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周畅先生与“因材施教”

    时间:2021-02-18 07:57: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周畅先生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福建省音协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一生著(含合著)有6部音乐论著,100多篇音乐学术论文。他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因材施教”是周畅先生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周畅;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1)01-0038-05

    “因材施教”最早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南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将其作了深入阐述。它是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自春秋时期孔子伊始,“因材施教”即成为我国教育界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尽管从字面上看起来简单明了、朴实无华,但实际内涵却深邃无边。它是一种看似在握,但实际上又难以尽握的永无止境的教学艺术。历代教育家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将其不断地丰富和逐渐地完善。尽管这种教学方法的总体目标明确,但由于其特殊性使然,教师们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尽一致,因此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有优劣之别。

    本文通过笔者在周畅先生门下就读硕士研究生的切身体会,初步将周畅先生“因材施教”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并分别阐述。

    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教师坚持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体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周畅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十分重视。他深刻地把握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作了具体分析和详细了解,尽量做到成竹在胸。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的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不一、出身不同,而且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及功底、学习目的都有很大的差异,更不论道德修养、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其它方面的因素了。面对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的生源状况该如何施教?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从一个人的日常言行即可以全面地了解该人,先生深以为然也。他经常通过多种形式的个别谈话和不同方式的课堂提问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志向,观察其行为和举止。正所谓“听其言而观其行。”先生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待人接物态度和蔼,颇具儒雅之风。在他的面前,无论多么浮躁的学生都会渐趋平静,无论多么腼腆的学生也不会拘束。先生常常在谈笑风生中将学生的窘迫和紧张悄然化解,并在这貌似平淡的谈话中了解到学生的情况,并在心底对该生的教学计划有了初步的方案。

    周畅先生用这种看似普通、实则高超的方法,针对每个学生的专业基础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志向等方面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但却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我曾与93、94级研究生同堂听课。记得94级研究生陈荃有、包爱军师弟刚入学时非常腼腆,加之几个人坐在一间教室里和先生近距离的面对面上课,他们过去从未经历过这种场合,所以回答先生提问时显得比较拘束。此时,我和几个老生以目相视,心中窃笑。但先生似已洞穿我们此时之为,平静而严肃地扫视了我们一眼,然后慈祥地、缓缓地对师弟们说:“慢慢来,没关系!我们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这里就像一家人!”先生的话无比温暖、无限温馨,师弟们的紧张情绪顿时消散,其后不久便能侃侃而谈了。下课后,先生找到我说,“你们几个老生都是往届生进来的,有多年工作经验,这很重要、也很宝贵。今年考进来的都是应届生,年轻,没什么经验。你们当师兄的要帮助他们!……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鲜最美的图画。”先生的话,很有深意,又似有所指,因此我一直不敢忘记。看而今,当年的小师弟们均已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早已获得博士学位、著述颇丰,而且还成为学术和学科带头人,并担任了领导要职。先生真是慧眼识珠!当然,类似的例子远不止一二。先生当年培养的那几十棵稚嫩的幼苗,如今已遍布神州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先生不愧是“因材施教”的大师。

    二、“扬长补短”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论语》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先生在教学中,既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又兼顾到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一)“扬长补短”重在“补”其“短”

    先生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扬长补短”理论。“扬长避短”为常用成语;而“扬长补短”乃先生自创,系根据成语“扬长避短”加以发挥而成。

