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帝王金玉玺印捃略

    时间:2021-02-05 08:02: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史书上对玺印的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据考,《周礼》一书中前后三次提到“玺”和“玺节”:地官司步条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人之”,掌节条下有“货贿用玺节”的话。郑玄注:“玺节者,今之印章也”。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嫩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郑玄注:“玺者,印也。既褐书椾其数量,又以印封之”。这三处提到的玺或玺节,都是起凭信作用的。

    战国官印一般称鈴,三晋地区作蜍、氽,而秦作璽。秦以后,作为古体玺的鈴、妳、氽均废,统一为玺。除了文字统一外,秦还规定只有帝、后印才可以称玺,其余只能称印。此说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后,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汉仍秦制,但王印亦称玺。唐中期以后,帝后印一般亦不复称玺,唯明清“钦文之玺”才自名为玺。

    下面介绍笔者所见秦以后带“玺”的印章。

    一、皇帝信玺

    封泥,边长2.3 x 2.3厘米,《封泥考略》有著录,现流至日本。(图一) “皇帝信玺”是汉帝六玺之一。《汉旧仪》:皇帝六玺,曰“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汉皇帝六玺不是某一位皇帝的印章,而是汉王朝世世传授的御玺,该封泥所对应之印章之镌刻时间,只能在高祖即帝位之初,而不可能在其他时期。尽管它不是金质或者玉质的印章,而只是一块胶泥,但是其价值却不可估量。

    二、皇后之玺

    它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1968年陕西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高2厘米,边长2.8 x 2.8厘米,重33克。采用珍贵的和阗玉制成。螭虎钮,四侧刻云纹,印面阴刻篆体“皇后之玺”四字。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故可能是吕后用印。(图二)

    据《汉旧仪》,帝后之玺为金质,此为玉制,故笔者认为,这方玺印当为殉葬品。

    三、淮阳王玺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边长2.3x2.3厘米,覆斗钮,玉制。(图三)

    西汉被封为淮阳王的共有三系5人:一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刘友,《汉书,诸侯王表》赵幽王友条下注:“十一年三月丙寅,立淮阳王,二年徙赵;十四年,高后七年,自杀。”另一个是文帝之子刘武,《汉书,诸侯王表》梁孝王武条下注:文帝二年,“二月乙卯,立为代王,三年,徙为淮阳王,十年徙梁,三十五年薨。”第三位是宣帝之子刘钦。《汉书·诸侯王表》载,刘钦于宣帝元康三年立为淮阳王,传三世,王莽时国除。如上所述,淮阳王刘友是在高祖十一至十二年。汉高祖时期的印章均有界格,而“淮阳王玺”无,所以可以肯定该印不是刘友之印。鉴于此印文字方正宽博,具武帝之后印章的特点,故当属刘钦一系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印应为殉葬品,非实用之物。因为据《汉旧仪》,西汉诸侯王的印章为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刻“某王之玺”。淮阳王玺印文篆刻与记载相同,但是质地、钮式异乎记载,当属死后仿制的殉葬印。在汉代,使用官印一般是不能殉葬的(只有皇太后、太皇太后、特别的宠臣例外),世袭者需世代相传,普通官印离任时需要移交或者上缴。考虑到汉代方可使用官印以殉葬的风气盛行,断此“淮阳王玺”印为冥器。

    四、文帝行玺

    现藏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高1.8厘米,边长3.1厘米,重148.5克。(图四)

    金印铸造成型,阴刻白文篆书,盘龙形印钮。印文为“文帝行玺”四字,字形平正,以田字格加以分隔,更显端方古朴,匀称严谨;笔划坚挺,有肃穆之气。龙钮作盘旋状,龙首稍许突出在金印一角之外,似在潜伏中正积蓄全身的力量,意欲腾飞出击,龙体雕刻刚健,充满了生命力。

    南越是古越人的一支,秦汉时分布在今广东省一带,其首领赵佗趁秦末战乱时自立为王。汉初接受朝廷封号,吕后称制时僭越帝号,称南越武帝,此后与汉朝时和时战,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为汉军所灭。此印主人赵昧,是南越第二代皇帝。此件金印是目前发现的西汉金印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唯一一件南越皇帝印玺,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五、广陵王玺

    1981年2月,甘泉公社老山大队新庄生产队社员陶秀华农田里千活时,忽然发现一个亮闪闪的东西,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是一枚带把子的“图章”。沾上印泥一盖,印出来的字清清楚楚地显现出“广陵王玺”几个字,夫妻俩随即上交了“王玺”。

    广陵王玺为东汉时期玺印,金质,方形,龟钮。印面2.375 x 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重122.87克。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图五)

    由于该墓随葬品中的铜雁足灯镌有“山阳邸铜燕足长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铭文,知墓葬时代为东汉早期。鉴于光武帝第九子刘荆受封为广陵王之前曾受封为山阳王,故推断该墓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一年之后,在该墓附近的废土中偶然发现广陵王玺金印,墓主人为刘荆被确定无疑。

    附注:关于金印

    此前,汉代诸侯王的玺印只发现有汉朝中央政府赐予边疆民族的“滇王金印”和“匈奴王印”。而汉朝王族刘姓的玺印迄今只发现广陵王玺一枚。同时,该印的发现也结束了一宗在日本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争论。

    1784年春, 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枚金印。金印为蛇钮,印面方形,边长2.3厘米,阴刻“汉委奴国王”5个篆体汉字。(图六)

    据《后汉书》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所以历史学家也据认为,这颗金印应该来自中国。

