起的简易舞台,戏曲的“高台教化”从未缺席。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戏曲艺术工作者的劳动得到进一步认可。

    我国戏曲创作生产活跃,内容形式丰富,风格手法多样,涌现了一大批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和表演人才,呈现出百花竞放、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广大戏曲工作者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交往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为戏曲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内在动力、广阔空间。

    “梨园弟子”最早并非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精通音律,喜欢音乐,尤其欣赏清雅的《法曲》,遂挑选了三百名乐工在皇宫的梨园中专门教其演奏《法曲》,唐玄宗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的由来。

    后来,人们就把乐工通称“梨园弟子”,刘禹锡诗句“梨园弟子清词来,琼枝未识魂空断”中的“梨园弟子”指的就是一般乐工。随着时代的前进,“梨园弟子”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元末明初高则诚的《琵琶记》中有一句开场白“今日梨园子弟,唱演琵琶记”。可知当时这一词已经不指演奏乐器的乐工,而是指戏曲演员了。此后,这个称呼一直被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李梅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括戏曲演员在内的许多文化、艺术门类的工作人员,被统称为“文艺工作者”,但是围绕戏曲开展的各类文艺节目大都会冠以“梨园”之称。例如,璀璨梨园、梨园春等。戏曲艺术工作者都有浓浓的“梨园”情节。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戏曲从业人员,“梨园节”的设立,可以进一步调动广大戏曲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加强行业自律,做德艺双馨的梨园子弟。“梨园节”的设立,也可以进一步宣传、提高青年一代对“梨园”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相关热词搜索: 秦腔 梨园 李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