    “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虽仅“补”与“避”之一字之差,但却实有天壤之别。“扬长避短”之“短”始终是短;而“扬长补短”则对其“短”补之、增之、益之,使彼时之“短”成为此时之“长”,两“长”并举,岂不美哉、强哉、壮哉!如我在考入厦大音乐系硕士研究生前,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笛子专业,与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一样,对声乐演唱可谓一窍不通。先生根据我的这种实际情况,特地安排声乐专家田寿龄教授给我上声乐课。对此,我甚为不悦。先生睿智的眼睛似乎洞察到了我的内心,他告诫我说:“无论中国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大量的声乐作品。不懂一点声乐知识,今后怎么上讲台给学生示范呢?”先生的表情很平静,口气很随和,似乎一个人自言自语,毫无责备之意。但是我领会了先生心底对学生那种无限的爱意和无尽的期待,只好默然接受先生的安排。尽管我不是一个好的声乐学生,而且还经常逃课,但和蔼可亲的田老师从不因此而责备我。她鼓励我说,“你的嗓子还不算太差,可以学!”就这样,田老师以她深厚的声乐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因人制宜地对我循循善诱,从而最终使我艰难地、勉强地补上了这一课。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历练,如今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示范演唱中国古代歌曲时,常常获得他们满堂的掌声和由衷的敬意。每及此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先生的高瞻远瞩和殷切期望,而我也总是乐于向学生们回忆先生当年要求我学声乐的那段经历,以此来表达我对恩师的无限感激。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条件的学生,只要经过严格的教和努力的学,最终都将成为有用之材。厦门是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特区,很多到厦大求学的学子都冲着“经济特区”而来。因此,厦大学生到外面打工的现象比较普遍,而我当年自然也怀着同样的愿望和不时的冲动,希望提前完成毕业论文,早点到外面去“大显身手”。读研二时,我和先生共同拟定,我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关于我国古谱方面的内容。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终于完成了长达4万多字的论文《我国古谱的宏观时空描述》。当我兴冲冲地到先生处交稿时,心里乐陶陶地想:提前一年的时间完成了毕业论文,剩下的时间该好好出去挣钱了!过了10多天,先生找我谈话,“你那篇文章还不错。你可以把它拆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投到国内一些期刊去发表。现在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你就另外再写一篇文章作为毕业论文吧。”我一听,顿时无语。顷刻间美梦成泡影!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搞去搞来反而搞成两篇毕业论文了?真是有苦无处诉,心有不甘啦!……十几年过去了,我才逐渐体会到先生的一片苦心。

    (二) “扬长补短”还须“扬”其“长”

    “因材施教”必须立足于国家统一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高端音乐人才。但德才兼备的人也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在该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先生采取有力措施,将每个学生的“长”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所谓“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朱熹《四书集注•论语》)

    厦大音乐系的中国音乐史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一律学中国音乐通史,而不像部分音乐院校那样,将其研究方向再加以细分,如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甚至于更进一步细分到断代史,如先秦音乐史、唐代音乐史等。毫无疑问,这给了学生较大的自由和选择空间,使他们在就读研究生期间,可以根据自己对本专业不断加深的了解以及各自兴趣爱好和自身客观条件,重新审视并最终确定自己在学术上的研究重点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

    那么,在浩瀚的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中,如何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对每个刚入门的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先生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教学经验,给我们指出了入门的捷径。他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缘、物缘、人缘、情缘等资源优势,并进行合理的优化。他反复告诫我们,“写论文时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最好能和自己家乡的音乐,或者和读大学时所学的专业相结合。”他认为“中国音乐史研究领域博大精深,研究者难以事事精通,全才和天才毕竟不常有。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可以驾轻就熟,因此成功率较高。”据我所知,先生门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按他的这种教学思路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如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和我以前所学的笛子专业相结合,其论文选题为《笛子源流之考辨》;项阳师兄读大学本科时选修民族乐队打击乐演奏,并由此对民族乐队中的中国弓弦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故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与中国弓弦乐器相关的几个问题的探讨》;陈荃有师弟来自河南,从小对出土文物见惯不惊,而河南又是商代的中心,因此他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从出土乐器探讨商代音乐之若干问题》;包爱军(包•达尔汗)师弟是飞翔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雄鹰,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蒙古博教及其音乐文化的衰落、异变与幸存》;罗秀君师弟生于天府之国,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唐五代四川音乐在历史上的地位》;陈永师弟系楚国后裔,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为《荆楚西曲研究》;周显宝师弟来自安徽,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青阳腔相关;吴少榕师妹来自闽南,其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与福建南音有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师兄弟妹们大多数在厦大结束硕士研究生学业后,不仅考上了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而且所做的博士学位论文基本上也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进行的。如项阳师兄的博士学位论文仍然与中国弓弦乐器有关,并据此出版了专著《中国弓弦乐器史》;陈荃有师弟的博士学位论文仍然与中国古代乐器有关,并据此出版了专著《中国青铜乐钟研究》;包爱军师弟的博士学位论文仍与蒙古族宗教音乐有关,并据此出版了专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及蒙古文版专著《蒙古佛教音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快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先生采用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我们在学习中受益无穷,而且也使我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获益非浅。我于1995年毕业后分配到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工作,自2000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以来,现已先后招收、毕业了13名研究生。在教学中,我采用先生的“因材施教”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3名研究生先后考上了外校的博士研究生,2名研究生先后在“‘人音社杯’全国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优秀书评奖”(最高奖项)。

    在此还要提到的是,先生因93级硕士研究生吴少榕是闽南泉州人,故将其研究方向确定为“南音研究方向”。先生为此不辞辛劳,特地从厦门南乐团给吴少榕聘请了南音艺术家吴世安、王秀怡为南音导师。通过3年的刻苦学习,吴少榕师妹对南音唱腔和南琶演奏均已达到较高的造诣。199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为音乐系本科生开设了南音课程,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比福建泉州师院2003年号称“首”设南音课整整早了7年。

