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散步:《江南的冬景》一个微观体察的角度

    时间:2021-02-21 08:00:4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郁达夫美文《江南的冬景》中对“散步”似乎情有独钟,多次提到了“散步”一词,分别在第6小节、第9小节和第10小节,如按地点和时间的变化,依次是 “寒郊散步”“旱冬闲步”和“湖上漫步”。在解读时这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微观体察的角度。它与行文结构、文章审美情趣、立意到底有什么关联?在此姑且作些探讨。

    一、 文思的散步

    文学评论家龚鹏程在《文学散步》中对“文学散步”做这样解释:“因为散步虽有起讫,却无规矩;虽有章法,却不期于严谨精密。偶然适志,更不需如舞蹈之必博人欣赏赞叹。”他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一样,都是属于文艺的“散步派”。散步,意味着不追求严谨的形式,收放自如,有一种独特的审美结构。

    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反复出现的“散步”,首先在散文结构上起到了串联的作用。由第1小节北方冬天躲在“屋里”到南方冬天“屋外的生涯”,采用了对比方法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实际上暗写了渴望外出“行走”;第5小节作者又说“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第6小节联想到德国作家喜爱“散步”,与江南的寒郊散步比较,再次强调江南的冬天很适合散步;第7小节的微雨寒村图,如果没有徐步缓想,在点染间哪有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第9小节作者说即使在旱冬,也要去郊外闲步逍遥,还联想到日本人叫做Hiking(徒步旅行),德国人叫做Spaziergang(散步)狂者;结尾处更是急切地说“上湖上散散步罢”。文中的“散步”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洒脱无羁地宕开,合拢,正是郁达夫散文流水般的独特行文方式。

    在郁达夫看来,散文创作秘诀是“辞断意连”。如他描绘的画面内容丰富,角度多样,而且在表现手法上,除了记叙,还有抒情、议论、点染、对比等不一而足,使得全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体现出变化美和波澜美。“寒村微雨图”还展现了一个绘画的动态过程,“江南雪景图”描写了日暮到次日早晨的美好景致。情感在实与虚之间过渡,外到内之间转换流动,让人感到一种身心愉悦的思绪上的散步,审美上的散步。

    其次,他 “散步”意识又体现在不拘形式的家常闲话似的言说。他既用了“粗细对称”的句式,“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河港交流,地滨大海”“门对长桥,窗临远阜”“得失俱亡,死生不问” “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等等,音节和谐,有着整齐错落有致之美;同时交替使用很多短句,活泼自然,富有变化,气韵流畅,如“凡、都要、或、却是、不必、也不至于、间或吹来,至多也、便又、岂不也、虽则、但、总觉得是、说不定还、若、实在是、且又、也许不尽”等,虚词的大量使用,使得情感更加绵密婉转,含不尽之意蕴,仿佛随笔所欲却又丝丝相扣,其自由、流畅、充满灵气的文字,实现了文字的“散步”和净化,从而造成一种江南冬景明朗的氛围,让我们尽情沉浸于曼妙的情调中。

    二、 审美的散步

    文中第6小节写道“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他几乎不惜一口气用了最好的三个词语“实在是”“特异”“恩惠”,还加上“清福”一词,即安心之福。“散步”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轻松、安闲、满足的生命状态。“散步”于作家来讲,更是一次精神层面的体验,因此作家用了感激的口气叙述,深情地抒发了寒郊散步所带来的内心幸福和震撼,“决不会”更是强化了自足感。

    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散步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行为”,可见散步具有缓慢、随意、自在等一些特征,与暴走、跑步、赶路等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它少去速度和目标,多了闲情和审美。“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兴趣的燕石”,那么散步是人对生活空间细腻感知的行为过程,这过程包含着一个从“异化性”场所到自我空间和审美生存转换的可能性,弥漫着一种诗意与审美的体验。

