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让习作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乐园

    时间:2021-02-25 07:55: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语文,顾名思义,语即语言,文是文章。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文字的表达和语言的表达同样重要。然而,大多数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厌烦、毫无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灵感,只能瞎编乱造。这与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脱离生活,过于强调写作模式有关,造成了“学生写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两难境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结合当代小学作文教学的诸多成功经验,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 贴近生活,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不受形式束缚的创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放飞思想、张扬个性。让学生写自己所见,抒自然之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一) 拓宽命题范围

    同一题材的文章,在命题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找准切入点,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平台。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上了一堂作文课“《烛心》改写”,让学生将杨红樱的微型小说《烛心》改写成500字左右的小说。贾老师让全班学生读了《烛心》之后,围绕文章内容列出不同的题目。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列出了许多题目。有:《烛火里的尴尬》《烛火里的温暖》《远亲不如近邻》《爱中送光明》《烛火照亮心房》《送蜡烛》《两根蜡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题目进行选材,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其写作积极性,避免下笔时千篇一律,枯燥乏味。

    (二) 变换文体形式

    对一些规定内容的作文,如写人物外貌,写动植物、物品形状等,可创设情境,变换角度,采用多种文体来进行表述。如写话题作文“笔”,可以记叙有关笔的一件事、一个人;可以写童话寓言,说一说“笔家族里的事”;可以写笔的说明书、广告词,甚至写诗歌,还可以指导学生以建议书或书信、日记的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或以议论文形式发表看法……这样变换文体,启发学生用自己喜爱的体裁方式表达见闻感受,以体现习作个性。

    (三) 角色表达转换

    对同一场面、同一人或同一事物的作文,如果用另一种方式来观察思考,转换角色去表达,就可写出各种各样的文章。如写小朋友打碎了一只花瓶这一件事,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变换角色进行描述:①用第三人称叙述小朋友打碎花瓶这件事;②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的所做所想;③从长辈的角度进行叙述……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人称描述同一件事,目的是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二、 不拘形式、丰富多样、展现自我

    一直以来,我们总以为学生写不出作文是因为缺乏生活积累。其实,不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也不是学生的生活太单调枯燥,而是我们平时的命题作文没有触及学生内心的生活感受和情感积淀。许多作文题目过于笼统、平淡。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从而忽略了身边的习作素材。针对这一情况,我对习作训练作了一些探索,变单一的课堂作文教学为开放性的、多渠道的、多方面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系列作文教学大活动,其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话题作文

    对话题作文,如果过于注重作文的文学化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对学生作文的要求,割裂作文与生活的自然联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采用“聊天”的形式,让学生想说、乐说,再动笔就水到渠成了。比如《关于钱的故事》的习作训练,让学生写跟钱有关的题材。于是,就有了《挣钱容易吗?》《金钱与生命》《金钱的真实意义》《假如我是百万富翁》《金钱的真正价值》《第一次挣钱》《压岁钱》……又如《我校的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位老师或一件事进行描写,再聊聊自己的看法、感受。因为这些素材都是学生身边的东西、事例,学生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可写。

    (二) 系列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总是要求学生孤立地写一个题目,写一种体裁的文章,就像教师为学生指定了一条到终点的路,所有学生只能看到这一路的景色,他们写出的作文自然就会千篇一律。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到终点的道路,那么学生一路上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多彩多姿了。如在教师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让每个学生拟订一个活动计划,或发一份慰问老师的小组活动通知,或摘录有关老师的名言警句,或写一篇教师节活动的记叙文,或歌颂一位你最喜欢的好老师,等等,还可以用诗歌、散文形式来赞美老师、庆祝教师节。所以,系列作文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和独创性,使他们写出体裁不同、立意新颖的好文章来。

    (三) 想象作文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在小学阶段,想象作文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想象作文可以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无拘无束地倾述表达。如让学生在圆上添几笔,画成各种各样的图形,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许多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在作文纸上画一串香蕉和一张笑脸,或其他物品,让学生发挥想象,这里面有哪些联系。有同学想到:老师生病了,同学们买了香蕉、鲜花或其他物品去看望,师生之间有了一系列的对话,阐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样,让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经历一种真实的情感体验。

    (四) 链接课文、补写空白

    教材中的课文通常有详写和略写的写法。这些略写就有许多空白,它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换。这些看起来似乎“无”的空白之处,其实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略写部分进行“补白”。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采取了略写的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展开想象,仿写其中一节。有个学生对“仙女弹琴”这块石头这样补写道: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位仙女盘坐在岩石上,她十指在弦上不停地拨动着,动听的曲子在指间响起,乐曲在山峰上久久回荡。路过的人们都禁不住停下了脚步,欣赏这优美的旋律,琴声让人们忘记了一天的劳累,心情变得很舒畅。

    这就是有趣的‘仙女弹琴’。”

    学生借助想象,激活头脑中储存的生活情景,把在课文中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经历相沟通,这样就激发起了习作兴趣,开拓了习作题材,为语言表达添砖加瓦。

    (五) 创作小诗人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升华,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赛诗会形式,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把自己喜闻乐见的顺口溜、童谣等在赛诗会上朗诵,教师在词语和诗韵上予以纠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鼓励学生踊跃投稿。我班就有9位小记者的优秀佳作发表在《台州晚报》教育周刊上,让同学们享受到当小诗人的成就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就是诗人。”所以,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

    三、 评价上洋溢情怀、鼓励创新

    (一) 学生参与法

    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评改方式是:教师花大量时间批改作文后,还给学生。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看评语。这样,作文评语就成了作文教学中多余的一道程序。如何“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么,改革作文的评价方法也势在必行。学生不应当仅是一个被评的客体,更应是评价的积极参与者。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可以了解自己的点滴进步,也可发现作文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文中失误,从而养成自我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首先应让学生大体了解并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如文章的详略主题、开头、结尾等一般要求;其次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既能让学生加深对作文要素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二) 评语激励法

    诚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赏识的渴望。”那么,教师在批改作文时,首先是一位被习作打动了心扉的读者,应该用读者的眼光去看,用读者的语言去评,使评语成为平等的交流,与学生进行一次纸上谈心。如学生习作《开心的寒假》,记叙了他在寒假期间去香港的所见所闻,教师并不是枯燥地就这篇习作的优劣作出评价,而是用感性的词语写道:“美丽的香港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感谢你能把旅游所带来的快乐与我分享,让我仿佛也到那儿游览了一番,过了一把瘾。”

    在教师感性而富有个性的评语的感染和熏陶下,学生的情感就会无拘无束地流淌,笔下也将会产生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富有个性的文章。

    (三) 评奖激励法与成果展示法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应采用各种形式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如设置习作“特别奖”“进步奖”“优胜奖”“故事大王”“日记大王”“最佳写作奖”等等。每次习作后,评选一次,教师及时将获奖习作、获奖名单公布在学习园地上,或以登报形式告知家长,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教师要努力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习作多一些欣赏、多一些鼓励,为学生的习作喝彩,我相信,学生的“习作之花”将在我们的喝彩声中自信地绽放,“习作天地”就会成为学生自由驰骋的乐园。

    (浙江省温岭市太平小学 317500)

    相关热词搜索: 习作 驰骋 乐园 自由 学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