    三、教师的博学多才是“因材施教”的基本保证

    优秀的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精湛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这是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的基本保证。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典范。他终身“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剡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及至晚年,仍勤学不辍,以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周畅先生对学术的追求可谓精益求精。这从2003年出版的音乐专著《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的写作中便可窥见一斑。该书由80篇独立成章的论文组成,内容涉及现当代音乐史上78位音乐家的196部作品。这些文章大多数已在国内音乐期刊公开发表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先生于80年代在武汉音乐学院执教时,就将当时已发表的音乐论文集结成册以供教学急需。到厦大音乐系后,先生对这些文章进行了详细整理,文章数量也作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修订后的版本作为厦大研究生的教材使用。在10多年的教学试用中,先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对文章进行反复修订,力求精益求精,从而最终成为一部有理论深度、有学术特色的音乐专著。

    先生认为,“评价音乐作品必须对作品本身具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否则写出来的文章将十分苍白,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他的所有文章中,绝对看不到他人文章的影子,或因袭他人的陈说。他的文章不仅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真知灼见,而且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无尽的倾诉。1994年,我有幸参加了该书的前期整理工作,曾多次目睹先生做学问时的专注与投入。每次到先生家去作汇报时,均见他伏于案几,或撰写文章、或整理书稿、或聆听音响、或持谱吟唱,其痴迷沉醉之态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常对我说,“写文章要字字琢磨、千锤百炼。”他认为写作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具备较深的理论功底及逻辑思维,而且所用的语言要流畅、文笔要优美,要用浅显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使读者爱看、想看、喜欢看,并且看得懂,要让中国音乐史不仅仅是音乐史家的音乐史,更应使其成为人民大众的音乐史。他的文风随其文章的广泛流传,在中国音乐文坛独树一帜,成为颇有特色的“周畅文风”。先生以他精深的学术功力、精湛的理论阐述、精准的逻辑思辩,以及高超的写作才能,将祖国音乐文化宝库中那些精美的音乐作品传播在祖国的辽阔大地。

    先生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撰写中国音乐史的十字要诀:“不拘一格,广些、深些、精些。”这与王光祈先生提出的“音乐史种类”和“治史之法”不谋而合。王光祈于1930年即在《西洋音乐史纲要》一书中提出,音乐史可有多种写法,如“普通音乐史”、“乐器史”、“乐谱史”、“乐理史”、“音乐作品种类史”、“音乐哲学史”、“音乐家传记”等。他还在书中提出了五条“治音乐史之方法”,即“英雄主义与时势主义”,“偏重理论与偏重实用”,“注重部分与顾及全体”,“只讲形式与专讲内容”,“时代思潮与音乐进化”等。但是,就像王光祈先生的学术观点长期曾被人冷落一样,周畅先生的学术观点在提出之初也并未引起很多人的重视,大家热衷于一个模式,一种权威版本。只是20多年后,当看到书店里的各种版本中国音乐史著作不胜枚举时,那千篇一律的内容和千人一面的模式难免不让人感到迷惘和遗憾,先生当年的观点才逐渐获得了现今多数音乐史学家的赞赏。

    先生对学术的探索也可谓永无止境。如先生对南音的研究便在音乐学界成为一时佳话。先生于1985年从武音调到厦大音乐系后,逐渐对古朴典雅的南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福建南音一向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先生认为,“既然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不研究‘活化石’怎么行呢?”尽管不通闽南语,但先生还是很快就找到了研究南音的切入点。南音共分“指”、“谱”、“曲”三部分,而“谱”部分是纯器乐曲,与闽南语无关。先生的南音文章也就从这里开始慢慢地做起来了。十多年来,先生在国内最权威的核心期刊《音乐研究》上先后发表了一组关于南音“谱”的系列文章。如《南音“谱”的审美价值》、《论<梅花操>》、《论<走马>、<四时景>和<百鸟归巢>》、《论<三面金钱经>、<五操金钱经>和<八面金钱经>》、《论<阳关三叠>、<孔雀展屏>和<四边静>》等。这些文章从音乐本体上对南音的“四大名谱”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将读者悄然带入那迷人的南音圣殿。

    在先生的启发下,我也开始不断地搜集关于海内外南音社团的资料,并获得了先生的鼓励。十年磨一剑,最终以《海内外南音社团的传播与发展》成文,并于2007年发表于《音乐研究》。

    先生对学术永无止境的追求源于先生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来报效祖国。先生于建国初毅然从香港回到祖国大陆,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从师于音乐理论大师吕骥、蓝玉崧先生学习音乐史学,195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南音专(武音前身)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到厦大前,他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研究领域已颇有名望,成绩斐然。随着他的大量学术成果问世,他本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坐享其成,轻松度日。然而,他却在50多岁时始学南音并硕果累累,其情其景实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精神怎不令吾辈钦敬之至、汗颜之极!