    审美的散步,所带来的是自我与自然现象间朦胧而无所不在的一种交叉体验。随着文字隐退了自身,让位给了外在风物:风雨润泽的江南冬郊、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白色的芦花和红叶、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顶部赭色的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些充满情味的景物中洋溢着他内在的闲适沉醉的悠情和欢愉的生命情绪。在铺陈的生命情绪背后,作者渴望表达的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使我们顿时感到由物质向精神境界的跃进。“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这是何等的气度啊!它是一种欢欣与鼓舞,是对持续的不灭的生命的赞美。作者还信手引来雪莱《西风颂》中“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的诗句,传达出“冬天并没有因此埋没人的希望”的意味。他说“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最容易体会”的前提条件是在“江南的山野”,隐含着深沉内敛的生命气质。这些审美情趣和生命思考与散步的心情紧密相联。

    当眼睛与外界遇合,心灵与外界交流,也便重构了新的审美空间,悠闲而自由的个性和精神在这个空间里得到了完美的确认和释放。他说:“我想旅行的快乐,第一当然是在精神的解放。”进而指出:“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他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的伟大”能洗去人的“物欲的无聊之念”,达成精神的解放,达到人格净化之境。在心灵的烛照下,江南的冬郊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寒意却不酷寒,凋落而不萧条。“散步”行为深处的美学是无限的自由和享受。

    郁达夫的散文渗透着自我主观情感、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凡一景一物一山一水中处处有“我”的身影,有着浓郁的生命情怀,他说过:“欣赏自然, 欣赏山水就是人与万物调和,人与宇宙合一的一种谐和作用。自然景物以及山水, 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郁达夫赋予其笔下山水以生动活泼、物我同一的雅趣和意境,他诗意地创造了一个有我之境,在文字间我们读到的是郁达夫的生命情怀和人生态度。如写“寒村微雨”的第7小节,作者用了“你试想想”一词把你带入了一个虚设的情境:秋收过后“三五人家” “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这个村子的人家是“门对长桥,窗临远阜”, 水墨山水,萧疏淡雅,淡淡勾勒,满含着牧歌式的情趣和诗意。且比喻新颖风趣,那画面的微雨洒上去,如同“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 温柔而缠绵,他还继续用上“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宛如丹青妙手点染之笔墨,“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他不甘寂寞,在宁静的图画中一定安上人的活动,聊些家常话吧,不然怎么可以一直喝到天垂暮呢?这里有动有静,虚虚实实。他借助素描和工笔手法描摹心中的理想生活图景,表达对安稳、悠闲、情味生活的追求,以至“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的境地。这样审美化的情境怎不令人飘飘然、浑浑然而洞贯了肺腑?任何浮躁以至暴戾的心在此也会得到彻底消解,从而获得宁静淡远,而这恰恰是“散步”时才能拥有的。

    到了第8小节作者更是点到为止,含蓄之至。他以日暮到次日早晨的时间顺序来勾连古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对雪夜黄昏与朋友把酒共饮的渴望;“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是对三五好友把酒言欢踏雪归去的有趣戏谑;“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对孤寂劳顿的旅客逢雪投宿的一番温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弄雪的村童发现雪地中孤梅的一份惊喜……透露出一个文人对闲适而温暖的生命的热切追求。

    郁达夫深谙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趣,以弦外之音、无尽之意的艺术手法为散文造境。他从小就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文中,“真正指示我以做诗歌的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沧浪诗话》和《白香词谱》。《西湖佳话》中的每一篇短篇,起码我总读了两遍以上。以后是流行本的各种传奇杂剧了,我当时虽则还不能十分欣赏它们的好处,但不知怎么,读了之后的那一种朦胧的回味,仿佛是三春天气,喝醉了几十年的醇酒”。他对古典的艺术人生有一种无与伦比的痴迷,即便在散文实践中,他也努力重构着古典的美。于是古典诗词的意境、情调与节奏在其散文中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味。他依赖着经验、气质、性情和生命的气息展开审美联想和想象,而这非在“散步”中不能情之所至。

