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冲淡与深情

    时间:2021-02-23 07:51: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京派小说的总体艺术风格是平和而淡远,带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营造诗一般的美好境界,京派小说从写作内容到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创造诗一样深邃优美的意境等方面,都做了创造性的探索与努力。诗美特征构成了京派小说作品的内在张力,使作品具有超乎作品表面的丰富而深远的涵义。

    关键词:京派小说 田园诗 意境 诗美特征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活跃于京津两地,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群体,他们关注人生,却又远眺于政治斗争的主题,内容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作品基调是以温馨的牧歌情调抒写美好的传说、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心灵及具有追求平和、淡远的总体艺术风格。他们的小说创作被称为京派小说,其代表人物有废名(即冯文炳)、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和萧乾,其中以沈从文的成就为最高,影响也最大。纵观京派小说的创作,阅读那些优美的篇什,最真切、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充盈其中的诗一般的意境。作家们以诗笔描绘着意蕴醇厚的图画,这图画是一幅幅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风俗画卷,其间氤氲着独特的诗的韵味。作家们还将中国画的空白手法引入小说创作,给读者一片对理解作品再创造的豁然天空,起笔平易,但着意瞻远;貌似冲淡,实则深情无限。这深情也并非大喜或大悲,而是含蓄的诗情,所营造的意境仿佛是一曲淡如流云的笛声,在月夜里低吟,令人情思缥缈,浮想联翩!

    一、诗意化的内容

    京派作家们虽身处快节奏的都市,却陶醉于田园诗式的农村风光,以及农村徐缓的节奏和平静的生活。他们似乎都拥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天地,抑或称为精神家园。这便是作家们的情感寄托之所在。作家笔下的田园风光也仿佛是那样的超然物外。

    废名擅以诗笔禅趣写田园小说,风格独特,别具一格。《竹林的故事》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平常的故事,主人公三姑娘八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厚道、孝顺、勤劳、美丽是作者所倾心赞美的;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容颜,以及美好的风景,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构架,这篇小说仿佛是一幅自然美和人性美的画卷。美的三姑娘是与美的环境相融的。作者以生机盎然的菜园、茅舍与葱翠竹林,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象征境界,隐喻着三姑娘纯洁无瑕、不染尘烟、充满青春活力的芬芳灵魂。然而,观赏这样充满魅力的画卷后,会隐隐觉得画面四周弥漫而来的黯淡的夜的气息,才惊觉画卷中其实也隐约闪烁着人生的悲苦和凄凉,这便是作家巧妙的诗意的暗示使然。

    同废名相比,更有人称沈从文是诗韵文化型作家。他以写意为主,因此他的小说俨然一幅幅飘逸的山水画卷。他笔下有一片美丽的湘西世界,那是他挚爱的故乡,因此他要写《边城》,而且写得那么优美。作者善于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混合,即在实境中渗透着一种抒情幻想的成分,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独具个性的人物风采,令人神往的湘西景物,古朴醇厚的民俗民风,美好圣洁的人性,这一切交织交融于一处,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亦真亦幻、芬芳和谐的田园诗般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是如此清晰,却又如此遥远,隐约地含蕴了作者渴望超然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汪曾祺评价《边城》是一部温暖的作品,但是温暖的背后却是作者笔下深刻的悲剧感。正是因为心灵深处的痛楚,因为深刻的悲剧基调,沈从文才能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瞬间使其不自觉地恍然置身于那种难于言传的诗美境界。

    汪曾祺的笔下同样有一个美丽而独立的小世界,那就是故乡高邮,他魂牵梦绕为之钟情的故土。汪曾祺主张“小说是写回忆”,但他似乎并不热衷于对旧社会做直接的具体而真实的写照。《受戒》中写小和尚明海与英子之间一段清澈如山间溪水般的真挚爱情。聪慧善良、单纯快乐的两个少年,他们在平淡无忧中生活,在波澜不惊中相爱,奇特的景观与奇异的风俗,构成一个奇美的世界。当我们掩卷沉思,眼前浮动的满是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人情,却又会感受到一股压抑不住的沉重与悲凉。作者将美丽的人情与时代的重压糅合一处,写出了逆境中的顺境,抑郁中的乐观,写出了时代阴影遮掩下劳动人民的苦趣。汪曾祺的小说叙述的调子往往追求平静的娓娓而谈,因而他小说的审美趣味远离情节的跌宕与起伏,宛如山野间静静开放的一朵小花,无声地散发着雅致而又神秘的气息,不施粉黛,却也令人千回百转。 “淡泊以明志”的情怀,使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诗情,教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诗意化的意境

