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基于实践能力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及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1-02-17 07:56: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汲取国内外同行近年在本领域研究的成果结合我校本专业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多维度分析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设计出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的课程体系,继而从三个维度提出了校事(企)合作育人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等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或途径。

    关键词:实践能力;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体系构建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7.07.071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分析

    1.专业界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最早诞生于美国,主要是“非政府部门管理”、“第三部门管理” 等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一般在大学的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设相关的课程,或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1]。如Syracuse University(Maxwell)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设置在Maxwell学院,Indiana University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和环境事务学院。美国约翰- 霍布金斯大学的设立的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等服务机构。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世纪80年代由中山大学率先引进,教育部在1997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设立,该专业培养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98年东大和云大首次进行招生,到目前有600多所院校开设此专业。教育部2012年重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012版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增加,将文化、公用行业纳入范畴,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公共事业范畴。而我们的视角应放在发达国家理论和实践并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界定,以便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2.专业方向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院校众多,根据各院校的文化积淀,学科特色、办学特色等培养方向有所差异。综合分析有几大方向,一是根据现有专业基础建立的,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中山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方向),陕西师范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东北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二是根据教育部目录改建专业名称建立的,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改为公共事业管理,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改为公共事业管理等。三是申请申报设立的新专业。这类院校一般为地方省属院校,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而申报确立的,如西安财经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事业管理方向)等。四是没有明确专业方向的院校如西北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等。更多的是在积极探索之中。

    二、实践教学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师资不足。一般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要么是从其他专业转换调剂而来,半路出家,要么是招聘录用行政管理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没有真正的科班出身,究其原因是国家研究生教育目录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他们由于没有或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和经验,又因各种现实原因而缺乏到实际部门锻炼的积极性,所以教学中很难落实实践教学任务。

    2.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兴趣。在学校教学过程中遵循传统的教授方式,没有或很少针对现在社会环境及学生发生的变化采取多途径、多方法的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少,缺乏对课堂的兴趣。

    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的必需能力,各开设院校都能够重视实践环节,总课时也能达到30%左右,但是在实现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践环节配套措施不健全,缺乏连贯性,以及学生实验实训缺乏主动性等原因只能更多的采用参观、认知、讲座等形式完成,从而难以实现培养方案的要求。

    4.实验实训条件不完善。在二十年时间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数量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各院校或投资方因办学理念、发展的重点等原因未给予该专业足够的重视,因而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体系,在教受的过程中主要以认知,参观,校内实训等方式开展,建立校企合作,但合作局限于表面。

    三、以文化事业管理方向为例的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设计

    各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由于其院校背景不同、培养目标不同、特色不同,以及师资结构等的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完全相同[2]。而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文化事业管理为发展方向来看,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按照特色发展、创新教育、能力应用、就业明确进行设置。

    (1)公共通识课

    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思维、自我学习等基本素质培养。开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形势政策、大学语文、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公共礼仪、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SYB培训等课程,占总学时的20%左右。

    (2)专业基础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把握好“特色”与“底色”的关系,而专业基础课应该成为该专业的“底色”。根据公共管理学科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两级平台课程,结合财经类院校且有较好的文化事业资源底蕴的特征选择文化事业管理方向定位,其专业基础课主要有: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3]。该模块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能力,要培养学生认知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意识和能力。占总学时的20%左右。

    (3)专业核心方向课

    本课程模块为本专业特色和方向,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执行能力、适应能力等实务操作能力。开设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学、管理心理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资源学,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创意策划、文化产业学等课程。占总学时的30%左右。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向明确,具有实用技能专业性人才必须要通过完整的实践体系完成,主要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构成。占总学时的33%左右。

    实践教学环节体系。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专业认知+社会实践+软件模拟+顶岗实习”的一套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在大一大二通过专业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假期社会调研等实践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大二、大三通过参加竞赛类项目和校内电子政务实训室、人力资源实验室等进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大四通过校企合作签订省市文投集团、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会等进行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适岗能力和就业能力。

    课程实践模块能力培养。通过培养方案中明确专业课实践课时培养学生的各种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实现。如开设课程有实践课时的课程分别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8学时,公共危机管理12学时,管理心理学6学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6学时,公共事业管理6学时,文化资源学4学时,文化事业管理6学时,文化市场管理8学时,文化产业学4学时,文化品牌学4学时等,这类单门课程实践环节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不同实践能力,最终共同构成公共事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学方法的变革日新月异,应结合本专业特点采取多途径、多手段的教学方法进行能力的综合培养。

