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穿越时空的传拓

    时间:2021-02-18 08:04:2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王仁海

    1971年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2009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山东艺术学院2016级中国画山水方向艺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法家协会会员。近年来倾情书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并精研于传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专著《走近(清明上河图)》《博古颖传拓及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研究》《博古画及其在当代艺术教学中的价值研究》等。多项课题入选省部级课题项目,多篇论文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研究》等杂志。

    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就金石书画而言,历代遗存极为宏丰。其中的石、金铭刻类书法、图画等,在古代想要传承、传播,往往使用传拓法,即用纸、墨、椎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拓印其文字或图画的技法,是我国特有的保存、传承古代文献的传统方法。

    我国传拓技艺历史悠久,其中的拓碑技术至晚在南朝时就出现了,传拓技术在唐代得到了很快发展。唐代诗人韦应物《石鼓歌》中有“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蘚涩。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的诗句,即是唐人墨拓《石鼓文》的记载。唐代敦煌石窟里曾发现有《温泉铭》《金刚经》《化度寺碑》等,其后不久内地就有了拓印本。金石学、石刻研究等在宋代受到重视,随着印刷术、造纸技艺等的进一步提高,墨拓技术在宋代也有所发展,古代碑碣等物被大量翻刻、拓制,同时传拓与金石学开始紧密结合起来。到了清代康、雍后,学术界重视考据学及小学,与小学关联密切的金石学被推到学术高端地位,传拓技艺也随之有了新发展。

    摄影技术出现以前,我国传统传拓技术可以说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能够完整地、如实地再现金石等器物上文字、图像的技术。摄影虽可以完整再现以上物品影像,但无法全面摄取如三代吉金等器皿内部详细情形,而传拓则可以全形拓技术对此做如实展现,而且细微之处如文字笔画细部、花纹图饰细节等皆能清晰地再现出来。传拓技术之一的全形拓可以全面表现器物“立体面貌”,即以平面传拓形式再现对象的立体形态。全形拓弥补局部拓及现代摄影术的各自不足,自有其表现优势,既是对器物、金石文字或图像的纸面再现,也可视作一种艺术再创造。总之,传拓对金石学、书法、美术诸领域的意义和帮助是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

    随着传拓的传承发展,至清末又出现了另一种技艺即“颖拓”。周佩珠在《传拓技艺概说》中解释:“‘颖拓’,由毛笔的别名‘毛颖公’引申得名。这种方法,多用笔尖对一些器物进行补拓,如拓青铜器全形,就得用毛笔来补拓不足之处。”颖拓可以说是“画”出的一种拓片形式,制作时把要拓的原物放在一边,看着原物以笔蘸墨在纸上画、抹、点、拓,拓出的作品与原物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叉寸墨拓艺术效果的一种补充。颖拓由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姚华所创,郭沫若对姚华颖拓极为推崇,郭老在题姚氏颖拓的诗句中说:“毡拓贵其真,颖拓贵其假。假则何足贵,君不见绘画。摄影术虽兴,画笔干金价。”颖拓技术可以说涵盖了传统传拓(椎拓)及全形拓诸种技术及优点。例如颖拓青铜器全形,除了表现细节外,还可表现器物位置的前后叠置关系,这是椎拓无法做到的。姚华于1914年所作《古欢图》中有壶、釜、豆、鐎斗四体器物,器中由陈师曾补绘花卉,姚氏以高超拓法,表现了器物体积、明暗以及空间感,同时具有椎墨拓本的风格与神韵。颖拓名日“拓”,实为“画”,追求同椎拓一样的形神、气韵并具自身特色。颖拓艺术作品作为古器物的艺术再现本,既具有传统拓片的真实效果,又具有“画拓”的艺术特征和欣赏价值,甚至是“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以上传统传拓和颖拓由于各自均有一定程度的局限,已不能满足时代对传承传拓技艺的要求。山东青年学者、书画家王仁海在多年研究传统传拓、颖拓技艺的基础上,结合以上两种拓法并继承清末达受、陈介祺之传拓法,并融合现代科技和颖拓等综合手法,形成“博古颖传拓”新技艺。

    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对传拓颇有研究,其全形拓独创之法为“分纸传拓再装裱合一”“绘图分拓,剪纸装裱”,重视器内拓。清末僧人达受则开创“绘图刻版,器外施拓”之法。“博古颖传拓”吸收清末达受的“器外拓”原理,结合陈介祺的“器内、外拓”之法并创新而成。“博古颖传拓”可对现存金石器物采用器内拓或局部拓,失传的金石器物(或不可再拓文物)采用器外拓,不足之处以“颖拓”和其他绘画方法辅助完成,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新材料来辅助完成器外拓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每一幅“博古颖传拓”作品皆属原创而不是原拓作品,是参照原器物或文献资料,在忠于历史和原器物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这种技术集椎拓、颖拓、书法、绘画艺术于一身,只有精于书画创研、金石考古,精鉴碑帖者,才有能力创作出“博古颖传拓”作品。此技艺作为专项课题被列为“2017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并为众多文博单位所采用和推广,亦有绘画工作者将之运用到博古画创作中。

    王仁海致力于书画及金石碑帖的研究与创作,经过长期的传拓实践研究和探索,结合当前多元文化艺术创作发展的需求,并在继承传统传拓的基础上,经过数十年艺术实践创新形成的“博古颖传拓”,渐被业界所认可,用此技艺创作的古代碑刻作品有《石鼓文宋拓及全形拓》《泰山刻石宋拓四面》《琅玡台刻石宋拓四面》《汉杨叔公残碑》《苏轼超然台记》等,当代青年学者、著名碑帖研究专家仲威先生见到其“博古颖传拓”作品《泰山刻石宋拓四面》后,赞此技艺为“穿越时空的传拓”。王仁海在创作“博古颖传拓”作品的同时,更花大量精力于这种技艺的研究与推广上。他针对此技艺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如《拓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博古颖传拓为例》《传拓技艺与高等书法教育课程相结合的实践研究》《基于欧阳中石先生书学理念的“传拓文化”研究》等,发表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艺术品鉴》等专业期刊,他的“博古颖传拓”作为专项课题获“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课题”“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等多项省部级课题立项。

    除传拓技艺研究、创作之外,王仁海还致力于书法、绘画的研究和创作,近年来他撰写了多篇书法、绘画方面的学术论文入选全国书法、美术学术研讨会,并多有获奖,如《论(宝贤堂集古法帖)在明代书法转型中的重大意义》入选全国书法界最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书学讨论会,《论“儒家文化”对山东中国画创作之影响》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赵明诚山东题刻考略》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宋代碑刻书法论坛”……

    “博古颖传拓”作为一种新的传拓与创作艺术手法,利用新技艺将器内拓与器外拓相结合,再加创意手绘,既继承传统拓法和颖拓的优点,又弥补其不足,为书法、绘画、金石研究以及收藏界等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手法。就王仁海而言,这一技艺或可与他的书画研创互补有无、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并拓展出一片艺术新天地。

    相关热词搜索: 穿越 时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