    意境之美是诗歌的主要特征。《沧浪诗话》如此诠释意境(兴趣):“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泊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美特征,体现在京派小说的创作中,则如传统作画,在近乎空白的画面中,给予读者再创造的自由天地,一个个如音乐旋律般流动的意境,因人而异地有了千姿百态的迭映。造境,京派作家们做到了笔简而意丰,似淡而实腴。

    《桃园》是废名的又一代表作。主人公阿毛是一个生病的十三岁女孩,爱遐想、渴望和追求美,特别是生机盎然的自然美。她种牵牛花,画日头,期望爸爸种橘树,使桃园永是春天。她也追求生活之美,向往人世间的和谐与友爱。作者巧妙地将小主人公内心几个意识流动的片断连缀起来,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阿毛的内心世界,体现了爱与美的主题。《桃园》其实是写了一个爱与美的悲剧故事,流曳全文的是小主人公的意识。全文并没有细致的叙事笔墨,也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更谈不上一波三折式的悬念。小说的主体只是这样几个画面:春天桃花遍树,牵牛花爬满围墙,夕阳红艳,阿毛“小小的心儿也实是满了一个红字”;夏天桃园果实累累,枝叶遮天蔽日,阿毛抱着几个又大又饱满的红桃儿,向化施来的尼姑灿烂地笑;深秋,桃林凋敝,落叶满地。秋夜,父亲为生病的女儿换回美丽的玻璃桃子,桃子跌落于尘埃,破碎了一片父爱;还有灰败的“照墙”和带露的杀场……几个貌似零散的故事片段,经作家的精心打磨,便成一个个精美的画境。读者小心翼翼地品味,这片断式的画面便会天衣无缝起来,一个个简约的画面组合成一个完整而深邃的意境。在这里,自然景物是人物感情的外化。秋月映照下,寂静的桃园、古旧的城墙、带露的杀场隐隐现出现实社会向这一世外“桃园”弥散而来的寒气。阿毛的追求注定无法同现实世界相调和,破碎的桃子成了天真、童心、希望破灭的象征,而现实社会的肃杀正是造成这爱与美悲剧的原因。

    沈从文曾这样评价废名的创作:同样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一个仿佛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自己不如废名先生“经济”。废名的“经济”来自在节制感情中对于文字的“悭吝”。他擅长营造“最小一片的完全,部分的精雕细刻”,他的作品充满了“寂静”之美;并且必须通过画境与画境之间的自身组合方能显示文字意义这一特殊表意方式的“寂静”效应,与对于读者所要求的沉潜慧根达于默契,都共同促成这一审美风格的完成。《桃园》里所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近于诗化意蕴的审美风格。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菜园》与废名的《桃园》格调很有些相似。细细品味《菜园》,仿佛听一支轻箫吹奏出的感伤的乐曲,调子是舒缓而低沉的。玉家菜园的美景与玉家主人的风雅、美德,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这一点与《桃园》相类。然而,性情温和善良的玉家儿子,一个“把诚实这一件事看做人生美德”的文静书生,却被加以“共产党”的罪名后被戕害,往日充满宁静的田园气息的玉家菜园,霎时被一种恐惧的血腥气氛所笼罩,以往的闲适隐逸,成了一场无奈的梦。作者从玉家的悲剧中,含蓄地揭示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某种残酷性。从这一点看,《菜园》的意境比《桃园》更加显得冷峻与深邃。也许作家对祥和人生的钟爱之情,使他在作品中,用极冷静的手法避开了对血腥场面的真实描摹,女主人公悲恸的面容亦被菜园中艳丽的菊花所遮掩,但这恰恰更增添了作品的压抑情调。貌似幽闭、远离尘嚣的玉家菜园,并不能使菜园主人真正超脱于严酷、昏暗的现实人生。创造美的人被迫害,阔人们却享有着田园情趣,这是对中国现代文明的一种怎样的讽刺!在画面所传达给读者令人窒息的缄默里,沈从文复杂的心境也会被聪慧的读者所颖悟。于是,伴随着这首感伤的乐曲,似梦非梦的田园风光的画卷,蓦然被一股无形的寒气卷破了。我们能感到,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正视现实苦难的同时,亦能诗意化地把握对现实的参与精神。唯其如此,才能使他的作品透露出浓重的诗情。

    三、诗意化的表达

    京派小说的创作特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些作品往往情节单纯,全篇不见设计的技巧与人为的雕琢痕迹。正因为如此,小说的结构与语言等方面的表达便获得了较大程度的自由,使小说的叙述趣味盎然,处处充溢着诗意。

    1. 美的结构

    沈从文有意疏忽小说“精美”结构的建制,在平缓的叙事节奏中,他只是以平实的笔触将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他的重要代表作品《边城》即体现了不拘传统章法这一特点。作者似乎不大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着力运用散文的笔致描绘彩色的人生和地方的景物风俗,以赋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和特写镜头刻画人物,通过抒情的内心独白和虚实相映的梦幻展开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因此汪曾祺评价《边城》的结构说:“二十一节,一气呵成,而各节又自成起讫,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