    三、 文化的散步

    作者第6小节提了一句作家在创作题目中喜欢用“散文”一事,让我们想起文学史上的散步遐思之客, 如塞缪尔·约翰逊撰写了名为《漫步者》的期刊, 卢梭著有《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诗人雅各岱就曾以《树下漫步》命名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可见“散步”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散步可以实现“自我—自然”的对话。“自然”,有两种意思:一是“自己的样子”,另一是“自由的样子”。虽有所区别,但都强调人的个体性,重视个体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达到心游万仞的状态,这种状态类似于萨特“异于其他物体的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思想。“散步”对于当下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瓦解了平庸灰暗的日常生存状态,人成为自身命运的真正主人,成了富有创造性的独具自由个性的个人主体,使人更容易走出现实的生存困境,让人“诗意地栖居”。

    所以“江南”只是一个标志性的地方,是作者所建构的生命家园,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它不在石头森林的城市之中,而在淡烟暮霭的农村;不在某个具体可触摸到的地图上的某个点上,而在浓墨重彩的写意画和诗歌中。它充分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一份心胸,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作者在文中说“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说的意思大致是散步者的文化心理是永远共通的,他们都在寻求一种生命的解脱和想要的意义。

    《江南的冬景》里所描绘的画面可爱、生气、迷人,用文中一词来总括,即为“明朗”,表现了那时候的作者所追求的是豁达、恬静、悠闲、满足的生命状态,陶然散步的姿态。但是,光有这一点,还难以看出郁达夫字斟句酌的苦心。

    如第9小节中出现了与文字情调很不和谐的一句 “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做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人口为什么受到损伤呢?疾病上身了,没有解决办法吗?这些问题隐含在文字的背后,没有说出来,却多少透露出他的一些忧患来,展现了人世之“丑”与自然之“美”的不协调,这里可以窥见作者渴望超脱性散步的深层动机。在他《感伤的行旅》一文中,也出现了类似的一个句子:“江南的风景,处处可爱,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在《江南的冬景》里,他也忍不住旁涉一笔,似乎情至抑郁。接着语意一转,“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相反的意义同时出现于字面上,拉开的距离越大,越能呈现出“反讽”意味,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郁达夫先生闲适中的一点苦情,对社会人世有着善的担忧。他的“散步”,他的“徜徉自然山水”,都是对现实诗意的抵抗。

    极为矛盾、极为孤独的他意欲归隐自然,极力与自然调和,极力渲染虚静的生活,恰如郁达夫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因为对现实感到了不满,才想逃回到大自然的怀中,在大自然的广漠里徘徊着,又只想飞翔开去。”1933年4月,在越来越严重的政治迫害和经济窘困的双重压力下,郁达夫终于从“文化的战场”上海举家迁移到杭州去了。在杭州的三年,吃饭打牌、饮酒喝茶、写字看画、吟诗作对、浏览闲书、观赏风景、应酬交际等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时期笔耕最多的就是山水游记。他贪恋山水,并借此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知人论世,我们更有理由阐释郁达夫此时的“散步”有别于平常的行走,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我们可以把“散步”解读成 “品赏”“审美”“消遣”“思考”“寻觅”等过程,正如法国思想家卢梭《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表达的:“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能无忧烦又无羁束。”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总是徘徊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要么出将入相替天地立心,要么放情山水寄托身心。作为独立人格、追求自由人格和尊严的传统知识分子,郁达夫就在所难免在“出世”与“入世”间行走了。

    戛然而止的尾声颇让人深思,“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除了呼应前文的结构,使得文字圆满收官以外,还有进一步推进语意的作用。作家可以这样表述:“搁下纸笔,拿起手杖”,但为什么把语序颠倒过来表述呢?无疑是在强化一种渴望的情绪,也是隐藏的主题,表面上是出于外面晴朗的天对他的引诱,实际上他的内心颇为急切地排解现实给他带来的种种不满、抑郁。

    由此看来,“散步”不是一种简单的日常生活方式,而是一种集行动与隐喻于一身的文化行为。郁达夫巧妙地赋予“散步”一种审美的、文化的隐喻,为的是重负下心灵的释放和排遣。我们读他的“散步”,好像也可读出他的孤独和苦闷。

    相关热词搜索: 体察 江南 微观 散步 角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