    四、因地制宜是“因材施教”的必要补充

    “因材施教”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当其条件尚不完全具备时,可以“因地制宜”作为补充。厦门大学音乐系创建于1983年,创办之初,师资力量略显不足。在这种不利的客观条件下,先生根据厦门大学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环境,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四环教育”理念,即:“一环系内教育;二环校内教育;三环国内专家教育;四环国际专家教育。”由于每一环在整体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意义不同,所以能够加以利用的条件也各有差异。为此,先生将其具体表述为:“抓紧一环系内教育,用好二环校内教育,重视三环国内专家教育,争取四环国际专家教育。”在四环教育的四个环节中,各环的重要程度大致以其排序先后为参考值。这里仅就“一环系内教育”、“二环校内教育”略抒己见。

    “一环系内教育”最为重要,它是“四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先生任系主任时,抽调了音乐系实力最强的音乐理论教师为研究生授课,使地处东南一隅的厦大研究生也能和国内其它音乐院校学生一样享受到国内一流专家的悉心指导。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专业英语》课程由先生亲授,《民族音乐学》课程由方妙英教授担任,《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由赵升书教授担任,《声乐演唱》课程由田寿龄教授担任。这些著名专家倾其所学、悉心指导,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实践证明,“一环系内教育”的优势在于师生间可以近距离接触,面对面授课,心与心相交,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加之先生“因材施教”得心应手,遂使学生很快地搭建了迈向“二环校内教育”的平台。 “二环校内教育”更是具有厦大音乐系研究生教育的独创特色。厦门大学是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先生认为,“处在这样一种有利的教学环境中,音乐系的研究生教育应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多种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厦大音乐系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新路。”为此,系上为我们在外系聘请了各学科的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如《艺术美学》课程由艺术研究室易中天教授担任,《文化人类学》课程由人类学研究所石奕龙教授、彭兆荣教授先后担任,《古代汉语》、《汉语音韵学》课程由中文系教授担任,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毫无疑问,这些课程的开设,使研究生提升了文化素养、拓展了学术视野,并在其后的音乐理论研究中开启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五、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因材施教”的情感基础

    先生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对学生总是寄以厚望、施以厚爱,培育了互敬互爱、激励人生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的、坦诚的、无间的,就像一首情深谊长的赞美之歌,时刻回荡在美丽的校园,永远铭记在师生的心间。

    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地忘我工作,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培养学生。他将学生看作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将爱生看作是爱国的一种具体体现。

    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无论学生来自何处,家庭背景如何,专业底蕴深浅,文化素养高低,兴趣爱好优劣,先生都一视同仁,决无亲疏之分。

    先生对学生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常常告诫我们,“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忍受住清贫。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那就要终始如一,终身不悔,终生付出。”先生身居高位,处事低调;

    先生公事繁忙,上课守时;

    先生博学多才,探索不止;

    先生追求志向,无怨无悔;

    先生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先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先生乐于奉献,不求回报;

    先生不图富贵,甘愿清苦;

    先生待人慈善,犹如人父;

    先生儒雅之风,坦荡君子!

    ……

    先生以其一贯的言行和整个的人生感召我们努力学习、勤奋工作、热爱事业、乐于奉献。

    他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他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楷模。

    ……

    十几年过去了,我难以和先生经常唔面,更不易重听先生的谆谆教诲。我希望如梭的时光缓缓倒流,再回到过去,再回到从前!……闲暇之时将过去的一切慢慢回味、细细咀嚼,我发现先生竟有如此多的美德和亮点熠熠生辉。莫非正是它们构成了先生非凡的人格魅力,并进而成为“因材施教”的情感基础?!

    先生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先生的教育事业是辉煌的,先生的人生道路是精彩的。如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先生的成功之道,那就是先生自己常说的:“我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

    责任编辑:郭爽

    Mr. Zhouchang and His Education Policy of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Luo Tianquan

    Abstract:

    Mr. Zhouchang, is a professor in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Art College of Xiamen University and the vice-president of Society of Musicians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in Fujian Province , a member of CPPCC and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China ZhiGong Party, whose has been written six music books, more than a hundred of music academic articles. To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Zhou Chang’s education thoughts.

    Key words:

    Zhou Chang; to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education methods

    相关热词搜索: 因材施教 生与 周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