    (1)项目化教学法。目前很多公共会展、文体、演艺等都是以项目进行运作的。通过项目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各项能力运用,如组织领导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案策划能力、营销推广能力、解实际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4]。本方法切实将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以提高。如文化项目策划等课程。

    (2)情景模拟法。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培养要求采取与社会实际相似的环境进行模拟演练,要求学生发现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评其素养和能力。具体如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中实践能力的实现。

    (3)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引用国内外经典案例,更主要通过校企(事)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事)业真实案例、典型案例,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公共事业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市政学等课程实踐。

    (4)实地考察法。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地考察,参观学习,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学、市政学等课程实践。

    (5)角色转换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单向性传授转换为教学内容感兴趣的角色,主动去体验、思考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情感和认知的体验;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让管理者与管理对象角色互换,一部分学生扮演管理者,一部分扮演管理对象,下次角色对调,以提升管理的有效性、针对性、可行性。如文化事业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社区管理等课程实践。

    四、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三维模式

    1.校企(事)合作育人模式

    应用型院校首先培养的是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应用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上。要深入挖掘企(事)业的用人要求,加大和企业合作,建立实施以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平台,校企(事)导师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培养目标明确,能力卓越的应用型人才。

    (1)建立足够的实习实训基地。

    先后与市公用事业局、市文化局、省市广电局、省市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县文体广局、民营文化事业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西咸新区管委会等下属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曲江西安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的一些大型文化产业企业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协议。

    (2)深化校企(事)合作,了解行业需求。

    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行业用人标准,不断深化校企(事)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将企业的需求和学校的培养有机结合,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调整实践教学方案,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解决单位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二重矛盾。

    (3)校企(事)对接,共建实训平台

    校企对接、共建实训平台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人才储备选择。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更多的企业将孵化基地放在高校,这必然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土壤。如与相关单位建立的校园平台、与文化产业企业建立的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

    (4)实施双导师制

    教师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高水平的导师是学生能力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将校内导师和企(事)业导师(聘请20多位校外文化事业企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校内导师负责理论学习,企业导师负责校外社会调研、专业实践、顶岗实习等,通过两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共同提高。

    2.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未来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创新欲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根据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学校给予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和感受,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在培养方案中将创业学、创业模拟与实践、SYB培训等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

    (2)以竞赛带动创新创业

    建立新型的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以参加竞赛为驱动,培养能力为主线,贯穿意识为核心的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进行以赛带练,通过大赛推动专业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意识与实践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 等竞赛活动。

    3.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以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取代单纯的记忆性或思维型学习;以多学科交叉互补、课程模块化、师生互动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学科界限分明、以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既能胜任现有工作,又可胜任潜在工作,有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任何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本专业发展的根基,应用型院校一定要在政策引导下抓住高等院校转型的大好时机,充分论证研究,结合市场发展建立适合院校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传统3.5+0.5培养模式转化为3+1培养模式或2.5+1.5培养模式,突破学生毕业实习和工作之间的冲突,充分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促使学生成为毕业即就业型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

    在注重公共事业课程实用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注重课程之间的互通性,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的实用性[5]。从整体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各类课程和内容统一结合为有机的整体。通过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共同打造了完整的课程体系。从而达到以多学科交叉互补,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6]。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搭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探索建立“专业认知+社会实践+软件模拟+顶岗实习”的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具体专业课程中增设实践课时,培养学生单项应用能力,共同打造将实践内容与专业方向和就业相结合的组合拳。

    总之,对于不同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要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及自身发展要求,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上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迎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特色探討[J].教育学传媒研究.2010(10)

    [2]孔春梅、罗朝慧、安俊美、张战勇.关于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6)

    [3]姜毅.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J].现代信息管理.2015(24)

    [4]杨旺生、宋瑾、项妍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浅析[J].商业文化.2012(3)

    [5]李永生.浅议公共事业管理实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J].惠州学院院报.2008(10)

    [6]陈志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

    作者简介:

    鱼亚洲(1980--)男,汉族,陕西榆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工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