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信息科技 > 正文

    十年造桥,十年寻梦

    时间:2021-02-27 07:53: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回顾了废名小说《桥》的诞生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之有关刊物,以三个版本为例对《桥》的版本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期对废名小说的版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废名;桥;版本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65-05

    一、《桥》的诞生及与《桥》有关的刊物

    孟实(朱光潜)曾经说过:“废名先生开始写《桥》是在十四年十一月,到十九年终写完上半部,二十一年在开明书店初版出世。此后他断断续续地写了几章,在《新月》、《学文》等刊物发表。据他预定的计划,已出书及陆续发表的部分之多仅占全书的一半。”[1]16

    废名于1925年(民国十四年,时年25岁)十一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无题》(后改题名为《桥》),从1926年4月5日在《语丝》周刊第73期发表署名为冯文柄的《无题之一》开始,到1928年在《语丝》周刊第4卷第44期发表署名废名的长篇小说《无题之十八》,《语丝》杂志见证了《无题》的出生和废名的成长。

    于1929年在《华北日报》副刊第82号发表长篇小说《无题》之一章《天井》,署名废名。正文前有6月1日给编辑惠修的一封短信。

    1930年(民国十九年,时年30岁)5月12日,《骆驼草》周刊创刊,在《〈骆驼草〉发刊词》中声明,“不谈国事,”“不为无益之事,”“文艺方面,思想方面,或而至于讲闲话,玩古董,都是料不到的,笑骂由你笑骂,好文章我自为之,不好亦不知其丑,如斯而已,如斯而已。”表现了比较强烈的自由主义倾向。

    冯至曾提到:“《骆驼草》主要是废名张罗起来的,我和他一起干些杂活(如组稿、校对),周作人则表示支持,在边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发刊词》是废名所撰,不是周作人。”[2]

    同年8月4日,在《骆驼草》周刊第13期,发表署名“非命”(“废名”之谐音)的文章《随笔》。

    “《骆驼草》上用‘非命’这名字 发表过一篇《随笔》,其中有云:‘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李义山咏牡丹诗中的句子,我以为其中有非其人道不出的意境,词句的自然表现得他不费力罢了。”“在废名的小说《桥》中,则借主人公小林之口说过一番话:‘今天的花实在很绚烂——李义山咏牡丹诗有两句我很喜欢,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你想,红花绿叶,其实在夜里都布置好了,——朝云一刹那见。’”[3]

    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曾经评价的:“废名先生不能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小说家,因为他在心理原型上是一个极端的内倾者。小说家须得把眼睛朝外看,而废名的眼睛却老是朝里看;小说家须把自我沉没到人物性格里面去,让作者过人物的生活,而废名的人物却都沉没在作者的自我里面,处处都是过作者的生活。小林、琴子、细竹三个主要人物都没有明显的个性,他们都是参禅悟道的废名先生。”[1]22

    1930年8月11日发表长篇小说《桥(一)(第一回、金银花、史家庄、井、落日、洲、猫)》,载《骆驼草》周刊第14期,署名废名(第14期系废名作品专集)。此后,于《骆驼草》第15期发表《桥(二)(万寿宫、开学、芭茅、狮子的影子)》,署名废名;于第16期发表《桥(三)(送牛、松树脚下)》;于第17期发表《桥(四)(习字);于第18期发表《桥(五)(花、送路灯)》,第19期发表《桥(六)(瞳人、碑、阿弥陀佛)》。以上皆署名废名。

    自此,《桥》上卷的上篇在《骆驼草》中已呈完整形态登出(结集出版时没有《阿弥陀佛》一章)。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时年32岁)4月20日,作《〈桥〉序》,后收入长篇小说《桥》。本月,长篇小说《桥》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为平装普及本。署名废名。

    初版本的《桥》目录为:《〈枣〉和〈桥〉的序》(启明);《序》;上篇共18章:从《一 第一回》到《一八 碑》;下篇共25章:《一 “第一的哭处”》、《二 “且听下回分解”》、《三 灯》、《四 日记》、《五 棕榈》、《六 沙滩》、《七 杨柳》、《八 黄昏》、《九 灯笼》、《十 清明》、《一一 路上》、《一二 茶铺》、《一三 花红山》、《一四 萧》、《一五 诗》、《一六 天井》、《一七 今天下雨》、《一八 桥》、《一九 八丈亭》、《二○ 枫树》、《二一 梨花白》、《二二 树》、《二三 塔 》、《二四 故事》、《二五 桃林》。