    但从发现之日起,关于该印真实性的怀疑便从未停止过。直到1981年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在印面尺寸、印面鱼子纹饰、篆体风格等诸多相同因素的印证下,终于使人们完全相信两千多年前以“汉委奴国王”金印为代表的信物早已在中日之间流传。

    另有晋“关中侯印”金印,通高2.1厘米,边长2.4厘米,重125克。1957年长沙陈家大山20号墓出土,现存湖南省博物馆。(图七)

    关中侯为官爵名,按照西汉时期的官职制度,侯就有自己的食邑,即几百户侯到万户侯。到三国时期,情况就不同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建安二十年(215年)冬十月,始记名号爵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五等, 以赏军功”。裴松之注引《魏书》曰:“置名号侯爵十八级,

    关中侯十七级,皆金印紫绶,又置关内侯爵十六级,铜印龟纽墨绶……皆不食租,与旧列关内侯凡六等。臣松之以为今虚封盖自此始”。此印为黄金制品,印座方形,龟纽,龟首上扬,背上有龟甲,腹下掏空,印面白文篆书四字“关中侯印”,刻工刚劲。从印的质地、形制等方面看,与史书记载相符。

    六、滇王之印

    1956年由云南出土,金质,蟠蛇纽,蛇背有鳞纹,蛇首昂首向右上方。印面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厘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纽和印身是分别铸成后焊接起来的。文乃凿成,笔划两边的凿痕犹可辨识,篆书,白文四字,曰“滇王之印”,现藏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图八)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时在此设置益州郡,将其纳入版图。此印的出土,印证了《史记》中的记载和古滇国的存在,成为古滇王国的象征。

    七、朔宁王太后玺

    金质印章,方形,龟钮,铸白文篆书“朔宁王太后玺”。1954年陕西宁强阳平关出土,现藏重庆市博物馆。(图九)

    朔宁王是东汉初建武七年割据政权首领公孙述封给另一个割据政权首领隗嚣的王号,所以断定此印为东汉初年,据此知东汉太后亦可称“玺”。八、 成都前蜀高祖王建谥宝玺

    1940年秋,原天成铁路局因抚琴台土堆高大,遂在抚琴台下挖掘防空洞。在抚琴台的西北角挖筑防空洞有4米多时,发现了一堵砖墙。四川大学史学系教授、考古学家冯汉骥认为可能是一座墓葬。1942年,开始了永陵墓的第一期发掘。在清理后室时发掘出了王建的石像、玉册、哀册、谥册、谥宝等文物,谥宝上面刻有“高祖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谥宝”14个字,证明了是唐末五代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图十)

    九、后世称玺的印章

    除明清有“钦文之玺”外,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太平玉玺”(图十一)和幼天王洪天贵的“幼主玉玺”曾称玺。这两方印为同治三年六月天京失陷时落人清军之手,后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作为重要缴获物上缴朝廷。

    为曾氏所获得还有一方刻有“太平天国万岁金玺”的洪秀全金印,此印被清军机处满章京萨隆阿盗出,熔化为金条,已不可见。

    十、伪玺

    伪印首先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秦始皇传国玉玺见于《史记》,当有其物。据传,该印材质为蓝田玉,螭虎钮,印文为丞相李斯所书,上镌“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或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秦朝覆灭,该印为汉所得,并被汉定为传国玺,世代相传。不幸此印在东汉末年丢失,自此再无人见过它。正因为如此,世间流传着不少于十余方“始皇玉玺”,其中一方现藏故宫博物院。(图十二)

    考该印印文为虫鸟篆,过分盘曲奇诡,不是秦统一文字后所推行的标准小篆,与《史记》所载李斯篆文的字形不符,反多类道家符篆文字,应为明代以后的伪作。另外,该印为方形,覆斗钮,而不是《史记》所载的螭虎钮。据考,此印表皮剥落露出其材质竟然为陶制,其必伪无疑。

    台湾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方秦始皇传国玉玺。

    据传,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人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宋朝建立后,一农民在李从珂的废墟中找到这个玉玺,献给宋。最后,到了金,然后到了元,被元顺帝带到北元。皇太极灭北元,得到了玉玺,传到民国。现在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次有“荆王之玺”、“梁王后玺”两方。

    “荆王之玺”,印面2.6x2.7厘米,通高2.3厘米。清官旧藏。(图十三)

    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侧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

    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军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这方印章当为明代伪造之汉初封王玺印。《秦汉印统》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清官内府,皆当系托名之作。

    粱王后玺(图十四),也为玉质,印文篆书阴刻“粱王后玺”四字。风格为秦田字格,但是篆书为汉缪篆。且文字布局欠妥,笔画羸弱,尖头鼠尾,“后”字撇画向左屈伸,与前面的皇后之玺相比差别太大,一眼便知其伪。 十一、明清以后的帝王之玺印

    明清以后帝王玺印及印迹均较多,值得一提的是明崇祯皇帝的御押。

    崇祯帝御押,青玉质,蹲龙钮、长方形玺,体积硕大,面宽9厘米,长11厘米,通高11厘米,钮高6厘米。罗福颐《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收录。(图十五)

    崇祯御押印文一反使用篆书的传统,使用草书阳文,文字的内容不易释读。有释“国主由俭”(胡寄樵《崇祯御押试解》,原载《安庆日报》2003年7月26日,《新华文摘》2003年12月转载,《中国文物报》、《书法报》先后刊载),或释“主武盛国”或“由俭,主武盛国”(郭年芳《崇祯御押解读及其他》,《书法导报》2009年2月25日),颇具争议。到底是什么,读者不妨也试着解读一下。

    相关热词搜索: 帝王 金玉 玺印捃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