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浅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性化管理模式

    时间:2021-02-09 07:58: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高等国民教育序列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发展。21世纪,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当今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熟练掌握有一门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也已成为国家最为宝贵的战略物资。高职院校作为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人才高度存在性知识型单位。如何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本文结合自身特点,以高职院校为视角,探讨构建人性化管理模式,并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维和意见。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高职院校;以人为本

    1人性化管理内涵的界定

    在高等院校日常化管理过程中,过去我们习惯于强制、命令的要求已越发难以适应现在高校科学化发展的要求。目前社会上、教育界对于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与日俱增。换言之,传统行政命令式的以岗位、级别为约束力,采用强制手段进行刚性的集体化、半军事化性质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以行政强制威权的权威也已然式微。

    1.1以人为本的内在动力

    所谓人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科学性,又规范了管理的基准。人性化管理,讲求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以提高人的思维情操和道德境界为工作要点与核心。把满足人的内心与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管理目标。因此,不依靠上级发号施令,不依靠权威的约束来影响人、塑造人即是人性化管理的最大特点。传统的管理方式,依据的是条条框框的束缚,时代稍有变化,其条条框框便显得力有不逮,无法适应。而且传统的行政式命令,往往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被压迫感,抑制了思想、压抑了思维自由的蔓延于发展。无法将人的创造性与潜在动力激发出来,无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力量。相较之下,人性化管理就更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1.2以文化为导向的动力

    人性化管理的精髓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观念,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下实现管理的目的。以人为本的管理,首要就是要形成行为组织集体一个共通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并依据这个共通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并在其感召下实现对人的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就是要求人性化管理从制度上的管人与管事,提升到思想与文化层面上来。由被动的管理,升华为内涵式的管理。从过去的被我管、我被管,逐步提升到我要管、我来管,在一个组织体系内形成一种群体的力量,使组织中所有人都受到这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观的感召,随时体味到这种氛围,并自发的向外在延伸,实现刚性管理所鞭长莫及、无法发挥的作用。

    2高职院校引入人性化管理的原因分析

    据了解,我国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仍沿用制度与框架相结合的刚性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上呈现一个正三角形的塔形结构,每个层级有一个责任人,一级对一级负责,讲究的是负责制、责任制。讲求的是追责与问责。强调的不是防与控的结合,而是监督与防范。严重缺乏自由度。

    2.1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的人性化管理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往往仍旧沿袭传统的威权主义,以各种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为准绳,行政命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诚然这一模式,在对职业教育方面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学 校办学秩序的稳定。但传统刚性管理模式生存土壤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以往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主要是走的中专途径,其生源质量、培养目标与今日相比大相径庭。过去的学生就业压力不大,在校园里追求理想与人生。对其而言,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出来当工人,其理想性因素更重。而今天高职教育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但今天的80、90后大学生们已没有了过去大学生“天之骄子”的荣誉感、使命感。高昂的学费、学业的压力、就业的竞争无一不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几座大山。同过去的学生单纯的读书、学习相比,今天的大学生无疑使背负着三座大山在前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有成型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体系。然而这一体系有属于初步成型阶段,其各个方面还极容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变化性和可塑性。

    他们的个性化更强,注重个性的展现同时他们的维权意识、反权威意识、个性化标签更明显。他们不再是按照学校制定的种种条条框框下安安心心的做顺民。随着朱镕基总理教育产业化的振臂一呼,产业化、市场化愈发植根人心,对学生而言,缴纳高昂的学费来接受教育,付费市场的意识越来越浓厚。他们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服务。譬如:开设个性化课堂、自我设计寝室、热水器进校园、饮水机进寝室、wifi进公寓等要求。作为学校,一方面会毋庸置疑的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学生生活条件而努力;但另一方面,这些努力在进展程度和效果上,始终多多少少的与学生的期许存在着沟壑。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就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每一个学生为一个个平等的客体,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

    来自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其专业化、工作一线化、工作实用性强、能吃苦、易上手等自身特点,他们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实训、实习的需求更为紧迫和强烈,从教学时段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每学期的实训时段普遍达到了4-6个教学周次,而普通本科院校仅1-2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方便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平台,并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进工厂、去工地、到大项目、大工程上去看看、去试试、去学习、去实践,做到学以致用。以为了学生的成才,为了学生的未来,是我们教育管理工作的原点与归宿,并在次基础上结合各地的实情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满足学生正当、合理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

    3高职院校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方针

    人性化管理,即强调通过引导调动并激发对象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达到管理目标,这一内在精神体现了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理念的一致性 。人性化管理符合当前90后甚至95后大学生主体群体的价值需求,也契合了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高校教师的心理需求,而且对于锻造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诉求、价值取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1以自我管理实现人性化管理

    自我管理是以被管理者个体本身,出于自觉、自省、自悟而产生的自发更正并改善自己做法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注重挖掘被管理者自身的潜力,调动并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高职院校人性化管理基础就是力图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自我管理。对教师而言,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而教学则又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一节课都有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这些课完善课提高的地方,又往往是旁人无法察觉的细节末梢之处,只有教师自己慢慢体会与觉察。因此就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点一滴的提升。同样,学生的自我管理里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虽然在校园里学生作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其改善与提高貌似微乎其微。但就整个学生群体而言则能做到集腋成裘。总之,通过构建自主管理平台,使他们产生浓厚的价值认同感,共同参与,激发其内在驱动力。既满足管理对象的发展需求,也提高了师生对管理决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3.2确立沟通激励机制,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

    高校教师是一个知识层面较高的群体,学校除了保障教师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更多的惠及到教师的合理需求。知识分子多不患寡而患不均,较其他职业相比更看重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围绕如何增强教师对所属院校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来做文章。

    因此,人性化管理提倡以情动人、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潜在的价值认同与共同的文化理念,形成趋同的集体价值观,满并足高职院校员工高层次的需要,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满足人的需要是激励机制的核心 。

    4总结

    人性化管理更着眼于人的社会与情感诉求,以实现人的自我管理,激发人的内在驱动力为目标实现管理对象的促进发展。而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与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实现人性化管理对院校自身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白同平.国内大专院校文化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冀学锋.现代高校德育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孙鹤娟.高等院校文化管理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1.5版

    作者简介

    潘  浩(1986~ ),男,汉,四川泸州,助教,本科,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陈飞宇(1980—),男,汉,重庆,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学风及学生教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