    废名在《序》中自述:“我开始写这部小说是在十四年十一月,至去年三月本卷最后一章脱稿,这期间虽然还作了一些别的文章,而大部分的时光是写我的这个《桥》。上下两篇共四十三章刊成此卷,大概占全部的一半……本卷上篇在原来的计划里有三分之一没有写,因为我写到《碑》就跳过去写下篇了,以为留下那一部分将来再补写,现在则似乎补不成。”

    周作人就这样说过:“《桥》里的儿童,上下篇同样的有些仙境的,非人间的空气,而上篇觉得尤为可爱,至于下篇突然隔了十年的光阴,我似乎有点一脚跳不过去。这样说来,《碑》以后的三分之一可见得还是个缺少……中国写幼年的文章真是太缺乏了,《桥》不是少年文学,实在恐怕还是给中年人看的,但是里边有许多这些描写,总是很可喜的事。”

    关于小说的题名,废名也曾谈到,“这个东西当初在《语丝》上发表时,因为还没有题目,所以就总题曰《无题》……上卷脱稿时,自己展读一过,拟命名曰《塔》,而后来听说郭沫若先生有书曰《塔》,于是又改题曰《桥》。”[4]

    1932年11月1日,发表《桥》下卷第1章《水上》和第2章《钥匙》,载《新月》月刊第4卷第5期。

    1933年6月1日,发表《桥》下卷之一章《窗》,载《新月》月刊第4卷第7期。

    同年10月,《桥》由上海开明书店再版。

    1934年6月1日,《桥》下卷之《荷叶》、《无题》两章,发表于《学文》月刊第1卷第2期(《学文》主编为叶公超)。

    1937年7月1日,《桥》下卷之一章《萤火》,发表于《文学杂志》第1卷第3期。8月1日,《桥》下卷之一章《牵牛花》,发表于《文学杂志》第1卷第4期。

    1937年,还作了《桥》下卷之一章《蚌壳》,原准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杂志社已将清样寄给废名校对。七七事变后,《文学杂志》停刊,校样因之未寄给杂志社,留在废名处。

    由于种种原因,《桥》的下卷在废名生前从未结集问世。

    二、《桥》的版本

    1935年8月,周作人选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内收废名作品6篇:《洲》、《万寿宫》、《芭茅》、《“送路灯”》、《碑》、《茶铺》,都是从《桥》中选取的章节。周作人在《导言》中谈到:“废名所作本来是小说,但是我看这可以当小品散文读,不,不但可以,或者这样更觉得有意味亦未可知。”

    1957年11月,《废名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录小说32篇,《桥》中选取19篇。

    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冯建男编辑、出版了《冯文柄选集》,这本选集共分小说、诗歌、散文和论文4辑,收入废名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基本上显现了废名著作的全貌。

    1986年上海书店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桃园》和长篇小说《桥》的影印本,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由废名的学生李葆琰编选的《废名选集》。

    1990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冯健男选编的《废名散文选集》,收录了废名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作品28篇。这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散文集,除本义的散文外,还包括散文化小说和谈诗说文的文章在内。

    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现代作家名著珍藏本》,名誉主编是巴金。其中把废名的小说总题为《田园小说》,由吴中杰选编。同年,陈振国汇编的《冯文柄研究资料》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有三本废名小说集相继问世。一本是冯思纯选编的《废名短篇小说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有些作品是选自废名的长篇小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一本是倪伟编的《纺纸记》,属《世纪的回响》丛书之一,由珠海出版社出版。第三本是艾以、曹度主编,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小说》。这是一本比较“全”的废名小说集。

    1998年,程光炜、王丽丽选编的《废名集》,由沈阳出版社出版。本书系系列丛书《禅悟五人书》之一,选录了废名部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部分章节。

    同年,中国现代文学馆选编的一本题为《初恋》的废名作品集,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废名小说结成两个集子出版。其中一个题为《竹林的故事》,包括《竹林的故事》、《枣》、《桥》三部作品并《纺纸记》6个散篇。

    同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废名作品精选》,属于“现代文学名家作品精选”系列,由沙铁华、月华选编。

    以上便可看出《桥》版本的特点:第一,单本出版的少,与废名其他小说合集出版的多;

    第二,由于《桥》本身文本的特性——例如时常被人们提到的散文化、片段化——这部长篇小说经常被选录,或者干脆就被当成诗化散文来进行抽取。这也是历来废名研究者所头痛的问题:如何正确区分废名的散文和小说,或者说,到底废名的散文和小说可不可能、有没有必要被严格加以区分?

