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理性看待我国的政治制度

    时间:2021-01-25 07:59: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什么是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制约人们政治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政治制度由国家制定,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价值取向,统治阶级藉此来约束政府和公民的政治行为。

    广义地说,作为政治生活的行为准则,中国政治制度的政治要素主要有五个部分: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党的政策以及非正式制度(散布于公民及政府中的影响政治生活的各种“潜规则”)。

    政治制度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换言之,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看,政治制度是因变量而非自变量,它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人类政治发展史的普遍规律来看,决定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治制度的主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地理环境、意识形态和社会精英集团的性质等,在现今的全球化时代,还应当包括国际政治的格局。毫无疑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1949年中国共产党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确定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至今,它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这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大都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乱”的时期,原先确立的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或形同虚设;第三阶段是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在这一时期,不仅文化大革命前的政治制度框架得到恢复,而且随着现实的需要得以进一步完善,并逐渐定型。在众多的政治制度中,“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团体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国家政权制度,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其他政治制度的基础。

    我国政治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

    成功的政治制度不仅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而且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即能够适应和推动本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也包括了对人类的进步作出本国应有的贡献。由于各国的国情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政治制度适应本国国情,也包含着适应本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情,即政治制度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通过改革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具体来讲,衡量我国政治制度是否成功,起码要坚持五个标准:一看能否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二看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和效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看能否实现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四看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过上更有尊严、更富裕、更幸福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看是否具有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从上述标准看,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成功呢?

    尽管我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断受到国外一些人士的非议,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各国政治制度成败的标准。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总体上是成功的。

    我国的政治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保证和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持续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GDP达到39.7万亿元(相当于6.05万亿美元),超过从1968年以来保持了42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04年,我国GDP只有1.6万亿美元,大概相当于日本的百分之三十几,但是,只用6年时间就超过日本,为世界惊叹!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9.2%的增速。2010年,在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国GDP实现了10.3%的增速,中国被称为全球经济引擎。

    面对中国创造的世界经济奇迹,一些不赞成中国政治制度的人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得益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事实,使得“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政治制度”成为国外一些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我国政治制度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在抗震救灾、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表现,充分体现出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活力。

    我国的政治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战后,世界由40多个国家分裂为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是少有的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功而没有分裂的非西方大国。我国政治制度从总体上保证了有序的政治参与,较好地实现了民主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我国的政治制度维护了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1952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62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919元;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600美元。

    我国的政治制度不封闭、不保守、不僵化,能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体现出较强的自我完善能力和适应性。

    实践证明,中国政治制度是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符合中国国情的,总体上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成功的。

    中国政治制度面临的挑战

    在肯定我国政治制度“总体适应我国国情”、“是成功”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政治制度面对的诸多挑战及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政治制度也必然带有一些与初级阶段相联系、不很完善、不很成熟的特征。

    这些问题主要有:其一,国家权力的地方利益化情况显现,压力性体制及增压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压力体制是用来描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并解释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领导状况的。政治增压机制是指政治各层级之间会出现增压现象,就中国政治而言,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政治运作中自下而上的增压机制;二是自上而下施加的压力以非暴力的方式直接由民众向压力的起点即中央反弹。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在增大。分税制的实施与压力型体制的存在,一方面让各级政府成为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另一方面导致中央的政治权威被消解。

    其二,随着各级政府成为地方利益化的主体,相应的各级政府领导人的自利化倾向日益明显。

    其三,权力资本化趋势更为明显,经济强势集团对国家政治非制度性影响加强,社会大众的政治影响力持续低迷。

    其四,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不能适应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

    向民主政治的转型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如何改变政治增压机制,增强政治的有效性是当前一个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就目前的政治生态而言,应以县级政权改革为突破口,其目标就是在地方自治原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县级政权主要向县域居民负责的转变,这是县域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城乡社会关系的需要,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

    地方自治原则建立的县域政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重新对县政领导进行政治定位,建立县域政治的关键是建立政治授权程序,使县政领导获得实在的政治授权,同时让他们负起刚性的政治责任。其二,充分发挥地方政治精英对地方政治的主导作用,改革目前县级政权的异地为官和任期制度。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制度 看待 理性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