    秉承沈从文先生的主张,汪曾祺“欲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并获得了比沈从文先生更大程度的自由。于是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更是打破了小说与散文的界限,在结构上追求“无技巧”的清新淡泊之美。他的笔带着信马由缰的自由气质,单纯、古朴,“近似随笔”。《幽冥钟》几乎连人物都没有,只有一点情感。关于张士诚的考证占了多半,再有是承天寺的结构与传说,然后有不绝如缕的钟声,有一个敲钟的老和尚。小说以这样循环往复、回音渺远的句子结尾:“承天寺的钟,幽冥钟,女性的钟,母亲的钟……”犹如一声声旷远沉厚的钟鸣,在读者心底漾开一圈圈情感的涟漪。还有其他的作品,比如《榆树》《捡金子》《打鱼的》《钓人的孩子》等,俱苦心经营但又看似随便的随笔般的结构,如现代的《世说新语》《梦溪笔谈》,更像是一首首富于哲理趣味的诗,淡到不见文采,但须仔细玩味。

    章法自由,结构不拘一格,从而营造出诗般意境,这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共同艺术追求。从废名到沈从文,从沈从文到汪曾祺,都为这一追求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也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个可以借鉴的范例。

    2. 美的语言

    京派小说的语言特色,“诗化”是一个重要的共性。

    废名众多作品的创作,都能体现诗化的语言风格。如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以诗化的语言写父女间的深情,是何等的精练与隽永!“老程实在用不着下酒的菜,对着三姑娘慢慢地喝了”,字里行间满是父亲对女儿的挚爱,如醉酒般使人陶然欲醉。而“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波皱了”,则悄然化用了南唐冯延巳《谒金门》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类似的语言,在《桃园》中有更多地运用。作家写“照墙”的灰败,“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写秋天的月夜,“半个月亮,却也对着大地倾盆而注”,写月色“越照是越湿的,越湿也越照”,写月色下“分明的蜿蜒着,是路,路仿佛说它是在等候行人”。这里,倾盆而注的月光、湿漉漉的月色,缄默无言的山路,营造出多么诗意化了的寂寞呵!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小说的意境清新淡远,美不胜收。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盛年之作,其语言更具诗意化的文本特质。汪曾祺评价这部作品的语言是“最好的语言”,清新、恬淡,“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边城》中有许多写景文字,清丽如洗,充满禅趣,仿佛一幅立体的、无声的画卷。比如:“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在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气味……”在此,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特有的山野晚景,将声音、气味摹状得纤毫毕现,别有情趣。

    而汪曾祺的语言,表面上淡泊如水,其实更具有古典的精致与雅趣。他的文字,局部似无殊妙,流曳全文的却是文气回环,犹如一首柔婉动人的小提琴曲,在黄昏橘红的霞色中流淌。作家在看似平白的叙事中悄然注入自己丰富的情感,这使他的语言显得奇崛突兀:一方面含蓄、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平和淡远的智者气质。如《收字纸的老人》中有“老白粗茶淡饭,怡然自得。化纸之后,关门独坐。门外长流水,日长如小年”。这段文字以较大的空间跨度分割句与句的界限,以诗句般的语法,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恬淡思绪。正是这样,汪曾祺的语言时而文白间杂,时而洒脱如白话,似空灵的风,无迹可寻却又文气贯穿,毫无修饰,却能在内在的节奏中传达出淡雅别致的韵味。

    汪曾祺亦喜欢化用古诗的意境,比如在《钓人的孩子》中他写道:“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这是类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句式,作者只罗列了一些事物,由读者自己组成画面,注入情感。汪曾祺主张作者的每个字都要有“言外之意”,他小说意境的诗意化特征正是在这主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纵观京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诸多方面皆体现了诗一般的审美特征。作品的内容、意境与表达手法,都呈现出浓郁的诗化的审美特征。正是这种诗化的审美特征架构起京派小说作品的内在张力,使作品的意蕴得以深化,亦使作家的人生体悟与文化情感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小说的氛围中,并可以与读者的阅读视野相互映照。然而在京派小说家的创作中,我们感受到那田园牧歌般宁静、美丽的画境之外,其实更饱含着作家们那无以言说的痛苦与希望,以及对苦难人生的深深忧虑。一切文字的美丽,终归是为作家们悲悯的泪水所酝酿。把痛苦升华为美丽,升华为诗,这正是京派小说家的艺术表达。这种艺术表达冲淡而又不失深情,于平淡中,展现出无限奇崛的风光。

    参考文献:

    [1] 邢富均,臧恩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洁泯.当代中国作家百人传之汪曾祺篇[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3] 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

    作  者:李红,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心理教育。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冲淡 深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