    第三,上面已经提到,除了近年来的一些集子之外,早一些的废名小说集收录的《桥》都是只有上卷。使很多读者误以为上卷里的“上篇”和“下篇”就是《桥》的全本。

    第四,虽然废名的《桥》从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极易被抽抽选选,打散再整合,章节多了又少,少了再多,但令人惊讶的是,其文本内容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版本之间最大的不同,除了章节多少之外,就是个别字句的差异(很大可能是编辑校对的问题)。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好像都被屏蔽在文本之外,和其他长篇小说的多舛命运相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桥》,与上世纪30年代所看到的,其声色品味,并无多大差异。究其原因,这与废名个人性格有关,不过最大的关键应该还是《桥》本身强烈自足的,内向型突出的文本特性。

    先看一下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小说选》,这本在特定年代下出版的集子,不可避免地会蒙上时代的烙印。废名在此版的《序》中写到:“解放后我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提起笔来不可遏止地写了上面一段话,这就表示我年纪大了,而能懂得人民的力量,勇气倍加……解放后,大家提出现实主义的口号,我很有反省,我衷心地拥护,我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反应现实,能够反应现实,自己的政治觉悟就一定逐渐提高,提高到共产党人一样。而我所写的东西主要的是个人的主观,确乎微不足道。不但不足道,而且可羞……一面看时,一面自己好笑,难怪从前人家说我的文章难懂,现在我自己读着有许多也不懂了。道理很简单,里面反映了生活的就容易懂,个人的脑海深处就不容易懂。”

    对比一下《桥》初版本中的《序》:“……我感谢我的光阴是这样的过去了,从此我仿佛认识一个‘创造’。真的,我的《桥》它教会了我学会作文,懂得道理。”

    再看废名刊载于《语丝》周刊5月28日第133期的散文《说梦》:“有许多人说我的文章obscure,看不出我的意思。但我自己是怎样的用心,要把我的心幕逐渐展出来!我甚至于疑心太clear得厉害。这样的窘况,好像有许多诗人都说过。”“我最近发表的《杨柳》(《桥》之一章),有这样的一段——‘小林先生没有答话,只是笑。小林先生的眼睛里只有杨柳球——除了杨柳球眼睛之上虽还有天空,他没有看,也就可以说没有映进来。小林先生的杨柳球浸了露水,但他自己也不觉得——他也不觉得他笑……’我的一位朋友竟没有看出我的‘眼泪’!这个似乎不能怪我。”

    时代的变化,给作家心境带来的确乎是惊涛骇浪。我们相信废名先生当年的执着与追寻,同样的我们也相信他后来的“反省”与愧疚。然而纵然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即使是不得不变),废名先生的《桥》依旧屹立不倒。1957年版的《废名小说选》,选入的《桥》的19篇,据说是“很经过选择,取其有反应生活的,取其有青春朝气的,取其内容不太沓杂的,取其语言方面有可供借鉴的”(《〈废名小说选〉序》)。不过选入的《万寿宫》、《闹学》、《芭茅》等19篇文章,几乎与之前的版本没有任何变化。或许,57版的废名小说,最大意义就在于其序言吧!

    接下来选取三个版本来具体分析一下废名《桥》版本的特点。

    首先是1932年(民国21)年发行的《桥》的上海开明书店初版本。初版本如前所述,包括署名“岂明”的《〈枣〉和〈桥〉的序》;《序》;上篇18章,下篇25章。

    其次是1997年由艾以、曹度主编,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废名小说》,这是一本比较“全”的废名小说集。《废名小说》分上下两卷,下卷包括《桥》(上、下部),《枣》,《竹林的故事》以及《编后记》。

    此版在《序》之前的插页中说明,收录的《桥》(上部)采用的是1933年10月开明书局再版本,内容包括:署名周作人的《枣和桥的序》,《自序》(初版本题名为《序》),上篇18章,下篇25章。与开明书局再版本不同的是,艾、曹版本的《废名小说》收录了《桥》的下部(即废名提到的“下卷”),即上世纪30年代在《新月》、《学文》、《文学杂志》上发表过的一些单篇,包括《水上》、《钥匙》、《窗》、《荷叶》、《无题》、《萤火》、《牵牛花》等七章。

    第三个版本是由沙铁华、月华选编的《废名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这个版本收录了《竹林的故事》、《桃园》、《枣》、《桥》、《莫须有先生传》等五部废名的代表作。这个版本的《桥》没有周作人的序,只有废名的《自序》,体例上分为上下两篇(即上下两卷),上篇又分为上部和下部(即原来废名所分的“上篇”和“下篇”)。上篇里包括上部和下部共43篇,比较有特色的是其下篇。下篇收录了《水上》、《钥匙》、《窗》、《荷叶》、《无题》、《行路》、《萤火》、《牵牛花》、以及原为打印件的《蚌壳》。比97年艾、曹版本的《桥》多出了两章——《行路》和《蚌壳》。

    我们或许不能下定论说03年沙、月版的《桥》已经是最后的足本,但是可以认为这一版是目前为止比较“全”的《桥》版本。

    整个《桥》的下篇,即从《水上》到《蚌壳》的9章,虽然秉承了废名冲淡奥涩的风格,内向型的人物塑造,但与上篇的43章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废名似乎放弃了一以贯之的绝句式写法。大量的景色铺陈,大段的情感抒发,使《桥》的下篇更像是带有隐逸之风的浪漫主义小说,先前被论者褒贬不一的,废名标志性的“小散文式”文笔已经不太明显。废名还在寻梦,废名仍在写诗,但在下篇里,他更似是在写真正的“诗化小说”,而非“诗化散文”。

    《桥》的下篇面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能够结集出版,与当时的现实环境有莫大关系,同时应该与废名的心境也有很大关联。或许他自己也在探索,在困惑:所谓的“诗化小说”“禅味小说”——亦即“废名式”小说该怎么写?也或许,这座桥在他心里还远远没有造完,所以一直不愿意看到《桥》的完结。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不论结集与否,废名对自己的小说要求都是精益求精。长于锻炼,耽于锻炼,几乎是废名从始至终的追求。除了章节的多少之外,三个版本的差异,基本体现在用字和句法上。

    《语丝》1928年12月17日第4卷第49期上,刊载了废名的短文《关于校对》:“我的一本小书《桃园》初由古城书社出版,现在开明再版亦已出版了,昨日见到。记得古城付印时,由该社某君校对,我远在乡下赶进城来索校稿一阅,其中《桃园》一篇,书一二一页八行,有‘你不会去记问草’一句,他大概以为这个‘记’字是我写错了,替我涂了,改为‘你不回去询问草’,其实我没有写错,实是‘记问’,而且执笔时这两个字费了我一点心,想出来了觉得称意,所以我又把它改还了我的原样。今日打开开明再版本一看,居然又是‘询问’了,能不说是不是一位校对先生有意替我改的吗?当然不好怪人,只是自己窘。”

    笔者随手翻阅了03年沙、月版的《废名作品精选》,在《桃园》中确实还是那句“你不会去询问草”。先生炼句之深,用词之涩,果然不独是今人难懂,时人也颇有戚戚。

    以《桥》的初版本为样本,对照97版与03版,这两版与原版最大的不同当属一些用字的变化。这基本是在现代汉语规范化之后,之前的文学作品适应这个趋势所作出的必然改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与如今通行的书面语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为了符合今天读者的阅读习惯,普及经典,这样的调整是必要的。

    例如所有的“那里”都改为“哪里”;“蒙眬”变为现在规范的“朦胧”;原来以“的”一以概之,现在分出了“的”、“得”、“地”等等。再有就是标点符号的用法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这个方面,97版更贴合初版本,而03版则加大了汉语规范化调整的力度。

    但是仍然存在因为句法的问题而出现的差异。例如在《洲》一章中,第二段里初版本和03版都是“生长在城里而又嫁在城里者,有她孩子的足迹,也就有她做母亲的足迹,河本来好,洲岸不高,春夏水涨,不另外更退出了沙滩,搓衣的石头挨着岸放,恰好一半在水。”

    而在97版中则没有拗口的“不另外更退出了沙滩”一句。究竟是编辑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疏忽,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一句的险僻是显而易见的——莫非也是废名先生“费了一点心”的成果?

    废名的小说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上承周作人,下启沈从文、卞之琳等一代作家、诗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刘西渭就曾说过:“在现存的中国文艺作家里面……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他自己的……他真正在创造。”[5]

    由于种种原因,废名的成就迟迟得不到重视,关于废名的研究也是在近年才有些起色。不过随着这扇尘封许久的大门的打开,人们会越来越发现“桥”与“塔”的魅力,以及扑面而来的废名的魅力。好奇只是开端,之后研究者孜孜不倦的努力,对文本、版本等素材的深入钻研,才是废名研究的兴盛之道。

    [参考文献]

    [1] 废名.桥[J].文学杂志,1937(3).

    [2] 冯至.致陈子善信(1992年10月19日)[M]∥冯至全集:第十二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544.

    [3] 止庵.废名佚文考[N].文汇读书周报,1988.

    [4] 废名.《桥》附记[J].骆驼草,1930(14):78.

    [5] 刘西渭.画梦录——何其芳先生作[M]∥咀华集.北京: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96

    相关热词搜索: 造桥 寻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